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农业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设计
2013-04-29张威钟学斌张玲玲
张威 钟学斌 张玲玲
摘 要: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生态农业景观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根据咸宁市农业景观的空间差异,将咸宁市划分为6个农业景观生态区,并针对性地构建了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农业模式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并设计了几种新型旅游产品,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咸宁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7.009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Case of Xianning City
ZHANG Wei1, ZHONG Xue-bin1,2, ZHANG Ling-ling1
(1.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Hubei 437100,China; 2.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Center of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Xianning, Hubei 437100, 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a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models of rural tourism depended on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cosystem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Xianning city, six regions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were divided and variegated modal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ere structured in this research. on this basis,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some new tourism product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typ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Xianning city
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结合而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1]。乡村旅游以农村特有的山野风光、农事活动、乡土风情等乡村文化及自然生态环境为吸引物,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回归乡土、休闲观光、农业科普、绿色食品、劳动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2]。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口向城市(城镇)集中,由此引起了城市和乡村的诸多变化:一方面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生活空间变得拥挤,而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渐渐衰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可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最有效方式,以此为纽带可实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文化流的快速构建。发展乡村旅游可促进城乡联系,有利于乡村社区文化、经济的繁荣进步。
咸宁市拥有“武汉市后花园”的称谓,具有独特的山区向平原过渡的自然景观和鄂南地方文化特色。本研究以咸宁市为研究区,从生态农业的视角拟通过对咸宁市生态农业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探寻符合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并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为促进咸宁市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咸宁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比较温和,雨量丰沛,热量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同季。咸宁市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既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西北滨江平原,又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还有层峦叠嶂的东南山区。西北部滨江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肥沃,良田分布集中,平原湖泊镶嵌分布,具有发展淡水养殖的资源条件,是最重要的粮棉油渔基地。中南部丘陵盆地,地势起伏平缓,土层深厚,宜于耕作,是粮、棉、油的重要产地。中北部岗台地,岗顶宽平,以旱地为主,盛产麦、棉、芝麻、豆类等作物。东南部中低山丘陵区因地势高、坡度陡、起伏大等特点,土地开垦利用程度低,耕地较少,旱地在耕地中比重大,但小气候条件优越,林、果资源优势突出,具有发展立体农业和多种经营的优越条件,是建设林特产业带的理想场所。
经济植物资源以板栗、楠竹、竹笋、油茶、茶叶、桂花、油桐、棕榈为主。水生植物主要有红莲、白莲、菱角、芡实、荸荠、蒲草、芦苇、茭白等8个品种。大田农作物以水稻、棉花、玉米、油菜、小麦为主,小农经济作物以荞麦、大豆、芝麻、花生、红薯为主。特色家禽家畜有通城猪、大幕黑山猪、通山黄牛等,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鲶、黄颡、鳜、乌鳢等20多种。
2 研究方法
