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看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

2013-04-29王端廷

东方艺术·大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双年展威尼斯平行

王端廷

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于6月1日如期开幕,对于创办于1893年、迄今已有整整120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来说,这原本是两年一度、一如既往的寻常节目,然而,由于中国艺术家的蜂拥而至,这届双年展似乎变得异乎寻常,因为除了中国馆之外,10多个各种名目的展览使得这个夏天去威尼斯参展的中国艺术家竟有300多人。这样的参展规模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大事件,也是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的奇观。毫无疑问,中国艺术家挤爆威尼斯这一史无前例的现象将载入中国艺术和威尼斯双年展的史册。

实际上,对于中国艺术家通过平行展大规模搭乘威尼斯双年展顺风车的现象早在双年展开幕之前就引起了国内艺术界的极大关注,随着四月初中外策展人申报的一系列平行展方案的获准和公布,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上就出现了吐槽调侃的帖子,及至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嘲笑抨击的声音更是达到了顶峰,与此同时,支持赞成的观点也开始见诸媒体。

攻击自有攻击的道理,赞赏自有赞赏的缘由。让我们不急于做出判断,先来看看导致纷争的原委,叙述一下这次双年展的概貌和中国艺术家的参展情况。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共有88个国家参加,其中包括新增的梵蒂冈、安哥拉、巴哈马、巴林、科特迪瓦、科索沃、科威特、马尔代夫、巴拉圭和图瓦卢10个国家馆,总策展人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Massimiliano Gioni)为这一届双年展确定的主题是“百科宫殿”(The Encyclopedic Palace),顾名思义,这个标题带有海纳百川、无所不包的意思,正如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杰里 · 萨尔兹(Jerry Saltz)所言:“吉奥尼不会严格地划分高级与低级艺术,精英艺术或者是民间艺术”。从上一届开始,威尼斯双年展由主题展、国家馆和平行展三部分组成。

双年展的总主题和平行展的低门槛似乎给中国艺术家大规模“占领”威尼斯提供了某种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中国艺术家也确乎抓住了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下面让我们清点一下中国艺术家参加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具体项目。

中国馆是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正规军”,自2005年中国在威尼斯双年展设立国家馆,这是中国馆的第5次亮相。本届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是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春辰,他以“变位”(Transfiguration)为主题,携何云昌、胡曜麟、缪晓春、舒勇、童红生、王庆松和张小涛等7位艺术家登陆水城。对于前几届中国馆的展览,国内学术界一直保持着谨慎的缄默态度,就本届而言,除了当事人,圈内其他人士也较少发表评论。关于这一届国家馆的主题“变位”一词,策展人王春辰做了这样的解释:“通俗的说,变位就是变化,位置的改变、状态的改变、趋势的改变都叫变位。但这里,更强调中国之变、艺术之变和中国传统到当代的变化。因为我们每天都感觉这种变化,所以说变位比较适合用于描述中国的状态。另外,这个词汇与‘百科宫殿也有关系,‘百科宫殿意味着总体性、包容性和不分古今中外,这里面把多样性容纳进来,其实就是一种状态,那么变位其实也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馆原本为阿尔塞纳尔岛(Isola Arsenale)上的一个油库,前4届的策展人和艺术家都为油库中多个巨大的油罐伤透脑筋,展览设计及其效果也因此大受限制,这一次开展前那些油罐终被搬除,因此展览空间和效果大大改善。

除了中国馆,近10个由中国当代艺术组成的平行展给威尼斯带来了中国艺术家人数的爆棚,也正是这些规模庞大的“游击队”饱受争议。

第一,由王林担任总策展、罗一平和瓦莱斯 · 格罗丽娅(Vallese Gloria)作为执行策展的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Voice of the Unseen)是规模最大的平行展,参展艺术家多达156位。展览场地面积接近5000平方米,几乎与主题展展厅面积相近。展览共分为记忆、历史、底层、身体、家庭、废墟、村落、风景和巫咒9个单元,其内容的丰富性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百科宫殿”交相呼应。参展的156位艺术家的分布情况是:1,“记忆”(23人):冯峰、冷军、秦文、徐光福、段江华、何工、马堡中、叶永青、田太权、刘大鸿、徐唯辛、管怀宾、任戎、王承云、张念、韩子健、武艺、贺丹、薛珺、薛松、张震宇、梁越、余友涵;

