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道德认同教育

2013-04-29黄华黄素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协商符号工具

黄华 黄素

一、引言

道德认同是个体在道德向度上对自己的理解和定义。[1]较之于Kohlberg传统的道德认知,道德认同塑造了个体的世界观以及对自我和他者的理解,并且在道德行动和品格的建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道德认同的养成上,国内的研究者业已认识到传统道德说教或灌输模式的局限,开始强调叙事的道德培育功能。叙事可以协助学生描述自我或他人的道德经验,通过学生对相关事件表达关注以及进行反思和重构,协助学生获得对道德的理解和掌握。叙事之间,道德教育不再是抽象而刻板的概念或规则习得,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经验的重新审视与反思,因此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过往关于叙事的道德教育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实践操作层面的经验总结,比如沈晓敏[2],而没有系统探究叙事的德育功能的内在机制。本研究试图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脉络下,观照道德认同及其形成过程,并以此检视内在于叙事的对话和协商在道德认同发展中的动态机制。

二、道德认同: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取向的道德认同观源于Vygotsky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心智机能起源于社会文化背景并且以工具或符号为中介,个体的发展实则是心智机能的转化,亦即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化而成为中介行动(mediated action)的形式。[3]在对个体的道德认同形成过程的理解上,Vygotsky与Erikson的理论都认为道德冲突的情境为道德认同的发生和建构提供了机会,但Vygotsky认为,这些冲突源自个体和社会文化历史层面之间,抑或个人叙事和宏大叙事之间的张力关系。因此,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以人的中介行动作为分析的起点,并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因为这些恰恰是为个体道德认同的建构提供了相应助益性的或者阻抑性的资源。

依据社会文化理论,社会过程持续地对个体道德认同进行着形塑和再塑,而个体能动地穿行于诸多社会文化影响之间,如各种组织、社区、团体、社会运动、历史潮流等等。置身于其所在的社会文化中,纷繁芜杂的符号、声音构建而成宏大而结构化的场域,个体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作出因应,并且与其在社会中的身份以及自我感(sense of self)达成妥协。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提供了某些线索,让我们看到“个体或团体如何与那些支配他们认同形成的宰制性论述(dominant discourse,本文将discourse译为“论述”,下同)相抗争,并以此能动地共建某种不同的自我叙事以及行动形式”。[3]这种个体认同的“共建”机制,Penuel和Wertsch认为在于文化资源或工具有着复杂多样的意涵,是流动且灵活的,非单调而固定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某个特定的情境。

“形塑认同的文化和历史资源并非某个简单的、一致的整体,而是参差迥异的系列中介的工具(mediational means)。那么,认同可被视为是形成于个体根据特定情境而采择和应用文化‘工具箱中的某个或多个工具以完成某些行动的过程中……从这个意义看来,认同研究必须开放于那些认同得以建构和表达的多样的情境设定和符号。”[4]

基于此,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个体道德认同探究的聚焦不再是Erikson意涵“认同”——内在的统整和稳定的自我感,而是中介行动——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的行动。这种聚焦的转移允许我们探究个体如何采择和应用文化工具来形成某个认同。因此,社会文化视角下个体认同研究更多地分析、理解和阐释那些有意义的人类行动,强调某个特定的行动或活动中,个体如何采择和应用某个文化工具——而非那些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情境(比如Kohlberg所推崇的两难故事情境)——进行自我认同的建构。不过,Vygotsky的经典社会文化理论并没有对此作出详细的论述,后来者作出相应的理论延展,而其中Bakhtin的对话自我(dialogical self)理论有着尤其深远的影响。

三、道德认同:Bakhtin的对话自我理论

Bakhtin认为语言并非是自足的静态系统,每个论述都具有独立的主体,也拥有自身的价值。论述之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对话关系中。Bakhtin的对话自我理论源于其对Dostoevsky小说的研究,他提出复调小说(poliphony novel)的概念,认为一本小说不是单个作者,而是有许多不同作者的声音表达不同的观点。在Bakhtin看来,所有的表述同时都是多声道(multivoiced)和对话性的,因为言语行为中存在着两个声音,比如言语者的声音和社会语言的声音(比如某人所用方言的规则、所属职业的规范等),又或者过去的声音和当下的声音等等。[5]复调小说作为自我认同的一个隐喻,形象地展现了个人内部世界中共存的诸多的社会互动,它一方面反映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性,另一方面则强调主体的成长性,亦即对话的未完成性和未论定性。因此,Bakhtin及其追随者都信奉“对话”实则是人的具体存在的基本方式。

