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LINUX文件系统的特殊权限设置与应用

2013-04-29梁霞焦战王海峪

无线互联科技 2013年7期

梁霞 焦战 王海峪

摘 要:完善的权限管理机制是保证Linux系统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在linux系统中,文件的权限系统由基本权限、特殊权限组成访问控制列表组成。

关键词:权限管理;基本权限;特殊权限

1 前言

Linux是应用广泛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为了保证系统可靠运行,linux系统内置了完善的文件权限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文件的基本权限、特殊权限和访问控制列表三个部分。文件的基本权限是指文件拥有者、文件所屬组和其它用户对文件或目录的r(读)、w(写)、x(执行)权限;文件的特殊权限是为保障系统可靠运行,满足用户特殊需要而赋予文件或目录的Suid、Sgid、Sticky权限,通常Suid、Sgid针对可执行文件或目录设置,Sticky只针对目录设置。

2 文件的特殊权限在Linux系统中的表示方式

特殊权限Suid、Sgid、Sticky在linux系统中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针对具体的文件和目录,系统采取以下规则表示特殊权限。

Suid权限是借用拥有者(u)权限组合中的可执行权限位,用s或S表示(文件有可执行权(x),该位为s,文件无执行权(x),该位为S);Sgid权限是借用文件所属组(g)权限组合中的可执行权限位,表示方式与Suid相同;Sticky是借用其它用户(O)权限组合中的可执行权限位,用t或T表示(文件有可执行权(x),该位为t,文件无执行权(x),该位为T)。与基本权限相似,除了用字符方式表示外,还可以使用八进制数表示,Suid、sgid、sticky分别对应八进制数4、2、1。这样,文件基本权限和特殊权限构成四位八进制数,第一位八进制数代表特殊权限对应的数字和,后三位八制数代表基本权限对应的数字和。

3 文件的特殊权限作用和设置方法

linux引入特殊权限是为了提高文件系统的安全性,方便用户间文件共享,通常,在可执行文件或目录上设置特殊权限,满足系统用户的特殊需求。

3.1 Suid权限

当文件拥有者(u)的可执行权限位(x)被s取代时,就构成Suid权限。设置了Suid权限的可执行文件,在被执行时,将不以执行者身份执行,而是以文件拥有者的身份执行。

3.2 Sgid权限

当文件所属组(g)的可执行权限位(x)被s所取代时,就构成Sgid权限,通常Sgid被设置在可执行文件和目录上。

可执行文件设置Sgid,在执行该文件时,不以执行者身份执行,而是以文件所属组的身份执行。

目录设置Sgid,在该目录下创建的文件或子目录所属的组,将自动被赋予目录所属的组。

3.3 Sticky权限

当其它用户(o)的执行权限位(x)被t取代时,就构成特殊权限Sticky。当目录设置了该权限,在该目录下的文件或子目录,只有文件或子目录的所有者和root可以执行删除操作,其它用户即使对该文件或子目录有写和执行权限,也不能执行删除操作。

综上所述,在目录上设置Sgid权限,可解决同组用户间文件共享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同组成员可任意删除目录中组内其它成员文件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在目录上同时设置Sgid和Sticky权限,即可实现同组用户共享文件,又可保证只有文件所有者和root才可以删除文件,操作如下。

将共享文件放入/home/user2/share目录中,文件的所属组为user,为该目录设置Sticky、Sgid权限。切换到user2用户,建立文件,再切换到user1用户,使用rm命令删除user2用户建立的文件。

#chmod 3775 /home/user2/share

$su user2

$touch /home/user2/share/ file2.user2

$su user1

$rm –-f /home/user2/share/ file2.user2

Rm:cannt remove `home/user2/share/ file2.user2`:operation ont permitted

结果显示:user1用户不能删除user2用户建立的文件,因为在share目录上设置了sticky权限,只有这个文件的所有者和root才可能删除目录中的文件,实现了同组用户可共享指定目录中的文件,而每一个用户又不能删除同组的其它用户的文件,实现了同一项目中不同项目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的目标。

4 结束语

Linux系统中文件的特殊权限,是文件系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安全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特殊权限设置和使用,可进一步优化系统的权限管理机制,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刘海涛.Linux中文件权限管理的探讨.微型计算机信息,2006,22卷,第三期.

[2]何明,何茜颖.Linux培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1,ISBN:978-7-302-23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