2,“历史”(13人):田世信、金锋、戴耘、魏光庆、庄红艺、傅文俊、黄钢、魏青吉、李新建、虞村、任思鸿、胡志颖、奚建军;3,“底层”(13人/组):张建华、李正天、李占洋、欧阳星凯、孙平、卯丁、沈桦、谭海山、李孝萱、李一凡、沈朝方、温普林、“底层人文摄影组”;4,“身体”(23人):曹晖、赵能智、何成瑶、常咒、王华祥、符曦、贾涤非、吴天章、俸正杰、琴嘎、杨勇、郭伟、熊宇、熊莉钧、向庆华、王强、杨剑平、张羽、吴松、陈小丹、陈友桐、孟涛、邱光平;5,“家庭”(12人):戴光郁、邓箭今、师进滇、罗发辉、郑力、曾晓峰、宋永平、王嘉伟、毛旭辉、陈彧君、陈启基、胡顺香;6,“废墟”(19人/组):杨述、王岩、陈家刚、原弓、焦兴涛、应天齐、何跃、唐勇、李枪、邓乐、苍鑫、黄淋、马德升、张大力、李南凤、奚乐、张健君、沈也、“01小组”;7,“村落”(11人):雷子人、常徐功、曹原铭、朱成、张湘溪、陈卫闽、王炎林、何崇岳、李杰、梁绍基、杨晨;8,“风景”(21人):黄岩、吴翦、王易罡、苏新平、郭晋、江衡、叶洲、叶放、傅中望、杨千、陈长伟、宋钢、王川、朱小禾、王纯杰、梁铨、刘子建、李纲、杨志麟、徐震、蔡锦;9,“巫咒”(21人/组)尹光中、侯俊明、董重、陈宇飞、魏言、陶发、陈文令、史金淞、左正尧、忻海洲、叶强、刘建华、黄彦、李秀勤、许仲敏、郑达、李甸、顾雄、叶双贵、左小祖咒、“行为艺术小组”(和丽斌、萨子、余极、周斌、罗子丹、幸鑫、贾茜兰)。

第二,中国大型独立项目“文化 · 精神 · 生成”(Culture · Mind · Becoming)共分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重探”(Re-discover)由荷兰独立策展人卡琳 · 德容(Karlyn De Jongh)策划,蔡国强、张洹、徐冰、尚扬、庄喆、杨识宏、周春芽、叶永青、张方白、李真、应天齐、张国龙、瞿倩梅、郑重宾、黄致阳、沈克龙、华庆、黄钢及韩涛等19位艺术家参展,展出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和装置等品类。第二单元“放大”(Igradimento),由黄笃、杨心一共同策划,参展艺术家19位,分别是徐冰、张洹、“拆了旅行社小组”(翁奋、文武、黄学斌)、毛栗子、苏轲、杨帆、耿旖旎、侯晓威、李华、刘正勇、孟思特、张凯、李象群、李真、范娅萍、黄心健和张巍。第三单元“处境—方力钧作品展”(Fang Lijun:A Cautionary Vision)由意大利都灵市立现当代艺术馆馆长达尼洛 · 埃克尔(Danilo Eccher)策划,这是方力钧在威尼斯举办的大型个展。三个展览共计艺术家39人。

第三,吕澎和意大利著名评论家阿基莱·伯尼托·奥利瓦(Achile Bonito Oliva)共同策划的特别邀请展“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Passage to History:20 Years of la Biennnale di Venezia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聚集了陈曦、崔岫闻、方力钧、李青、刘炜、刘小东、毛旭辉、隋建国、王广义、汪建伟、徐冰、严培明、叶永青、尹朝阳、岳敏君、曾梵志、展望、张培力、张晓刚和周春芽等20位艺术家。展览设威尼斯军械库和成都当代美术馆两个展场。展览内容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20年来中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图文资料、文献和出版物;另一部分则是被邀请的20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和新媒体等不同媒介的艺术形式。

第四,肖戈策划的平行展“大运河”(The Grand Canal)有徐冰、邱志杰、王度、肖鲁、黄锐、彭小佳、石青、白崇民、“无关小组”(陈志远、高飞、郭立军、贾宏宇、李良勇、牛轲、王贵琳、叶楠)、章燕紫、何昊远和高洁等19位艺术家参展,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

第五,张玮和喻高共同的策划的“心·跳”(Mind·Beating)平行展吸引了陈丹青、方振宁、萧长正、谭平、喻红、刘小东、朱小地、王国锋、李天兵、“数术小组”(马峻、马吉麒)、赵淑红、张新军、“不确定小组”等16位艺术家参展,作品涵盖电影、现场绘画、现场偶发事件、装置、雕塑、摄影和超自然预测等。