在自我认同发展中,Bakhtin同样强调是中介行动,而且进一步用“挪用”(appropriate)的概念来说明个体采择和应用社会文化工具或符号的过程。Bakhtin没有采用Vygotsky的广为人知的“内化”(internalized))概念,是因为“挪用”并没有将个体习得的那些文化工具或符号视为静态的或由外在跨界而成为内在的过程。“挪用”强调的是个体主动地参与到持续地累积、熟练和精通使用特定的文化工具和符号。在“挪用”的过程中,他者的声音被允许进入到某个正在进行的与自我声音之间的内在对话过程中。而这在Bakhtin看来恰恰是个体认同形成的关键。

不仅如此,Bakhtin认为个体的意识层面往往同时存在诸多的相互竞争的声音或论述,并对个体的道德判断和行动施加影响。基于此,“挪用”的过程并非是自然或中立的过程,而是伴随着形影不离的权力关系,或者准确地说,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工具或符号始终负载着特定的权力。这跟Foucault的理论遥相呼应。理解个体及其所采择和应用的文化工具或符号,需要同时将权力及其在特定的中介行动的意涵纳入考虑,因此,这种理解将彰显1)中介工具(mediational means)负载着权力关系的程度以及2)转化权力关系的新的文化工具得以涌现的方式。在教育实践中,对道德中介工具及其蕴含的权力关系的审视,往往预示着创造性的或生长性的道德认同的涌现。比如主流道德论述负载着某种占统治地位的阶层或集团的宰制性权力,如果落在微博环境——类似于Bakhtin所谓的“众声喧哗”,那么,微博作为新的媒介,可能有助于参与的个体对这些主流道德论述进行解构和再构,而转化或改变了其中原本蕴含的那些权力关系,亦藉此而获得新的道德认同建构的经验或机会。

在Bakhtin看来,个体认同建构的关键不是简单地发出个人的声音,而是持续地参与到与他者的对话过程。因此,这与其说是被某个外在权威或真理的诱惑、胁迫或宰制,毋宁说是一个精致的内在的说服过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过程依赖于建构个体认同的那些字词、语言以及论述形式是被分享的以及共有的,分布于参与者之间而非某些个体独享或专有的。正是与这个世界的多元的声音遭遇、并且沉浸其中,个体的声音、乃至自我概念和认同,才得以逐渐地涌现出来。因此个体认同不能简单归结为传统的品质、属性等,而始终是协商和对话的一个结果[3]。

四、道德认同的发展:对话与协商

基于Vygotsky和Bakhtin的理论,道德认同的发展实则是个体选择性地“挪用”对话场域中的他者的某些字词、语言和论述形式的过程,伴随着从外在权威性的论述形式到内在说服性的论述形式之间的来来回回的协商和对话。而这个协商和对话过程没有简单而确定的结局,因此,发展变化本身实则是无迹可循亦无标准可依。当然,这并非是个被动接纳的过程,因为“挪用”往往处于个体特定的理解和审视之下,而这恰恰为某些新异的或者替代的道德行动和论述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

道德认同的养成和发展,关键不再是简单地告知儿童那些非黑即白的是非观念,而是营造一个适宜道德养成的环境——提供给儿童那些勇敢的、正直的、恩慈的以及关爱的道德中介工具或符号,因此,叙事的功能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诚如Bruner所言,个人叙事是人的认同,故事临摹生活并展示内部现实于外部世界,但同时故事也塑造和建构着叙事者的人格和现实。[6]一个故事通过生活而得以创造、叙说、修改和再叙说。我们通过所说的故事了解和发现自己。但是,这个过程在Bakhtin的理论看来,并非是一个独白的过程,而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藉由叙事的方式,让儿童进入协商和对话的过程,并且从中汲取抑或“挪用”道德相关的中介工具或符号,进而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认同。作为动态的机制,对话与协商让个体能动地参与到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中,同时发展其自身的道德。比如Bhatia对印度儿童的道德认同发展的叙事研究表明,在与看护人的互动中,儿童积极参与协商与对话,并且逐渐习得当地文化所奉持的德行概念,那些诸如“正确行为”的指令抑或“背诵诗篇”的行动等,实际上业已蕴含环境中关于角色、地位、社会义务和责任等相关的道德信息。[7]因此,儿童的道德认同发展同样是一个符号和工具为中介的过程,伴随着外在的言说转化为内在的言说,以及外在的对话转化为内在的、静默的对话。