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乡村旅游主要吸引物是乡野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生态农产品以及农事活动等。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3],其中物质生产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对于发展乡村旅游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基于生态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审美和文化娱乐的功能。由于农业空间地域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态类型,由此就产生了不同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其生态服务功能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必然是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设计首先要根据区域生态农业资源状况,进行生态分区划分,然后在各自生态区内进行典型农业生态系统设计,主要是系统结构设计,其中物种结构和空间结构尤为重要。结构设计是为了突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特别是审美和娱乐的功能。本研究的技术方法见图1。
3 生态农业模式
3.1 农业景观生态区
在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下,经过人类长期的农业土地利用形成了农业景观生态区[4-5]。生态农业类型主要是一种农业生态系统类型,是由农业生物资源、水土结构、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决定的。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在农业景观生态区的背景中构建小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6-7]。
根据咸宁市区域土地资源结构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结合咸宁市农业发展规划,可将咸宁市划分为6个一级农业景观生态区:中低山林特区、丘陵林牧区、低丘岗林农区、山间盆地农果区、湖泊岗台渔农区、滨江平原高产农区(图2、表1)。
3.2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
生态农业是一种小型农业。生态农业的建设,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利用特定的生物资源和水土环境条件,通过农业生物物种的相互配合,而构成的具有整体性、协调性以及循环和再生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8-10]。
由于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业生物资源存在空间差异,就要充分考虑本土物种的相互适应性,结合具体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环境等,才能构建多样化、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系统。通过对上述研究区农业景观生态区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大致区分了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差异,在同一个农业景观生态区内,农业生物的类群和资源环境条件基本一致,因此可采用同一生态系统模式。以下是针对各景观区进行的生态模式设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2)。
4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4.1 旅游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的吸引物主要是乡村田园风光、民居民俗、农事活动、特色农产品等。发展乡村生态农业,建设各色多样化的农业生态园,形成众多点缀在广大乡村背景中的节点,从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构成乡村旅游网络。点(农业生态园)要突出各自的特色,不可雷同[11],因此笔者根据区域农业景观生态区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模式的设计,可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千篇一律的重复和单调。以下是不同类型区旅游开发模式的设计(表3)。
4.1.1 平原观光生态农园模式 以水浇地(蔬菜、瓜类、玉米)高产农业为主,结合精养渔塘(藕塘)和养鸡(鸭鹅)养猪等家禽家畜,可采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在蔬菜、瓜果采收季节,满足外埠客商商务旅游,也可服务于周边城镇居民游览观赏和品鲜。
4.1.2 湖岗区休闲渔村模式 以环湖岗台地为依托,选择水域环境较好,渔业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段,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建设休闲渔村。在渔村划定范围内,构建水陆交互生态系统:岗地以农林果为主,兼养家禽家畜,湖区以野生生态渔业为主,兼养鸭鹅并发展野莲、菱、茭白等水生植物种植。休闲渔村以休闲渔业为核心,主要满足人们休闲居住、垂钓、观渔、品鲜、荡舟、采莲等参与性活动。
4.1.3 低丘岗乡居生态农园模式 低丘岗地形有起伏变化,但又相对通畅,并无阻隔,这一区域有山有林,有田畈也有水库,非常适宜乡居生活。选择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较好、民风淳厚的乡村,最好临近人工水域,建设生态农园,园区范围内以林果为主兼养禽畜鱼。这一模式主要针对城市离退休干部、城镇退休职工、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乡里的愿望。可采用租居租地,自耕自养自足的方式进行开发设计。
4.1.4 山间盆地乡村体验模式 盆地地形以河谷平地、阶地、台地为主,村落较为集中,农耕历史悠久。其间遍布农田、河港、古桥、村落、塘堰。这一区域粮食(五谷杂粮)、禽畜鱼等农产品极为丰富多样,加之地方民风民俗和特色饮食,因此适宜采用乡村体验旅游模式:以古村落为中心,在周边一定范围内,围绕稻田、水塘、河沟、菜果园构建村落生态系统,保持其古朴的特质,以吸引游客怀旧思乡,并参与农事和民俗活动。
4.1.5 丘陵度假山村模式 该区域山丘与沟谷相间分布,坡度较大,山林茂密,坡麓果园遍布,耕地较少,村落零星分布。因地形阻隔,故保留了较好的原生态特征,自然风景迷人,适宜度假和探奇旅游:选择古民居保存较好的山村,在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利用山林、果园、低阶地农田、溪流河港构建立体生态林果园,其内散养土鸡,放养黄牛、山羊等禽畜类。该模式主要吸引城市工薪一族,自驾车短期(双休日、节假日)居留,满足人们回归自然、采摘鲜果、品尝绿色食品、山野探奇等需求。
