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观平行展
2013-04-29刘龙
刘龙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出场的应许之地,似乎与成功划着等号的威尼斯双年展在2013年以平行展的形式对中国艺术家敞开大门。中国艺术家大举进军威尼斯,300余人的庞大参展阵容比近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参展中国艺术家的总和仍要多出几倍,而此事也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投入到中国当代艺术圈中,并立即引发了各方势力的激烈交锋。直至今日,关于平行展是艺术还是生意的争论仍无定案,最终获益者也往往隐身于幕后而不为人所知,但随着平行展热潮的逐渐过去,抛开无谓的口号与说辞,一个旁观者的冷静视角却更有助于我们发掘最为接近事实真相的答案。
一 平行展与平行展风波
威尼斯双年展的结构主要包括主题展、国家馆以及平行展,主题展与国家馆历来是双年展的核心部分,而平行展则是直到2007年才出现的,双年展组委会将原有的外围展“Extra Event”正式改称为“Collateral Events”,即平行展,为保证展览的学术性,其数量不能超过50个。而平行展的主办机构则须向双年展组委会缴纳2.45万欧元知识产权费,其展览信息将被收录进概念的官方画册,其余包括场地、布展等一切经费由主办方自行解决。据统计,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平行展数量为47个,由主题展策展人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从90余个申请当中选出。
中国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历史并不长,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吕澎策划的“给马可波罗的礼物”当属中国平行展首演,但此展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而在2011年,王林在威尼斯策划了平行展“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展览策划有一定的学术针对性,但整体商业回报及影响力均不出色。反观同期由陆蓉之策划的另一平行展“未来通行证”则无论从展览的经济收益还是眼球效应都超过了王林策划的展览。2012年王林曾在微博上对“未来通行证”向艺术家的高收费颇有微词,两位策展人也因此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最终双方各执一词,不了了之。当时国内对平行展并不熟悉,这番争吵也并未造成较大影响,但却在某种意义上为今年的平行展风波埋下了一记伏笔。
2013年,王林携平行展“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卷土重来,或许是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王林此次在展览的前期宣传中十分高调,不仅率先宣布了威尼斯平行展入围,并且频繁出现在媒体采访报道中为展览造势。然而强劲的势头却无法掩盖展览在策展方面的问题,庞大的规模加上松散的结构让“未曾呈现的声音”看上去并不像精心策划的学术展览,而更像艺术家们呼朋唤友组成的戏台。此后更传出“未曾呈现的声音”曾向艺术家招商收费的流言,使得展览的商业操作遭遇强烈质疑,虽然王林在各媒体采访中一力坚称平行展的学术性和自主性,但始终难以令人信服。而在王林的展览宣布后不久,国内又陆续爆出多个平行展入围的消息,比如由吕澎策划的“历史之路”以及黄笃策划的“放大”等,而从参展艺术家的构成来看,大多为艺术市场表现较为成熟的艺术家,并且其中不乏与主办单位有代理与合作关系者出现。平行展数目的激增与明显的商业氛围也让人们质疑的核心逐渐从展览选择转移到了平行展本身。
