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路径思考
2013-04-29李彦武刘霞
李彦武 刘霞
摘 要:互联网上由一些突发事件和敏感事件形成的网络舆情,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执政资源,有利于公众更好的监督政府。地方政府应正确面对网络舆情,遵循传播规律,推进网络问政,加强网络沟通,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管理能力。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
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社会民众通过互联网表达群体性的情绪、态度和要求形成的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合理有效的应对网络舆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管理环境,消除公众与政府之间的隔阂,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1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误区
互联网媒体兴起使信息有了公共化的传播渠道,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依赖感降低,网络问政成为一种新式“批判武器”。当前,地方政府在應对网络舆情时,还存在许多误区。
1.1 简单封堵信息
舆情突发后,采取压制媒体、删除信息等方式来淡化事件,其结果只能是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使舆论由于没有正确引导变得更加混乱。
1.2 盲目转移舆论焦点
真相没有弄清之前急于发布结论,转移舆论焦点,引起群众更多质疑。有的地方领导对互联网的情绪减压功用认识不够,一旦转移不成,不惜打击报复。
1.3 不及时公布权威信息
有的地方政府处理网络舆情意识淡薄,不积极作为,不能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及评论,不及时公布真实可信的信息,致使舆情蔓延。
1.4 舆情处理机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缺乏信息公开制度,网络监督机制,舆情监控与问责机制等处理机制,没有把网络舆情处理当作日常工作来抓。
当然,面对网络舆情,从根本上讲,政府应该以人为本,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消除网络舆情形成的现实基础,而不仅仅止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 网络舆情管理路径思考
2.1 正确认识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不是虚拟的,是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地方政府要用新眼光认识网络媒体,传统的管理中,政府对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的影响力。在网络时代,网上舆情爆发后,一些地方官员对网络特点认识不清,生搬硬套传统行政管理方式,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首先想到的就是删帖或一堵了之,导致事件越处理越被动。网络信息即时性、互动性是前所未有的,信息会被各地媒体迅速转载,依靠封堵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地方政府要坚持不遮掩不欺骗,坦诚面对舆情,认真倾听网民的利益诉求,化解民众的对立情绪。
2.2 及时披露事件真相
谣言止于真相。政府只有掌握主导权,在第一时间回应“负面新闻”,及时发布准确消息,披露事件真相,帮助网民澄清事实,把解决问题的举措告知广大网民,控制舆情的滋生和蔓延,为媒体报道提供有力依据,充分展示对民众知情权的尊重,树立透明和负责的政府形象,把公众的情绪引导到积极健康的轨道。
2.3 充分利用网络阵地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论坛、聊天室、电子信箱、博客、微博等形式与网民交流,引导群众思想和社会舆论。政府官方网站是沟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桥梁,是传播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要让主流、权威、真实的声音占领舆论高地。比如,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促成了大量地方实际问题的及时解决,让网民备感亲切。地方政府官方网站应学习人民网这种模式,允许网友匿名留言,由政府的有关人员解答,建立起高效沟通机制,有效的将公众意见吸纳到政府视线范围内,化解社会矛盾。再比如,河北省专门成立了社情民意办公室,通过人民网、河北省网络问政平台等途径,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此外,最近几年,政府官方微博在公众眼里似乎更具亲和力和公信力,通过微博传递政务信息,易于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2.4 切实解决群众利益问题
社会舆论、网络论坛上的声音,往往是地方行政行为的反映。我们发现,一些群众越过地方政府,到网上反映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通常是由于当地政府不解决或解决不合理而引起,往往是职能部门推卸责任,不作为或者乱作为,行政执法职责不清,职能交叉,踢皮球,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出了问题采用“拖字诀”对问题进行冷处理,导致矛盾激化。舆情引导的本质,不是利用权力实施封锁和隐瞒,而是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合理回应引发舆情危机背后的群众合理诉求。问题被掩盖,不等问题不存在。只有正视网络民意,切实解决群众困难,才能让使社会正义得到伸张,舆情危机成功化解。
2.5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地方政府应掌握舆情传播规律和引导规律,实时传递主流声音,干预舆情进程,通过主流声音的引导赢得网民的信服和支持。要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对舆情进程进行引导。网络评论员在网络媒体上发表观点,对网上特定言论进行“跟帖”,对可能引起负面炒作或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发帖、跟帖和撰写网评文章,辩驳不实报道和错误观点。但是,网评员不能故意歪曲隐瞒事实真相,必须以公开诚实的态度应对舆情,否则只能事与愿违。网评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能较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具有高学历和广博知识,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语言。
3 结束语
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成了人们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必须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作用,把关注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工作常态来抓,通过舆情快速了解民情、汇集民意,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信息,迅速采取合理应对措施,降低事件的消极影响,保障民众参政议政、畅所欲言的权利,使网络舆情真正成为地方政府的执政资源和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01).
[2]李彦武.网络舆情的政府有效回应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
[3]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