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优质设计二例

2013-04-29唐惠忠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7期
关键词:闲笔金岳霖西南联大

唐惠忠

其一,走进文本的“心”。

在太仓市首届“百节好课”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必修二的《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四年前上过一次,当时将学习重点设定为“细节描写的魅力”。从这个角度切入文本,应该说基本没有问题;但此番重上,我觉得还应在“深挖文本内涵”方面多下点功夫。于是,备课过程中反反复复,一遍遍研读课文,还拓展阅读了与课文相关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昆明的雨》(汪曾祺)、《笃实·软弱·真纯——金岳霖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彭原)等文章。细加研读的成果是,我逐渐明晰了一个核心问题:作为汪曾祺先生67岁时写下的一篇随笔性散文,《金岳霖先生》的教学可以表现出四重境界:

一是视课文中的关键词“有趣”为“好玩”“古怪”,课堂停留于这一层次,嘻嘻哈哈地一节课也就过去了。

二是结合教参提示,认识到“有趣”的字面义可理解为“怪”“好玩”“风趣”“幽默”等,其实质却是表现了人物独具魅力的真性情,进而引导学生着重品味这一点。

三是关注文本中的一系列“闲笔”,联系开头的“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及全文末段,精准地把握作家真正的创作意图(意在表现对金岳霖率真人格的敬重,提倡我们要做一个真性情的人;同时表达对西南联大虽艰苦却自由、火热的生活的赞美和怀念,或者说,表达一个知识分子对西南联大那个充满自由精神的殿堂的向往,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的赞叹)。

四是进一步品出文本“浅白的文字背后隐含了一种淡淡的‘苦味” ——正如吕冀平在张中行《负喧琐话》序言中所说的,“作者对他所谈的人和事倾注了那么深沉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却又是那样地冲淡隽永。我们常常能够从这冲淡隽永中咀嚼出一种苦味,连不时出现的幽默里也有这种苦味。这苦味大概是对那些已成广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伤感,也是对未来的人、未来的事虔诚而殷切的期待”。

——只有进入“第三”乃至“第四”重境界,才算与文本所描绘的图景、所抒发的情感融为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才能切实领悟文本的旨意与好处。具体设计教学方案时,我把“学习目标”确立为:

1.培养“入境”研读的意识;

2.把握人物性格及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流程则主要包括:

A.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两遍;阅读“学案”上的“相关资料”。思考下列问题(以书面形式完成):

1.作品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金岳霖先生“有趣”?

2.文中有多处“闲笔”(即“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请找出一二处来,并选一处说说“闲笔”中的“深意”。

B.课堂学习步骤

一、提示“学习目标”——入境研读(“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见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

二、交流预习所得

三、“入境”研读

(一)品读“有趣”,深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内涵

1.师生共同品读“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

2.学生自主品读其他几笔细节;

3.品读临近篇末处的“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二)揣摩“闲笔”,深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1.师生选例(文章第2段描写金岳霖的穿着后,写到闻一多和朱自清的服饰,更进一步联想到闻一多在蒋介石干儿子家里大骂蒋介石的情景)共同揣摩;

2.学生自主揣摩文中其他“闲笔”(如由金岳霖的得意门生王浩展开联想,第8段写王浩“剪了一个光头”“现在成了洋人”,又进一步详细交代他与作者的联系——托同学要画);

3.揣摩开篇首句“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以及篇末的“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考虑到“入境”阅读一般是建立在阅读者博闻广见、占有较多相关材料的基础之上的,在课前,我还通过“学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富于提示性的参考资料(包括对金岳霖、汪曾祺及西南联大的简要介绍,包括“金岳霖与梁思成、林徽因”,包括余杰《朴素》节选、汪曾祺《新校舍》节选等)。

因教师深透地钻研了文本,课堂设计整体合理而巧妙,学生预读又比较充分,本堂课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均较理想。听课教师在评课时一致表示,“‘入境阅读很有必要”“授课者的功底令人钦佩”“听这样的课深受启发”。课后,针对这一课例,我写下了下面一段感想:

