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国企好声音
2013-04-29胡钰
胡钰
国有企业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上个世纪90年代,我父亲是陕西一家国有企业的厂长,在我的印象里,他天天早出晚归没有周末,但企业总是很难,父亲的工资也非常低。我1996年大学毕业,那时没有多少同学愿意选择去国有企业就业。可到了今天,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的数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现在国有企业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热门的求职选择。国有企业靠什么实现了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靠改革,持续的市场化的改革。
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成效显著,特别是国资委成立10年来,逐渐理顺国资监管体制,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但相应的,国有企业的软实力、美誉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国有企业美誉度和贡献度、软实力和硬实力严重不匹配。
国企说的很少
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从外因看,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加剧,东西方的意识形态之争,全球市场份额之争,社会各方面利益之争,都交织在一起。国有企业由于自身的大体量,和所谓的政府背景,自然就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从内因看,国有企业没有太关注对外发声、形象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有企业讨论的是如何破产、如何攻坚、如何脱困、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简而言之,如何让自己活下来。因此,国企基本上是“多做少说,只做不说,能不说就不说”。只要好业绩,不关心好声音,也没有考虑到好形象。到今天,情况变化了,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已经很有竞争力,再不能不说话了。正如一个人,当他个子很小,躲在墙角,不说话可以,但当他越来越强壮,越来越引人注目时,再没有声音就不行了。事实上,国有企业不但要有好业绩,还要有好声音和好形象。在社会对国企关注度越来越高、自媒体全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条件下,国企要发出自己的好声音,树立自己的好形象。这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从国有企业“走出去”情况来看,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当前,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显著增强,比如很多国际并购都是国有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并不是仅仅凭价格和服务就行了,形象也很重要。一些西方媒体为了打击中国企业,拍个片子,说中国人来抢别国的资源,破坏别国的环境,这就带来对我们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阻挠。
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构建正面临着重大挑战和机遇,能否认清形势、把握规律、积极应对,大力加强国有企业传播能力建设,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进程。
掌握传播的规律
从传播能力建设来看,国有企业需要从无所作为的状态中走出来,但也要避免走入另一个误区——盲目作为。如果不掌握传播规律,不考虑受众特征,说的越多,但说的是大家不想听的,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科学作为。所谓科学作为,就是要尊重传播规律。
我研究生毕业时的论文研究的就是新闻悖论,也就是新闻传播中动机与效果的矛盾,当时我曾列出了十六种悖论现象。在新闻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动机很好,花钱很多,但效果达不到。如何提高传播效果,实际就是要遵循基本的传播规律,其实,整个西方大众传播研究也是以效果理论作为它的重中之重。所以,遵循基本的传播规律至关重要。
从国有企业新闻工作来说,要切实发出好声音,就要努力做到声音响,道理明,感情真。
声音响,就是要多说,改变过去多做少说的局面,无论是国有企业自身,还是各种社会媒体,都要加大传播强度,形成合力,共同发出好声音。
道理明,就是要在国有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理论基点上站得牢。现在的情况,是国企实践的发展超出了国企理论的发展。一位美国教授告诉我,要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国有经济发展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以改变国际格局,在于稳定中国经济以稳定世界经济。
感情真,就是要以情动人,以诚感人,与公众形成共鸣。具体说,就是要实现国有企业形象从硬到软、从冷到热、从远到近的转变。
央企的使命文化很突出
做好国有企业形象构建工作,就是要做好企业与社会的沟通工作。从相当程度上看,社会上许多对国有企业的认识误区主要来自不了解。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新闻工作来说,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破神秘感、树立新形象。
近来,国资委新闻中心组织了一系列“走进央企”活动,不仅请了中央主流媒体,还请了商业媒体;不仅请了传统媒体,还请了网络媒体;不仅请了记者,还请了专家。
真正去企业切身体验及采访完后,大家发现做不做沟通,效果完全不一样。很多专家表示他们研究经济、企业问题,但很少到国有企业实地去看,看完以后拿到一手的材料,有了一线的感受,特别是了解了国企干部职工的奋斗精神后,都很感慨。
在中航工业集团一飞院、西飞,大家得知从领导班子到一线员工都是“611”工作时间,也就是一周6天、一天11个小时工作,全力以赴保证国家任务的完成。听到年逾八十的老工程师与大家介绍大数据等最新技术前沿,看到从企业一把手到生产骨干都佩戴着刻有自己名字和入党时间的党徽时,都被震撼了,许多80后、90后记者拉着他们合影。
在华润集团百色希望小镇,大家看到企业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帮助当地按照市场化机制发展,许多毕业于名校的青年团队扎根在当地,都被感动了。来自网络媒体的青年记者编辑们后来采写了大量稿件,远远超出规定的发稿量。
我认为,中央企业弥漫着很强的使命文化。这种使命就是为国争光、为国分忧。在一次调研采访活动中,我曾经总结了中央企业的这种使命文化:以报国为己任,以落后为耻辱,以奋斗为快乐。中央企业的超常规效率是由很强的精神力量来支撑的,这种企业效率不是单纯基于物质利益的,也不是只靠物质刺激能换来的。
我们要把宝贵的中央企业精神内涵挖掘出来,展现出来,传播出来。这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包括《中国新闻周刊》在内的社会媒体的共同努力。有了好声音,有了好形象,就会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积累正能量,也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