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工业社会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2013-04-29赵帅李褚

商·财会 2013年7期
关键词:宜居城市

赵帅 李褚

摘要: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后工业时代,北京提出世界城市的目标,特别是建设宜居城市的理念,是国家战略目标所使。北京建设宜居城市既要充分利用国际影响力,吸引全球的注意,更要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主导,服务并服从于民族复兴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宜居城市;北京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于这一阶段,西方学界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描述和分析,有的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有的称之为后工业时代,有的称之为信息社会,无论哪一种称谓,都表明该阶段与前一阶段有很大不同。从经济学的角度概况该阶段的特征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第二,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第三,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和依据。在后工业社会,世界城市的经济结构、城市发展战略、市民生活、城市空间改造、城市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世界的背景下,全面提升首都北京乃至全国的国际绿色竞争力,特别是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构想,具有全球战略意义。

一、北京市宜居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报告中,北京确定了“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新的功能定位。在报告中,对宜居城市是这样描述的,“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經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这个定位是充分考虑北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时,2008年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积极开展绿色奥运行动和工程,对首都城市的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生态型建筑乃至宜居城市建设的示范与推广作用意义重大,是一次首都城市的绿色革命。

北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了宜居城市的条件。北京城市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全市生态状况继续好转。空气质量指标在全年绝大部分时间内满足国家标准,主要饮用水源水质、全部地表水水质和环境噪声等符合相应国家标准。但是,同时也应看到北京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发布的宜居城市的差距。因此,关于北京在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北京市发展阶段特点

北京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的首都,各国使馆和国际组织云集,许多国家和世界最高层次的对外交往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北京是全国的科技文化中心,国家主要的科技文教卫机构所在地和国家大型文化、科技、体育活动举办地和交流地,全国大学、科研、人才最集聚的地区,中国最主要的对外科技、文化、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发生地。

北京是令世人向往的世界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年建都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城市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典范。

任何城市既有优势和特点,也有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必须承认并研究北京的弱势。北京市较为典型的内陆城市,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冬夏污浊废气不容易排去,加上城市发展导致天然植被面积减少,城市热岛强度增强,水质和空气污染依然严重。

三、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重点

重视北京城市建设的特殊性,统筹四个功能定位。宜居城市作为北京四大发展目标之一,与“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三个城市发展目标是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首先,作为国家首都,必须做好四个服务;其次,要处理好作为国际城市同时还是一个特大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特殊问题;另外,应该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抓好人口调控核心问题。由于人口增长的调控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北京宜居城市的建设,人口的控制和引导既是重点也是关键点,必须要有效控制人口规模,积极引导人口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有效缓解中心城市人口和功能的过度聚集,处理好外来人口的增长、管理和服务问题,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关注老龄化社会,同时还要积极有序做好城镇化推进工作。

突出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全市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1%。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面临生态环境改善难度大、资源短缺的困难和矛盾。北京的宜居城市的建设,首先就要解决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行城市可持续发展。

推动区域合作与产业结构优化是关键。北京宜居城市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国家整体发展的趋势和背景下提出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劳动力等要素跨地区流动呈现出经常化、规模化的特征。在人口聚集压力巨大,资源环境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北京不可能独善其身,区域整体水平的提高,将成为首都城市持续快速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因此,北京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基于区域和北京市的资源环境特点,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合作。(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段霞.世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以北京为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12。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
2022年热门宜居城市长沙名列第一
宜春吟
北上广上榜全球宜居城市
建设宜居城市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思路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小城镇人居环境宜居性评析
全球宜居城市排名 苏州逆袭排内地第一
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研究
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选择标准
关于老年宜居城市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