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共成长
2013-04-29黄玉勤
黄玉勤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也指出:“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的本领上,更体现在学生被唤醒和鼓励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而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地增进思品教学的贴近性,优化思品课教育效果。
一、以情激趣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让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始终处于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比较顺利地接受教育内容的灌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其说是靠多次教与学的重复,不如说是靠内部的诱因(兴趣),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在许多学生眼中,政治课属于那种较枯燥、空洞的一类课,缺乏一种灵性,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与之融合、与之共鸣,更谈不上对其感兴趣。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和谐课堂氛围,以情感优化师生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看,民主、和谐、宽松、安全、互信的环境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精神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是带来疲倦。”可见要使政治课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课堂上学生渴望被关注、被尊重,尤其是得不到尊重的人,往往具有最强烈的自尊心,你信任他、任用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往往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手段。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学会欣赏学生,多一点表扬、激励,少一点讽刺、挖苦,更忌用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喜欢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人的赞赏。陶行知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体验、感受、情感,教师要做到认真倾听、真实感受、真心接纳、平等交流。师生良好的情感互动有助于双方心灵的沟通,有利于优化师生关系。当学生感觉自己被老师尊重、关爱时,常常能在积极的心态下倾听、思考。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2.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增强语言感染力,以情感人
课堂上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更要拥有一种语言机智。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语言没有情感的血液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无味。”实践证明,多变的语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在大脑皮层留下比较深刻的印痕,因此,记忆也就巩固和持久。课堂上教师要学会煽情。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胸中要有激情与正义感,语言要有感染力,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巧设悬念,丝丝入扣。或高昂激扬、或深沉凝重、或幽默机智、或娓娓道来,以此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如在讲《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一目时,我作了一个关于网络交往的调查(要求学生如实回答):你在网上主要关注:A新闻;B学习资源;C计算机方面的知识;D音乐、影视;E游戏;F聊天;G其他一小部分同学讲到了网络游戏最吸引他们。我就趁机动情地分析了网痴的心理成因: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生活中受到某些挫折的人;没有特长,工作不突出,心情压抑的人;家庭不和的人;因环境变化导致成绩下降难以适应的青少年学生。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失败,所以希望在网上得到安慰。学生纷纷表示赞同。我又趁势用痛心悲伤的语调陈述了一个因沉迷网络游戏达100多天的中学生猝死的真实案例。学生听后都唏嘘不已。于是我又煽动全班同学来帮助沉迷网络游戏的同学来戒除网瘾。学生都很积极,提了许多实用的建议。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了网络的利弊,又使学生得到了一次情感的升华。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与情感的表达往往比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能吸引学生,它能在潜移默化中渗入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二、以情明理
思想品德课本中的不少概念、原理、结论往往是比较枯燥、单调、抽象的。再加上涉及的政策、时事变化大,国内国际事件层出不穷、纷繁复杂。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枯燥地讲理,非但自己难以解释清楚,更不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受教育者必然感到乏味。因此教师要善于寓情与理,使抽象的知识闪耀情感的光芒,从而使学生在无形中激发参与的兴趣与探究的热情,增强认知的主体性,不断主动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使认知目标在感动与感化中得以顺利实施。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指出:“教学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情愈满,则知愈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在讲解《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一目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请学生来表演。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脚。情境一:乙:太不像话了!长眼没有?甲:叫什么叫?踩下你又怎样?情境二:甲:真对不起,踩了你的脚。乙:没关系,难免的。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很自然就明白课文中的结论:我们都不是“圣贤”,现实生活中难免无意之中伤害别人,会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溅了别人一身泥,也可能由于一时糊涂做出伤害他人感情、损害他人利益的事。这时,我们要体谅、尊重他人的感受,真诚地赔礼道歉,请求他人原谅。同样,我们也可能受到别人无意之中的伤害,对别人的“对不起”也要真诚接纳、理解,学会宽容,更不能得理不饶人。
又比如在讲《学会合理消费》一目时,如果纯粹讲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记忆也不深刻。我就举了生活中的事例:圣诞节来了,你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朋友,又希望他回赠什么礼物?同学们马上就讨论开了,大多数同学提倡送贺卡,但价格不能太低,被别的同学知道多没面子。回赠的当然要价格更高,否则丢脸。针对这一现象,我又引导学生反思这一消费心理是否合理?经过短暂的沉默,学生很快否认了这样一种互相攀比的心理,又从贺卡的处理上意识到了绿色消费的重要性。最后还注意到了要在物质消费的基础上提升精神境界的层次,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节约意识。
由此可见,在思品教学中如能恰当、巧妙地创设情境,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外部说教为内在需求,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就可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
2.联系社会现实,用案例催生学生情感共鸣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政治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在教学中最具说服力的就是一个个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在案例分析探究中让学生去感受,催生学生情感,以引起情感共鸣,从而明白书中道理。
如在讲授《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时,我适时引入发生在身边的一个重大新闻案例“太湖蓝藻大爆发事件”。太湖蓝藻的爆发导致无锡全城及本市沿太湖乡镇、农村自来水数周无法正常使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有同学马上联想到自家的饮用水是政府用水车运送来的,还有同学听从无锡回来的亲戚朋友说用矿泉水洗脸、洗澡的事。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马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就自己的观点作了有理有据的论证,激发了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碰撞了思想的火花。再回到课本讲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性时,就有了足够的情感铺垫,充分认识了人和自然应和谐的意义,也为枯燥理论的学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再如讲民族精神的具体时代的体现时,书上讲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精神有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典型代表。正当准备教授此课时,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全国上下一心,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去。学生中也自发组织了捐款捐物活动,有同学还写了饱含深情的慰问信。在地震一周后的三分钟默哀中,同学们更是难过的流下了热泪,更有同学甚至放声大哭。在课堂上我就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抗震救灾”的视频剪辑,借此引导学生来归纳所体现出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学生很自豪原来自己也成了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实践者。整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也特别起劲,这一课的内容至今还历历在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相信他们一定能身体力行,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四有”新人。
总之,要想切实提高思品课堂效果,仅靠知识的讲解灌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从而明白事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果把一堂生动而成功的思想品德课看成是一次化学反应的话,那么情感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新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