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当时
2013-04-29龚鹏
龚鹏
许多虚寒性疾病在冬春季节好发,且疗效不佳,如反复咳嗽、哮喘、腰腿疼等。夏令三伏,自然界阳气充盛,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此时采用补助阳气的中药,逼出隐藏在人体深处的寒气,从而扶助正气,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预防和减少虚寒性疾病在冬季发生,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这也是中医所推崇的“治未病”理念。走近“冬病夏治”,认识它,了解它,科学运用,愿读者朋友们今冬、来冬,直至今后的每一个冬天,健康长伴。
策划/执行家庭医学刊社
冬病夏治,顺理成章
中医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弱,消息皆通于大地”。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多发病。
春天多发传染病、高血压、精神病;夏季易发生中暑、痱子、腹泻、乙脑、脚癣等疾病;秋天易发生结核、抑郁、肥胖等疾病;冬天易发哮喘、肺气肿、心脑血管梗阻、风湿痹痛、冻疮等。
其中冬天的多发病是比较典型的。冬天阳气衰而阴气重,六淫之一“寒邪”极盛,人体如果调节能力不强,阳气不足,就容易患病,冬天的易发病我们可以称之为“冬病”。
中医常说,上工治未病,如果我们能提前进行干预,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人与天相应的基本理论指导下,我们很容易想到,在阳气最盛的夏季,治疗那些阳气不足导致的疾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冬病夏治”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提了出来。
夏天已悄然来临,各地的中医医疗机构又迎来了夏季的就医高峰,其中有一个项目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冬病夏治”。笔者所在的医院,三伏天敷贴的招贴宣传画已经“爬”上了墙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会看到治疗室里病人集体趴下一字排开,医生们挥汗如雨的壮观场景。据说在广东,他们把三伏天的敷贴称之为天灸,在露天广场上举行,声势更大呢!
冬病夏治,重在养阳
“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夏天天地之阳气到达顶峰,人体之阳气也到达顶峰。中医学的“冬病夏治”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借助天地之阳气,直达病处,调整补充人体之阳气,改善人们的体质,预防和治疗阴寒之冬病。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则是利用夏季肌肤腠理开泄的良好时机,选取适当药物,用穴位敷贴、内服汤药的形式调理人的气血阴阳,畅通经络,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体质,常见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症状,这些人在酷暑季节也不喜喝凉水,晚上睡觉也要盖稍厚的被子。冬天发病时固然需要积极治疗,缓解症状,但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下,两寒夹击,阳气难于恢复,治疗比较困难。打个比方,在大冬天晾衣服,衣服干得慢,刚穿上去也不暖和。而在夏天,特别是三伏天,外面骄阳似火,而身体的机能也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心火正盛,躲藏在体内深处的积寒在内外蒸腾的作用下比较容易被逼迫出来,这时如能适当地佐以药物,内用温热,外散风寒,则可奏搜风寒剔邪气之功。
值得注意的是,冬病夏治的根本用意是借助外界之阳气驱逐体内之寒气,如果体内已经是大热之像,即使患有一般意义上的“冬病”,也不适合采取“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禁忌寒凉
“冬病夏治”要求充分利用天地之阳气,因此进行冬病夏治时,要禁忌较为寒冷的环境,以及凉性的食物和药物。
在空调房间睡觉的时候缺少必要的覆盖;开车的时候任凭凉风吹袭;吃凉面、冰粉,喝冰啤、凉茶,服食含黄连、黄柏、夏枯草等药物,都可能造成陈寒未去,又添新寒,寒凝气滞,寒气进一步沉积,治疗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夏季为寒所伤,危害可能比冬天为寒邪所伤更甚。夏季的“寒”是非常不合时令的,和暑气结合,容易出现寒热错杂的变证,易发“肠胃型感冒”,症见发热无汗,吐泻交加;夏天受寒还可能使原有的“冬病”病情加重。
冬病夏治,方法多样
在各种中医疗法中,敷贴疗法在冬病夏治中应用最为广泛,知晓度和认可度最高。敷贴常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备用。使用的时候,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敷药固定,时间从1小时至24小时不等。
肺为娇脏,易为寒邪所侵,故哮喘、老慢支等肺系疾病使用敷贴疗法最为普遍。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夏天天气酷热,肺系疾病多可以自行缓解,是治本的好时机;夏天皮肤的通透性也明显增强,经皮吸收的能力显著提高,敷贴作为外治疗法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但是敷贴能够治疗的并不限于肺系疾病,妇科病如痛经、宫寒不孕,风湿骨关节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等痹症,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慢性胃肠道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其发生都和寒邪有关,都可以通过敷贴得到改善。
除敷贴疗法以外,中药内服、针灸、穴位注射、药物浸泡也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手段。冬季哮喘气急的可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六君子汤以温阳健脾,化饮消痰;有遇冷喷嚏、易过敏、易感冒的,常用玉屏风散、扶正散以补肺益气,扶正固表;遇凉容易腹痛便稀气胀的,常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丸以温运脾阳,燥湿散寒;平时手足冰凉、短气懒言、腰膝酸软等肾阳不足的,可用金匮肾气丸;有痹症疼痛的可用活血化瘀的独活寄生汤;等等。
冬病夏治,须防暑邪
冬病夏治,常将病人置于高温高热的环境,也要防暑邪所伤。
俗话说,过犹不及,中暑显然不是冬病夏治的本义,所以在治疗的时候,如遇不适,要及时中断治疗,补充水分,平时不要做剧烈运动。此外,要避免肥甘滋腻之品的过多摄入,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也不利于寒邪的清除。再次,辛燥之品要慎用,以防伤阴。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荔枝、狗肉、羊肉等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应慎食。
中医学处处渗透着天人合一和治未病的理念,“冬令进补,来年打虎”,是用冬天闭藏滋养的原理求得来年的健康,而冬病夏治则是利用夏天阳气鼎盛的原理去消除冬天发病的诱因——虚寒的体质。治法貌似不同,而精神实质却一致。另外,“冬病夏治”和现代时间医学的理论也是相通的,时间医学是专门研究时间与人体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关系的学问,人体的生物钟现象、冬至前后死亡比较集中的现象、不同时间服药效果不同的现象,为时间医学的科学性不断提供佐证。这也提示我们,Ⅲ页应自然的规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应对举措,才是最有利于保持机体动态平衡的办法,也唯有如此,才可以让健康永驻,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