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道德的结构

2013-04-29张新希

商·财会 2013年7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

张新希

摘要:道德在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功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因此需要对道德结构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对道德宏观结构和道德微观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它们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阐明道德结构对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这有助于人们采取有效方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优良道德风尚。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道德结构;道德宏观结构;道德微观结构;道德品质

前言

在规范伦理学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对道德的解析。而道德结构的研究是对道德进行解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道德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道德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发生作用的机制。使道德能够有效的引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一、 道德结构

根据道德主题的不同,我们将道德结构分为道德宏观结构即社会道德结构和道德微观结构即个体道德结构。道德宏观机构的主体是人类社会。道德微观结构的主体是具有道德意识,能够自主作出道德的选择的个人。

(一) 道德宏观结构

道德宏观结构是由社会道德意识,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活动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社会道德意识是社会大多数成员通过对其所处历史时期一定社会关系的认识,所形成的在道德活动中具有善恶价值取向的心理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和。社会道德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并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社会道德关系是社会道德意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所谓道德关系,就是人们基于某种既定的社会道德意识,并遵循某种既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以某种特有的活动方式发生的社会关系。[1]按照恩格斯的说法,人类行为规范形成的最根本动因,在于维系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资料生产秩序,德关系最初脱胎于生产关系。

社会道德规范是从某种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指导人们思想行为,对人们是非善恶进行评价的体系,由社会道德原则和社会道德规则两部分组成。社会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对社会成员行为的最基本要求,是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2]社会道德规则是由社会道德原则推到出来的,更为具体化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原则与社会道德规则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当它们之间相互冲突之时,我们应该服从社会道德原则。

社会道德活动指人类活动中具有善恶意义的群体性活动。[3]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善恶价值的一般性群体活动,如社会道德决策活动、社会道德选择活动等;另一种是为了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社会成员道德品质而进行的与道德有关的群体性活动,如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社会道德评价活动等。与道德相关的群体性活动是社会道德活动的高级形式。它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推进一般群体性道德行为更为有效的进行。

(二) 道德微观结构

道德微观结构由个人道德基础要素、个人道德行为、个人道德评价三部分组成。

个人道德基础要素指个人意识之中对其道德行为产生影响的意识部分,主要包括道德境界和文化知识水平。道德境界是一种复杂的道德意识现象,指的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在追求实现道德理想的过程中,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4]根据人们认识和处理公私关系的方式,我们把道德境界分为:自私自利的境界、公私兼顾的境界、先公后私的境界和大公无私的境界。个人道德境界与道德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境界以道德行为为基础,是在道德行为进程中不断积累提升而形成的;道德行为以道德境界为指导,随着道德境界的提高而调整。

个人道德行为是具有道德意识,能够自主作出道德选择的人做出的具有道德价值,能够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个人道德行为由道德原动力、道德目的、道德手段和道德效果组成。道德原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道德行为的思想动力。道德目的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目的。道德手段是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对道德目的具有效用的行为手段。道德效果是人们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具有道德价值的效果。按照个人道德行为的动机――效果,可以将其分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类。道德行为是一整复杂的动态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运作方式。

个人道德评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对社会个体或群体的道德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从道德评价的对象入手,道德评价可以分为:对他人道德行为的评价,对群体道德行为的评价和道德反思。个人道德评价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发展,对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发挥道德规范的功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活动中总是存在着个人利益同他人利益、整体利益的冲突,所以在道德评价中特别是道德反思中常常会出现与实际相偏离的情况。这要求我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要使以“自我”为评价主体进行评价转换到以“他人、社会”为出发点进行评价。在自己作出评价之时要进行横向的借鉴,考虑与该道德行为发生关系的他人、社会对这一行为的评价。

二、 道德结构对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

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道德规范他律性向道德规范自律性转变的过程。道德规范的他律性表现为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性和导向性。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性是指道德规范对人的欲望的束缚,告诉人们不可以做什么。道德规范的导向性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行为的指引,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外在的约束性与导向性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在不同角度的解释,外在约束性是以“不应当为侧重点来解释社会道德规范,导向性是以“应当”为侧重点来解释社会道德规范。道德的他律体现的是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在这个阶段道德发生作用的力量来自于社会道德的压力如舆论压力等,不是来自于道德主体。这时道德的力量是有限的,当外界的诱惑足够大时,他律的约束力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规范长生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将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才能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欲望。

从个体道德形成的过程分析,个体处于婴幼儿时期尚未形成自我道德意识,成人对个体的要求及个体对成人道德行为的模仿成为个体同社会联系的桥梁。当个体的行为符合成人的道德要求时会得到一定的奖励或表扬;当个体的行为违背成人的道德要求时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或批评。这个过程体现了道德的他律性。道德他律行为的反复出现会在个体的意识中不断强化,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道德经验的丰富,最终产生道德认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继续在道德他律性向自律性转化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提高。

三、结语

我们要在准确理解道德结构及其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全面发挥道德结构对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使人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使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全社会确立起来。这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注释:

①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1989年第1版,第62页

②安云凤,《新编现代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6页

③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1989年第1版,第63页

④安云凤,《新编现代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387页

参考文献:

[1]安云凤:《新编现代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1989年第1版

[3]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版

[4]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5]何怀红:《良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初中生道德品质教育实践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网络流行歌曲对农村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好奇”的代价
洛克眼中的核心素养
幼儿教育中游戏的应用
龙都的新朋友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