平行展真的与威尼斯双年展有关吗?亦或只是纯粹商业项目,交钱就能办?组委会又是否对平行展有学术判断?一时间,有关平行展的争议甚嚣尘上,其风头甚至盖过了王春辰策划的中国馆以及主题展中入围的阚萱及郭凤怡。而媒体和批评者对平行展的态度也出现了近乎一边倒的否定,并由此迅速发酵,有网友甚至在微博中戏称平行展为“与威尼斯双年展毫无相干,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而朱其、徐子林等批评者则直斥平行展是一种商业行为,与艺术无关。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平行展的人数越来越多,有些报道和评论中则出现了“中国艺术家占领威尼斯”、“草根的集体狂欢”、“中国式包围”等具有想象色彩的字眼,似乎大家能勾勒出看到遍地中国展览后外国人惊愕的表情,以及站在一旁不屑讪笑的自己。而众平行展的处境也可谓一损俱损,本来历经周折才成行的展览却受到如此大的苛责,这多少让众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始料未及,以至于此后数个平行展的宣传都变得甚为低调,有些直到开幕前才公布入围,有的甚至直接放弃了国内媒体宣传。随着开幕临近,平行展的新人和老手们在忙碌与忐忑中开始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征程。
二 金钱与艺术的博弈
在国内当代艺术圈不少人看来,前所未有的中国平行展让威尼斯变成了中国呈现,但当6月1日所有展览开幕后,到场的艺术家和媒体们才了解到威尼斯双年展毫无疑问仍是全球的艺术盛会,海岛的每一个角落都塞满大大小小的展览,来自世界各地的二百余个展览让散落其间的十几个中国当代艺术展显得无声无息;同时,两千位中国参与者相对于这座每年有2500万游客的海岛城市而言也实在不算什么。在国内热闹非常的平行展,在开幕的喧嚣散去之后归于沉寂。展览重归他应有的面貌:提出问题,展示作品。但尘埃落定后细算一笔经济账,平行展的的成行却显得既昂贵又仓促。
肖戈今年是首次以策展人的身份进入威尼斯,她带来的是威尼斯双年的平行展“大运河”,展览展出了12组艺术家以“大运河”为题制作的最新作品,展览规模不大,却颇具实验性。对肖戈而言,申办平行展这已经是第三次了,由于前两届递交的方案最后都没有通过,所以之前对此次申请也并未抱太大希望,而在2月底接到入围通知时留给展览筹备的时间已经不多。回忆整个筹备过程,肖戈这样形容道:“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一个威尼斯平行展并不轻松,3月底之前就需要完成一场国外展览的所有工作,再加上中间赞助资金还出现过断裂的危机,整个过程确实非常紧张也充满波折。”
而据肖戈介绍,“大运河”从筹备到开幕总共花掉了近300万人民币,这对于一个规模不大的展览而言算得上非常昂贵。这其中缴纳给双年展组委会的仅有2.45万欧元,折合人民币20万左右,其余大部分资金则都被威尼斯当地生意人赚去了。比如为了使展览有更好的效果,肖戈特地选择了圣马可广场旁的教区博物馆作为展览场地,而半年的场地租赁、人工及保险费用加起来就超过120万元。另外还有约合50万元是用来请威尼斯类似“地保”的展览服务公司来为展览的前期筹备及中期宣传提供帮助,但由于同期举办的展览太多,同时操办多场展览的展览公司所提供服务项目远没有合约中那样完善。除此之外,展览的支出还包括作品运输及展览中的保险、影像设备、公寓租赁、艺术家和策展团队的签证及差旅费等,虽然处处节省,但仍旧花去了近100万。“这样一个展览在国内可能30-50万就能搞定,但我们确确实实是花了300万。”肖戈无奈说道。
相较之下,规模近十倍于“大运河”的“未曾呈现的声音”预算达到2000万元就没有那么令人惊讶了。据策展人王林介绍,为容纳300余件作品, 5000平米的场地光半年的场租就用掉了5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近400万。而除开庞大的运营费用,为了使展览有更好的影响力,还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了展览前期及开幕期间的宣传中。强大的广告投入也使“未曾呈现的声音”成为双年展开幕期间广告宣传力度最大的展览,在水城的大街小巷中很容易就能发现该展览的宣传布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赞助商的巨大投入也不是一时兴起,隐藏在展览后面的利益交换似乎更加朴朔迷离。曾陷入“向艺术家收取参展费”风波的王林表示,“未曾呈现的声音”没有向艺术家要参展费,其所有费用由四川的一家文化公司赞助,而该公司将免费收藏参展艺术家的1-2件作品,作为长线投资回报。大多数平行展的赞助模式也都遵循着相似的原则,但仍不乏个别项目中,参展艺术家也会需要自己找赞助。作品收藏及赞助成为艺术家参与平行展的筹码,可想而知,那些拒绝作品收藏以及无法找到赞助的艺术家势必被拒之门外,艺术性及公正性多少有失偏颇。虽然每场展览都是利益与艺术的博弈,但在平行展的舞台中显然商业更胜一筹。
三 暴露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所有问题?