第六,梁克刚、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伊泰罗 · 弗兰(Italo Furlan)和艺术史在读博士生徐栎栎共同策划的“无常之常—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Confronting Anita:Oriental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Art)平行展容纳了包括梁克刚本人在内的31位艺术家,其他30人分别是何多苓、王璜生、梁绍基、萧昱、邵译农、郭工、邵帆、史金淞、高伟刚、李勇政、任芷田、李洪波、康剑飞、萧潇、马良、李纲、谭勋、石珩伯、关晶晶、郭燕、李松华、于凡、魏青吉、张帆、刘传宝、尤良诚、贾真耀、杨铭和丁炜。从展览主题就可知道,该展览将东方文化元素的当代转换成果做了集中展示。

第七,冀少峰和意大利策展人亚历山大德罗·里瓦(Alessandro Riva)联合策划的平行展“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Crossover:A Dialog between the Chinese School of Hubei and the New Italian Art Scene)共有31位中意艺术家参展,其中中方艺术家杨国辛、郭正善、李邦耀、傅中望、马林、袁晓舫、肖丰、魏光庆、张展、贺棣秋、朗雪波、刘波+李郁、王晶、詹蕤、郭子等15人,全部来自湖北。作品涵盖装置、影像、雕塑、架上艺术和综合媒材等形式。

除了上述群展之外,平行展还包括一些艺术家的个展。

应意大利知名当代艺术项目“威尼斯计划”邀请,钟飙在威尼斯圣玛利亚教堂举办了主题为“幻真的宇宙”(The Universe of Unreality:Zhong Biao's Visions)的个人展览,策展人由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徐钢担任,展出融合绘画、装置、影像、音乐、交互设计等元素的综合艺术作品。

陈平、秦冲、幸鑫和张羽应“国际艺术事务基金会”(Global Art Affairs Foundation)邀请,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个人结构”(Personal Structures)项目展览。该项目由卡琳·德容(Karlyn De Jongh)和莎拉·戈尔德(Sarah Gold)策划。

平行展(The Collateral Events)开始于2011年的54届威尼斯双年展,在此之前的这类展览叫外围展。第54届有两个中国艺术家参加的平行展亮相威尼斯,分别是王林策划的“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共15位艺术家参展,其中13位中国艺术家、2位意大利艺术家),台湾的陆蓉之、意大利的伦佐·迪·伦佐和德国的李乐共同策划的“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共有全世界近150位艺术家参展,中国艺术家徐冰和张晓刚等参加了该展览)。据说,本届双年展共有平行展40个,中国艺术家就占了8个。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数量井喷式的暴增令全世界始料未及。

如果说数量如此众多的平行展的举办已经足够令人惊讶的了,那么还有一些中国艺术家“鸠占鹊巢”、参加其他国家馆的展览甚至大规模“占领”外国馆的现象就更令人难以置信了。

肯尼亚是一个非洲国家,可是当一个参观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观众进入这个黑人国家馆一定会错愕不已,因为该馆举办的主题为“反思的自然:魅力新感知”(Reflective Nature:A New Primary Enchanting Sensitivity),参展的大部分艺术家大部分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由于经济原因,肯尼亚共和国馆交由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管理,该组委会委托意大利人桑德罗 · 奥兰迪(Sandro Orlandi)和保罗·波波尼(Paolo Poponi)担任该馆策展人,奥兰迪曾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推手,他很自然地将中国艺术家领进了该馆的大门。陈文令、俸正杰、范勃、何玮明、李日韦、吕鹏、“罗灵和刘可小组”等8位中国艺术家的7组作品参加了肯尼亚馆的展出。一个国家馆如此大量地展出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作品,这是本届双年展的新鲜事。想必肯尼亚人没有我们这么强的民族主义意识,换了中国人一定会认为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奇耻大辱。

继54届威尼斯双年展张大力代表丹麦参加该国馆展览,本届又有一位中国艺术家参加了外国馆的展览,这就是应邀在德国馆展出作品的老艾。事实上,这次德国馆的四位参展艺术家全都是非德国人,并且,德国还与法国互换了国家馆。

中国艺术家应邀参加外国馆的展出这一现象说明,威尼斯双年展正在“淡化国家意识”,而这正是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学会理解并接受这样的现实。

根据上述情况初步统计,以各种名义参加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达316人之多(这其中也包括徐冰、方力钧和刘小东等多位艺术家的重复参展)。数量如此众多的平行展和参展者,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意料,而浓重的商业色彩和展览效果的不尽人意也的确给抨击者提供了诟病的理由。有人惊呼“威尼斯双年展的神话从此破灭,其神圣性和学术性也从此终结”;还有人断言“中国人的文化自卑感促成了国际艺术掮客的商机”。

世界是复杂的,万事都有两面性。让我们超越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艺术平行展纷乱喧嚣的现场,从历史维度和国际视野看看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现象的得失利弊。