4.1.6 中低山休养避暑模式 该区域山高林密,多流泉飞瀑,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适宜休养避暑。目前,咸宁市南部的九宫山区已建成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区,而中南部大幕山尚待开发。另外,可选择山麓地带发展林下经济,以野生食用菌、药材种植为主构建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其间可利用溪流和深潭,开发利用低温含矿山泉水。该模式满足人们对洁净的空气、纯净的山泉、凉爽的气候、原生态食材等方面的需求。
4.2 旅游产品设计
旅游产品可根据游客的旅游行为需求进行设计(策划),通常可划分为观光类、休闲类和参与类。观光类产品满足游客短时间的观光游览的需求,在上述各开发模式中都可包含其中。休闲类产品满足游客较长时间地驻留或经常性驻留,是对观光产品的提升,以休闲农庄、度假村、乡居生态园为主要形式,要求服务设施齐备,有时以高端产品形式出现,如商务、会议等。参与类产品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包括参与式活动和参与式购买[12-13]。前者通过参与农业劳动、民俗活动进行体验;后者通过劳动参与品尝劳动成果[14]。
根据研究区乡村自然资源条件和文化地域特征,以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笔者提出了几种特色旅游产品,以供参考。
(1)观光类产品。
自驾乡村游。把自驾游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可作为“自驾乡村游”产品来开发。自驾乡村游作为一个新型旅游产品,主要针对城市工薪族利用双休日驾车出游。该产品设计应能满足车手(游客)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要。首先是路线设计,要求沿途自然山水观赏性较高,内容丰富多变化。通常山区河谷地区均是交通通道,且村庄错落,有山有水景色迷人,具有自驾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是停车营地的安排,要求有全方位的服务设施,并有游玩场所,可顺便采购原生态食材,因此停车点和生态农园相结合是最佳选择。
观园游园。咸宁市是我国著名的桂花之乡,同时享有楠竹之乡的美誉。桂花基地和竹海是观园游园的绝佳场所,可作为研究区地域特色产品进行规划建设。园区要与高端旅游服务设施(宾馆)、农庄、田园相结合,能满足观景、游乐、商务、会议等方面的需求。
(2)休闲类产品。
野营与野钓。针对喜欢户外运动的城市人群,建设野营基地和野钓基地。野营基地以丘陵山区河谷地段最佳,靠近村庄,在基地附近依山傍水建设立体生态农园。满足户外运动爱好者野外露营、山野探奇、采购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需求。野钓基地选在湖泊和水库这类大水域范围内,与渔村、码头、生态农园相结合,形成居住、饮食、水上运输、渔获加工、水产品鲜、采购等一体化服务。野钓基地以水生生态保护较好的湖区、库区为首选,要求鱼类资源丰富,可达性好,具有组织国际大型野钓比赛的条件。
(3)参与类产品。
乡居与养生。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村民移居城镇,许多村落成了空心村,房屋和土地大多闲置,这一现实客观地为乡居养生提供了成熟的条件。该产品主要针对离退休城镇职工、干部、教师等人群,满足人们回归乡里、隐居乡野的愿望。选择自然环境优美、山水俱佳的村落作为基地,参与者可长期居留,采用租居租地的方式,以荣誉村民的身份自耕自养自足。
5 结论与讨论
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就失去了吸引力[15]。生态农业是一种小型农业,适宜在地形和自然环境多变的丘陵岗地地区发展,主要以农林牧渔复合系统的形式进行构建。由于产出物丰富多样,自然景观又极具观赏价值,使得生态农业在审美和物质享受两个方面都能较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试图对研究区生态农业类型进行划分,根据各自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了几种生态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相信会为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物质生产为主,但同时具有美学和文化娱乐的功能,如何突出其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内容,这方面的研究将借助景观生态学和园林学的成果。另外,人类旅游活动应以何种形式参与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并能较好地维持系统的平衡,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Sharpley R. 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 2002,23(3):233-244.
[2] 张蕾,史佳林,张明亮.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 19(1):63-67.
[3] Costanza R. The value of the world 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97,387:253-260.
[4] 肖笃宁, 解伏菊, 魏建兵. 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15(10):1731-1736.
[5] 钟学斌 ,喻光明,张敏,等.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J].山地学报,2008,26(4):473-480.
[6] 孙鸿良.论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原理及主要技术[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12(3):3-8.
[7] 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J].环境导报,1998(2):5-8.
[8] 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9] 李文华.生态农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0] 覃龙华,王会肖.生态农业原理与典型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484-2486.
[11] 赵志峰. 对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17-19.
[12] 王乃举,黄翔.文化生态型乡村重构与旅游品牌化模式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107-110.
[13] 群明,贺小荣,陈耿.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4(1):7-21.
[14] 邓明娟.山西省临汾市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新思路[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7):127-129.
[15] 张晶晶.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