近年来中国新一波当代艺术家们的整体艺术水平差强人意,通过学术通道进入国际艺术视野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处于经济实力与艺术上升期的中国艺术家们内心却又极度渴望认可,平行展于是成为许多人达成愿望的一把钥匙。但如今看来,平行展并不是这症结的解药,而更像一片阿司匹林,只是暂时缓解着这种焦虑。
对于平行展,本次中国馆的参展艺术家王庆松表示:“平行展的交通很不方便,经常等不到船,有几次想过去看朋友的展览,都没有成行,参观人数也很少,仅仅靠广告是不够的,达不到展览效果。”此外,王庆松认为,参展作品单个看觉得还好,但是放到一起就觉得有点不对劲,整体感觉这个展览缺东西,显得太随意。“威尼斯的气氛让人激动,会产生比网络及一般展览更有效的传播,但中国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力没用到位,缺乏经验,而且费用太高,代价太大,威尼斯商人是很精明的。”王庆松说。
平行展“心 · 跳”的参展艺术家方振宁则谈到,虽然中国平行展扎堆,但听不到国外对此的声音,中国艺术家希望把在国内不能发泄的带到威尼斯,以为威尼斯是艺术的天堂。但其实不是,有很多作品、行为艺术都被威尼斯方面禁止了。
虽然展览的场面不如预想中那般热烈,但在谈到展览的回报问题时,众参与者们却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乐观的态度。如肖戈、王林、方振宁都认为威尼斯这个平台的回报率是很可观的,无论是艺术家得到的展览邀请、作品收藏等短期项目,还是长期的商业价值累积,威尼斯的身份标签在近20年都是相当好用的。
“大家更多的是把威尼斯当做一个机会,而还不太懂在这个全球最大的舞台展示自己,我们每一个平行展览都投入了很大的金钱和精力,但如何展示真正的艺术,而不是被一些眼前的东西裹挟着前进,这还需要我们转换当下的思路。”四方美术馆馆长朱彤感慨道。“我们离真正的国际化还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们自身系统的运作离真正的国际化系统运作还有距离,进而影响展览的各个环节。而且我们的很多展览还是想展示异国情调,但这在今天几乎是无效的。我们必须拿出一些有意思的构想来直接和西方对话,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交流。”朱彤看过近十年的威尼斯双年展,虽然暴露了诸多问题,但他仍对于今后持者乐观的态度,朱彤认为平行展也是学习的机会,通过中国展览的多次出场,会对未来国内的布展、策划以及系统运作有所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的表达也会越来越精确。
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政府与民间都必须积极适应国际性的游戏规则,艺术家们需要把自己置于国际语境中进行比对、学习,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艺术家仍关心艺术,并期望通过自身努力去达到艺术的高点,而不在艺术市场矫枉过正的局面下,过分依赖市场运作获得短期利益。平行展在参与者与舆论间两极分化的待遇并非偶然,甚至可以看作中国艺术发展与国际相交的一种必然,中国各层面的急速发展,必然会带出各种急功近利,矫枉过正的欲望,而要改变并非一蹴而就便能达成。当代艺术是个不断生长的过程,对事物认知同样也是一个从盲目到理性的自省过程,不论平行展是否真如策展人吕澎所言的“暴露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所有问题”,但可以预见的是平行展现象并不会因巨大的批评声音而终止,此后在威尼斯甚至世界各地还将出现更多的中国平行展,但值得后来者思量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什么,什么又是真正值得去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