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中国艺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

中国艺术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是1980年的第39届,当时中国政府送展的是“民间剪纸”。正是在那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上,阿基莱 · 伯尼托 · 奥利瓦推出了意大利超前卫艺术(Transavanguardia),而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的代表人物安塞姆·基弗尔(Anselm Kiefer)也亮相此届威尼斯双年展。1982年第4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再度参展,送展的是“刺绣”。超前卫艺术和新表现主义正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性艺术现象,由此可知,当西方艺术史已经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中国艺术仍然处在前现代蒙昧时期。威尼斯双年展是世界艺术最新成果的展示舞台,中国两次以应划归民俗学范畴的古老艺术参展,与双年展的宗旨格格不入,因此,1982年之后该双年展组委会便停止了对中国的邀请。

中国艺术观念和创作现状与威尼斯双年展反映出来的同期国际艺术潮流之间的巨大落差,经过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艺术家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极大的缩小。当我国新潮艺术结出硕果的时候,威尼斯双年展才再度向中国艺术打开了大门。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出场,经由栗宪庭的推荐,该届双年展的策展人奥利瓦邀请了王广义、张培力、耿建翌、徐冰、刘炜、方力钧、喻红、冯梦波、王友身、余友涵、李山,孙良、王子卫和宋海东等14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是而言,参加该届双年展是一个历史性大事件。从那以后,每一届威尼斯双年展都有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

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始设立中国国家馆,只因“非典”原因,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未能进入该馆,而在广东展出。2005年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正式启用,从此中国艺术在威尼斯双年展有了稳固的阵地。

30年,弹指一挥间。而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艺术则可谓沧海桑田,天翻地覆。从30年前中国民间艺术在威尼斯饱受尴尬和冷遇到今天300多位中国艺术家跻身双年展,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巨大进步和强势崛起。在我看来,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且不要苛求每一位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在学术上的高水准,如此众多的艺术家能够前往威尼斯参展本身就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步的体现,要知道30年前中国人出一趟国都是极为困难的事。虽然确如抨击者所攻讦的那样,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设立及其展览操作带有较强的商业色彩,事实上,推出并扩大这项计划的初衷就是促进双年展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古今中外从来都没有纯粹的艺术展览,对于中国而言,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和艺术商品化的出现才带来了当代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第二,对于仍处在双轨制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是一个自由平等的舞台,因为那里没有苛刻的非学术性审查。

第三,对于威尼斯人而言,双年展和电影节是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对于世界各国艺术家而言,那里是文化竞争的战场。中国文化艺术需要参与国际竞争,至少我们必须参与国际交流与对话。历史已经证明,威尼斯双年展是推动中国艺术国际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舞台。我们要知道,不管是国家馆,还是平行展,只要是优秀作品,都会受到国际学术界和世界观众的认可和赞赏;反之,如果作品质量低下,参加国家馆也无人喝彩。

第四,中国艺术家大量参加平行展不仅可以促进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水平的提高和策展机制的完善,而且可以开阔中国艺术界的国际视野,提高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水平。与世界艺术强国相比,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这样的差距只有通过更多的国际交流才有可能拉近。

我认为,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中国艺术家应该是多多益善。换一句话说,问题不在于我们参展的人数太多,而在于我们应该着力研究“展出什么”以及“怎样展出”。本届中国艺术双年展平行展暴露出来的问题—例如有些展览主题混乱、趣味恶俗,杂货铺和地摊式陈列方式—都需要在未来的平行展中予以纠正和完善。至于那些挑战当地和普遍人类伦理、道德和法律底线的所谓“创作”则应该坚决反对。我相信,平行展的质量问题只有通过继续参加平行展、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才能得到解决。我们应该警惕,虽然威尼斯有足够的容量,但如果中国艺术平行展量大质差、影响恶劣,不排除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或当地政府将来有出台“限华令”的可能。我们也不排除,中国人会把“窝里斗”恶习带到威尼斯,在未来出现中国艺术圈内部“各自为战、相互拆台”的恶性竞争现象,事实上,这次对平行展的攻击全都来自中国当代艺术界内部。

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解不开的情结,进入威尼斯双年展是每个艺术家的梦想。从这一届参加平行展的中国艺术家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威尼斯双年展的常客,对于他们来说,威尼斯是百去不厌的圣地。

威尼斯双年展令中国艺术家趋之若鹜,这充分证明了这家“百年老字号”的无穷魅力。再看看年轻的北京国际双年展竟然萎靡不振、人气渐弱,我们的有关部门倒是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猜你喜欢

双年展威尼斯平行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逃离平行世界
寻常威尼斯(节选)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威尼斯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