当前,不少语文课在低幼层面上追求热闹、花哨,教学中根本没有思考的深度。为此,重提“入境阅读”这一并不时髦的话题,自有其很强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学中的入境阅读,必先“深思”(即古人所谓“熟读细参”),这就要求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当然教师应深思在前;由“深思”而抵达“深悟”(这种“悟”是透彻之悟,而非一知半解之悟);在“深悟”过程中,阅读者获得丰厚的知识与学养,从而达到“深识”。

其二,先学后教与析疑赏妙。

叶圣陶先生在1934年与夏丏尊联手创作的《文心》中,提出了变“教”为“学”、变“教”为“导”等具有全新理念的主体性教学方法。变“教”为“学”强调“我们遇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不可预言必然能了解,总是准备着一副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果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叶老提倡的尝试学习,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而且是教学次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可以概括为由教而学,先教后学。这种教学观,学生的学是教的附庸;是教师先讲,学生后练。叶老的教学观,逆转了传统的教学次序,变“教学”为“学教”,提倡学生自学,教师辅导。“自学辅导”的重要特点,就是把学生的“学”置于重要位置上,将带有尝试性的自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常采用的做法,是从学生写“预习心得”(包括“预习提问”)开始阅读教学。所谓“预习心得”,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活动中感知课文,写下自己的阅读所得、提出有疑惑的问题,教师从中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之一。

例如对于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A.预习要求

1.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在作业本上

(1)疑义相与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难点解析(选取文中一两个疑难点加以解析;也可再提两到三个读不懂的问题求解)

(2)妙处亦可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妙点揣摩(选取文中二三处精彩之笔加以赏析)

2.梳理情节

(1)故事的基本要素

时间:______地点:______

场景:______具体环境:______

(2)情节结构。按小说的情节推进,一般是分四个部分;本文的高潮也就是结局,所以可考虑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5段)开端:写_______

第二部分(16~45段)发展:写_______

第三部分(46~53段)高潮、结局:写_______

(3)思考:如果设计为“我”被锯掉的是“双腿”,表现力上有无影响?为什么?

B.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在上一个文本《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我们形象地感受了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战士,在二战中饱受创伤的痛苦经历;今天再学习一篇小说,它讲述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由此可见——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有害于战争的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2.关于作者

(1)看课本第42页注释①(分两层,后一层介绍课文题目的出处);

(2)补充介绍作者其人。

二、梳理情节(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三、预习题“难点解析”与“妙点揣摩”交流(各选三四个学生)

四、师生一起从课文中选点作探究

比如文末作者让门房比尔格勒出场,有哪些作用?想得越全面越好。

——①提供了一个见证人(比尔格勒是“我”昔日学校生活和今日悲惨处境的见证人);②表明从小的到老的,一个都逃不了(痛苦遭遇);③突出了命运捉弄人(造化弄人)的意味,是人生戏剧性的一种强化;④前伏后应,联系前文看(前面多处写“烟草”味),更觉文思缜密。

小结:阅读这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可以说是时有生花妙笔,处处暗藏玄机。我们应立足文本并扩大见识,细加领悟、体味。

五、主题归纳

——揭示了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是使许多青年成为战争炮灰的根源,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与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另外,文章第6段到第14段,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等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阴差阳错,“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却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与恶果。(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和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形成巨大反差,十七岁的学生却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这种荒悖的结果,正是作者想要展示的)

六、布置作业

对自己的预习作业作反思(提示:文中耐人咀嚼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十字架印痕的描写,这是干涉学校教育的纳粹分子专横而又无能的明证,作家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抨击;再如篇末的“‘牛奶,我喃喃地说”,这里有什么内涵……),感觉写得不到位的建议重写。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闲笔金岳霖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
饭后闲笔组诗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善的原意
前边的几句话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西山闲笔
金岳霖的栽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