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2013-04-29徐子明
徐子明
农村小学教师,或许都有这样的感受:农村居住分散,学生接触事物不多,见识不广,文化环境又欠佳,故学生作文时常发愁,没东西可写。根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确立写作目标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明确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及各年级作文的要求,心中有数,教学作文才能有的放矢。
小学低年级虽然以识字、学词、造句为教学重点,但已开始看图说话、写话,这是低年级学生学习作文最初的形式,教师切不可忽视,要重视看图说话写话训练。
小学生中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重视看图学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看图说话、写话的能力。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点阶段。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积累材料、学习写作的能力,从而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因此,作文教学的基本功训练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明确各年段的教学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重视阅读,学习写作方法
阅读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开始。试想,一个读不懂书的人,还谈何写作?要指导学生习作,首先就要帮助他们读懂课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只有读懂课文,读懂课文怎样叙述一件事或者描写一个人,才能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学到写作技巧。
三、读写结合,开拓写作思路
教学实践的专家们已经总结出一套读写结合的成功试验,在每单元作文训练前面已安排了一两篇与写作有关的阅读课文。所以,教师在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就应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告诉学生,并有针对性地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引导观察,激发写作兴趣
观察是学习写作的基础。学生如何观察,就在于教师的指导。
农村没有高楼大厦,但农村是天然的乐园,它的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某村口那棵要七人才能围抱过来的百年樟树,还有几株苍劲的迎客松,造型奇特,这里的风景独好,引人向往;一条由西往东的山涧小溪,清澈见底,这是人们洗刷的好地方;村东迎面山坡上好一片闽北独特的丹桂树和桔子树,它是人们发财致富的希望;山村的人们正在修建一条贯穿全村的水泥路;那村中小溪边上的桥亭,更是别有情趣,夏天的夜晚,人们聚集在桥亭上纳凉、聊天,那简直是人间天堂。山村的景美,人更美。你看,那山坡下、道路旁,一座座高耸的烤烟房,正在烤烟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事物,去体验,使其在观察中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写作灵感,并教育学生,这些就是作文的好素材。
五、开展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使之接触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这样学生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例如:在教完《劳动最有滋味》一文以后,笔者布置学生与家长进行一次劳动或开展一次活动,并写出体会。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那一天,我和父亲一直干到脚踩斗笠影了才收工吃午饭。当我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大树下,把挂在大树杈上的饭篓取下,打开一看,大吃一惊:白花花的米饭上铺满了一层黑压压的蚂蚁。此时,我肚子已饿得咕咕叫,只好拼命地摇晃着饭篓子,巴不得蚂蚁赶快滚开。可是,这些小东西偏与我作对,硬是往饭里乱钻。这时,我急中生智,洗好一块薄膜,往地上一摊,将饭倒出来,再用筷子轻轻的拨开,这样蚂蚁就四处逃跑……”
这样的小事,农村学生是常碰到的。通过劳动或活动,学生学会了观察、分析事物,才能写出这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六、尝试作文,带动学生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故习作前,教师应尽量先扮演学生的角色,提前写一写很有必要。这样既能探索指导学生的习作方法,又能带动学生,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
在指导学生作文《我的同学》时,笔者先回忆了自己的同学,在众多的同学之中,选择了一位学习成绩好且爱助人为乐的。笔者首先采用倒叙的写法:“开学了,老师带来一位脸上有伤疤的同学,与我同桌。”接着描写了他伤疤的来历:“……有个小偷正在扒同学口袋的钱,他立刻上前抓住小偷的手……然而脸上被划了一刀……”最后运用前后呼应的手法:“……想起这些,再看看他脸上的伤疤,不仅不觉得难看,而且十分可爱。”通过试写,笔者认为要反映当代学生的精神面貌,就要抓住其特点、运用典型例子、采用多种写作方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因此,指导其学生来,思路也就更加清晰。
总之,要调动农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就要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不能有偏见,鼓励、引导他们习作;要根据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认真进行阅读教学,将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开展课外活动,培养观察思维能力;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和鼓励他们建立起一座作文的“材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