但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强调对话和协商的德育价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议题。

第一,人的道德机能被视为是文化符号或工具为中介的,教育者需要充分意识和尊重这些中介(比如词汇、语言或论述形式)本身并非单一且统整的,而是彼此之间参差,持续地存在紧张或冲突以及对话的关系,这对个体于特定情境中如何思考、体认和行动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在西方文化中,道德教育就常常面对“关爱”与“公正”之间的紧张或冲突关系,而在传统的孔孟文化背景中,道德教育也往往遭遇“孝”与“忠”难两全的境遇,因此,教育者和儿童都必须在其中作出相应的采择和决策。

第二,社会文化理论所谓的中介的工具实则常常是物化的,亦即,那些负载着道德意涵而在文化中流转的声音、语言是存在的。它们可以在大众传媒、教科书、影视节目中得以生动的表征。尽管无从触摸,但它们可以,而且实际也的确是被运用和被操纵的结果——尤其是隐含某种商业化的色彩。因此,这意味着作为教育者或看护人,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抱持必要的审视和甄别,这样才可用于儿童进行道德对话时有依有据地抉择——毕竟,教育者和看护人需要怀揣和参照相应的道德准则、标杆或价值,而非如同墙头草一般地摇摆于各种纷繁芜杂的潮流之间。

第三,与第一点和第二点密切相关的是,那些中介的符号或工具并非是中立的,而是与权力关系紧紧纠缠的。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相对于公正(justice),如果关爱(care)的道德论述有着更为彰显的力量,那么,藉由关爱的论述为中介的道德机能则往往被置于某种合法性或权威性的地位。新近的研究表明,道德相关的中介工具或符号所负载的权力关系有着深深的性别或种族印痕。比如,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女性往往被要求更多地表现出关爱的品质,而男性则往往要求更多地表现出公正的品质。因此,儿童道德认同培养的叙事实践中,教育者或看护人需要其对某种道德论述抱持必要的反思和质疑,并依此协助和带领儿童养成其自身的道德批判意识和能力。

第四,道德行动以符号或工具为中介,存在于特定历史社会文化脉络。但这并非意味着导致传统道德研究者所忧虑的“相对主义”漩涡。面对多元的世界,流转着纷繁芜杂的道德的字词、语言和论述形式,社会文化理论秉持协商和对话的精神彼此相待,因而超越各自画地为牢的相对主义藩篱。比如,在孔孟文化中,“孝”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道德论述,但在长幼相处中,这并非唯一或普世的准则,在别的文化,比如在基督文化中,“公正”往往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因此,两种迥异但都具有各自合法性的道德论述,需要的并非此消彼长的冲突或压制,而恰恰是彼此的协商和对话,以达致相互体察和理解的融通。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道德认同的生成和发展是藉由叙事,让个体进入持续协商和对话的过程,并且从中汲取抑或“挪用”道德相关的中介工具或符号而最终得以形成。因此,道德教育需要注重叙事的功能。但叙事需要超越传统独白式的叙事(比如简单的说唱或者典颂等),而应该注重内在于叙事的对话和协商在道德认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机制。与此相对地,道德教育需要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其中,符号和工具(尤其是物化的)可以作为有效的要素纳入教育进程,而基于符号或工具中介的道德并非是中立的,而是蕴含着权力关系,因此,道德认同的培养同时需要注重相应的批评性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协助学生对某种约定习成或理所当然的道德论述进行反思和质疑,以此打开某种可能的空间或机会——为新的道德论述或权力关系得以形成,为那些静默的或边缘化的道德论述得以听见和关注,为那些弱势的或受压迫的人群得以解放和自由。

参考文献

[1] Hardy,S.A.and G.Carlo.moral identity.in S.J.Schwartz,W.Beyers and K.Luyckx(ed.)Handbook of 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 Springer.2011.

[2] 沈晓敏.在对话和协商中提升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能力.全球教育展望.2006,35(8).

[3] 秦天堂.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叙事取向探究.现代教育科学,2010(1).

[4] Tappan,M.Moral functioning as mediated action.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6,35(1).

[5] Penuel,W.& Wertsch,J.Vygotsky and identity formation:A sociocultural approach.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5.

[6] Hermans,H.The dialogical self:Toward a theory of personal and cultural positioning.Culture & Psychology.2001,7(3).

[7] Bruner,J.S.Acts of meaning,Cambridge[M],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猜你喜欢

协商符号工具
学符号,比多少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符号的由来
“巧用”工具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变符号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