APP下载

不妨开展第二次备课

2013-04-29王德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教案学案统一

王德明

集体备课确实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艺术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抓实干的集体备课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但将集体备课成果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教案学案仍然需要教师进行个性的“本土化”改造过程。这些经过激烈讨论甚至争吵产生的几近完美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教案和学案意见,与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班级特点不一定完全吻合,很可能其中可供借鉴的只是部分成果,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学会有所保留。如果完全照搬照抄,势必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有些教师由于对集体备课成果使用不当,导致课堂效果不佳,据此对集体备课颇有微词。有人甚至将集体备课视为附在教学肌体上的一颗毒瘤,贬为“鸡肋”,认为所有问题都是集体备课惹的祸。可见,“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之路难行。集体备课过程很重要,但对集体备课成果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造更加重要。因此,教师需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次备课,以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教案需要量身定做。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我们不妨容忍教师保留一些个性,不妨多一些个性化课堂。假如集体备课成果确实是经过同学科教师深思熟虑、精心演绎出来的,肯定非一人能力所能达到的。但集体备课的教案虽好,其中大多数毕竟是人家的成果,除了反映普遍教育教学规律共性可供借鉴之外,其中个性的东西对自己并不合适,绝对不可以照搬照抄。有些学校为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认为集体智慧的成果不可浪费。据此提出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统一学案、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进度、统一学生作业、统一测试的要求。事实上,这种“大一统”思想就是把个性鲜明的教师往一个笼子里赶,这是对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思想的扼杀。可见,这几个“统一”已经严重限制了个性化发展和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都有自己的教学个性,都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得当,就是让教师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聚众之智,扬己之长,更加巧妙绝伦地演绎教材,激活课堂,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集体智慧与个人特长的有机结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就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起平台,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打造了绿色通道。

集体备课,消化是关键。集体智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最好不一定最实用。因此,我们需要对集体备课结果进行改造,这样才能展现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堂。万紫千红才是春,我们要彻底改变落后的大一统思想,打破用一种课堂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集体备课能够帮助我们永远有新的发现,但个性化备课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新大陆”。同样教学内容,应当允许教师传授方式有所差异,殊途同归。如导入新课,我是故事导入,你是开门见山导入,而他是谈话导入等,有几个人就有几种导入方式,新授、小结、板书等同样有多种方式,形成了“立体”,然后各人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一种。集体备课后个体内化吸收和外化操作的过程必须强调个体活动的质量。没有个体活动质量作保证,集体备课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集体备课的过程固然需要规范,其研究成果也要慎用。必须对集体备课成果进行“本土化”改造,要找到自己发自内心欣然接受的方式方法演绎教材。这就需要对集体备课“忍痛割爱”,博采众长,择其“善”而从之。这就告诉我们,要真正打造出高效课堂,我们不仅需要备教材、备大纲、备考纲,教师备自己也很重要。教师必须依据自身个性为自己量身定做,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第二次备课。教师拿到集体备课的教案后,再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实际对集体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并作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拓展,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大力倡导并着重考察个性特长和创造性的发挥,各人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一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组成一个自认为对自己最实用的教案,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发表自己的独到做法与见解,实现教师个性的张扬,达到既“共享又个体”。要求借鉴与“自我”创造相结合,既积极借鉴、吸收他人的经验,更要保持独立的“我”,个性的“我”。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学案需要因材施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就必须充分地“备学生”。诚然,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普遍的发展规律,同时我们也需要兼顾个性差异。应遵循普遍的教学规律在方向性、规律性、规范性等方面作相对统一的要求,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上,则不宜强求统一。统一中有自主,统一中有灵活,统一中有创造,这应是集体备课活动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除了要求教案备学生外,学案更要备学生。教师有个性,学生也有差异,班级也各自有自己的班情。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班级层次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同一个问题在这个班级讲解可能会被学生视为“白痴”问题,不屑一顾;可能对另一个班级学生来讲就是曲高和寡,让教师唱一首“孤独”的歌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间可能有相似的兴趣,但从兴趣的强烈度来看,班级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差异。可能同一个主题,在这个班级是零点,在那个班级是温点,而另一个班级就是火山临近爆发等待点燃的热点。因此,我们的教案,尤其是学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从其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入手,往往效果更显著。

集体备课成果是大家智慧的结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完全照搬,那么对教师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比如,我们集体准备的教学案内容十分详尽,包括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甚至连板书和课堂检测、课后作业都安排妥当,就会导致有些教师拿来就用,照本宣科,根本不把心思放在教学研究上,养成了惰性。可见,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积极参与,不要等靠,既要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又要善于吸取他人的精华充实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认真对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的“第二次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依据学生兴趣爱好的焦点对集体备课进行创造性改造,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更能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份过于整洁干净的学案肯定不是一份好的学案,经过教师精心涂涂改改、增增删删的学案则应该对于教师和班级双方来说是最适用的学案。集体备课的学案形成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预测并修改,这种预设和反思也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教师设计的学案要具体分析学生实际,预设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问题,精心策划学生更易于理解、领悟和应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化的时机。这样,在“亲其师,信其道”的情境下产生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因此,集体备课是大家智慧共享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策略,并且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只有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及班级的实际,设计出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又如实反映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案,并能科学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学才是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

同时,集体备课也还隐藏着好多有待于调整和改善的地方,如部分集体备课只有集中、合作的“壳”,没有互动、碰撞的“魂”,集体备课成了纯粹的走过场似的时髦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创造。集体备课还可能因某些组员地位身份特殊如是校行政官员或者学术专家,众望所归异化为“语言霸权”、“一言堂”,集体备课也就成为另类的个人思想的展示。“承包式”备课是把教材各章节安排给任课教师,由他们分头撰写,再将凑起来的个人教案复印后人手一份,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集体备课有名无实。部分教师为了快速完成组内分配的任务,实现自我解放,盗用网上或者教辅材料,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书的盗版”,不仅失去了集体,也丧失了备课。这种备课实质上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走过场。备课本应该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从上述各种集体备课的形式看来,教师获得更多的是含金量不高的教学案,而不是教学机智,也不是专业发展。

并不是否定集体备课的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教师团队合作创造精神;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以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有利于促进教师在集体中汲取营养,少走弯路,加速教师走向成熟和加快成才。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朵花,教师就要有花的海洋。但新课程下教师仅仅拥有一桶水和花的海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拥有洒水散花的能力。进行集体备课,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洒“水”种“花”的好办法。鉴于此,时下集体备课也备受青睐,并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

猜你喜欢

教案学案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立定跳远》教案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乡愁导学案
统一数量再比较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比例尺(一)”导学案
《半张纸》教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