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乐活 你我同行
2013-04-29廖锦
廖锦
全国响起“低碳”的号角
2013年6月6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召开媒体通气会,为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鼓励公众参与,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会议决定自2013年起,将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今年6月15日至21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7日为全国首个低碳日,活动主题是“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
2011年,国家信访局接到有关学者关于设立“全国低碳日”或“全国低碳周”的建议函。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国务院法制办和发展改革委经过认真研究,并协调多个部门的意见,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名义向国务院提出了设立“全国低碳日”的建议。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全国低碳日”活动的安排,将突出气候变化问题的特点,注重普及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宣传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讲清楚能源优化开发、能源节约使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
据介绍,“全国低碳日”活动的具体组织工作,将由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加以落实。在年度主题和重点活动设计上,有关部门将与“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统筹考虑,避免重复和雷同。各地区、各部门将按照全国活动方案,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低碳日”活动。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全国节能宣传周”自1990年设立以来,已经形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在时间上把气候变化宣传活动和节能宣传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全社会从整体上认识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长期坚持的节约资源能源基本国策的关系,也有利于干部群众抓住低碳发展的着力点,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这也符合中央关于从严控制设立活动日的精神。
6月14日,首个“全国低碳日”的主题口号——“美丽中国梦,低碳中国行”在“全国低碳日”标识和口号有奖征集活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发布,“全国低碳日”标识也同期发布。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介绍了标识的含义:外轮廓为大写英文字母“C”,是英文碳的缩写;内圈用低碳两个字的汉语拼音首个字母“D”和“T”作为设计元素,组成三人手拉手的图案,象征着政府、企业和民众携手参与低碳行动;下半部分设计成地球的形状、同时看着又像一艘船,代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推动低碳发展,保护全球气候;整个标识以绿色为主色调,代表着绿色低碳环保,船上三个“低碳”人搭配红黄蓝三原色,象征着原生与变化。
“全国低碳日”标识及口号将被广泛应用于“全国低碳日”一系列重大活动现场和相关宣传品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倡导公民低碳生活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标识将被长期使用,口号将在每年“全国低碳日”活动前夕面向公众征集评选产生。
低碳成全球共同诉求
“低碳”是指比较低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开采、燃烧煤炭等化石能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导致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全球经济社会和生态安全。
据气象专家介绍,大气中的水蒸气、臭氧、二氧化碳等气体可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地球表面升温,同时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所以被称为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外,其他气体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二氧化碳全球排放量大、增温效应高、生命周期长,是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
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显示,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百万分之一单位)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
这份报告还预计,未来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还可能上升1.1℃~6.4℃。
为此,很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问题,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比如,欧盟很早就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率先形成了自己的气候政策和减排战略目标。气候变化给中国的发展提出了独特的环境阻隔问题。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气候变化俨然成了国际环境舞台上的一个主题。
我国有了自己的低碳日,表明低碳理念上升到全民层面。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罗勇表示,这反映出当前高碳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低碳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国务院设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发展改革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归口管理部门。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任务,并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的目标。
2012年初,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对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进行了具体部署,大力倡导“低碳”理念。
低碳经济成发展新风尚
“倡导全面践行绿色、节能、低碳理念,以实际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认为,对于一个13亿人口大国而言,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之路,已经迫在眉睫。
低碳发展既是一个低碳革命,又是一个产业革命,它不仅涵盖传统的产业,如钢铁、汽车、石化、轻纺、能源、交通,而且也包括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境保护以及航天航海等新兴领域,它的发展是很广泛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着手低碳转型。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能源消费总量还会相应增长。转变传统的高碳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解振华表示,我国人口规模庞大、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现有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是我国面临巨大环境问题带来阻碍时的惟一选择。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绿色低碳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世界各国已经把通过绿色低碳发展的途径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共识,这也带动了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已初具规模。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目前,中国正全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未来年均增长将在15%以上。到“十二五”末,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8万亿元,在整个节能减排领域的市场空间将达到6万亿元。
按照测算,“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投入将达到2.3万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吸纳就业人口3000多万人,年均增长15%以上。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要达到1.8万亿元。高效节能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由5%提高到30%。
诚然,低碳经济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剂良方。
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低碳发展不仅是压力,更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工业企业不仅是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要主体,也承担着为节能减排提供产品、技术和装备的主要责任,其绿色、低碳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全社会低碳发展的进程。因此,工业企业应充分发挥新兴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首个全国低碳日活动的开展,对于中国的低碳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潜力还很大,必须全面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低碳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低碳、环保的社会风尚。与此同时,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产业、财税、价格、投资、金融等经济政策,深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加快资源环境税改革,着力发挥市场手段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水价、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建设,加快修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标准,建立汽车、燃油经济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