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南山区传统石板民居的院落空间及建筑特征研究
2013-04-29周芸
周芸
摘要:内乡县吴垭村石板民居具有比较典型的豫西南山区传统石板民居形式。本文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及历史文献研究等方法,从单体建筑、院落组合、空间处理、结构体系、阁楼及屋面等方面、对豫西南山区传统石板民居的院落空间及建筑特征进行研究。针对这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应进步加以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石板民居;院落空间;建筑特征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81-02
1.地理与人文概况
吴垭村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与鄂、陕二省交界(如图1)。气候为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吴垭村石板民居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目前保留的清代时期的传统石板民居建筑群有40多处,是中原极其罕见的清代传统古民居建筑群。
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吴垭村传统石板民居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一方面,因受陕南文化、襄楚文化和历史上几次大移民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单体建筑和院落空间组合方式上依山就势,灵活布局,形成了独特的院落空间类型。
2.吴垭村石板民居的院落空间
吴垭村传统民居在村落选址上,按风水术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位于驼峰之间的凹峰,坐北朝南,南低北高,东西两边为低谷。民居院落以血缘关系为主,按照等级秩序向两边低谷,依次延伸,形成了依山就势,灵活布局,层次多变的建筑空间。
2.1单体建筑
吴垭村石板民居的开间多为2.8-3.0m,属于开间小而进深较大的间架尺度;单体建筑以传统一明两暗式平面,建筑层数以两层为主,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豫西南山区石板民居的一般特点。
2.2院落组合
在院落空间上,传统石板民居属于“窄”院落,即正房露脸宽度为一间,不同于豫东地区的“宽型”院落与豫西和豫西北的焦作以及安阳西部等山区地带相似,不同于豫东地区的“宽型”院落。
石板民居以合院式为主,院落空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传统三合院中演变而未,东西厢房各为三间,即每边为两个三开间的厢房并列组成;二是演变于传统两进四合院,即第一进院落没有倒座,用楼门代替正房。以中间一道墙为界限,前后两个大小等同的院落。
2.3空间处理手法
2.3.1等级观念
吴垭村合院式民居在平面布局上遵循传统等级观念,延续了传统院落空间中的理性和等级性,并采用不同的木构架体系而体现出空间的等级性、功能性和独特性。
正房采用穿斗式木构架,设置阁楼空间,提高正房的立面高度,以体现出正房在整个院落中的重要性。两侧厢房则采用穿斗和抬梁结合的木构架,阁楼空间较低,立面低于正房,在等级上从属于正房。作为南北方民居典型代表的穿斗式木构架和拾梁式木构架,在吴垭村合院民居中被灵活的运用到空间设计上,通过与阁楼空间的结合,不仅在房屋立面上体现出等级差异和院落空间的严整性,而且创造了丰富的室内空间,体现了空间的等级性和功能性(如图2)。
2.3.2依山就势
传统合院民居中的多进院落主要通过中轴对称,房屋立面变化等方法来营造空间的丰富性,吴垭村石板民居则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依山就势,创造了不一样的院落空间。
院落与山地地形充分结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院落处理方法:
1)一进院落空间及建筑依据地形的标高,不同平台的空间,平台之间通过局部台阶和高差来界定(如图3);
2)通过门楼和围墙未划分前后两进院落,两个院落处于不同的平台上,二进院落的标高一般与一进院落的屋檐齐平(如图4)。
这种依山就势,变化丰富的院落空间体现了当地匠人灵活运用,富于创造的营建精神,体现了豫西南山区传统民居的特色。
3.吴垭村石板民居的建筑特征
吴垭村石板民居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又是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区域。民居建筑集南北风格为一体,一方面,结构技术集穿斗与拾梁于一身,不仅有纯正的穿斗式构架,还综合穿斗和抬梁两者的优点,创造出独特的穿斗与拾梁结合式构架,另一方面,在阁楼和屋面特征上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成为清代豫西南山区地方建筑的代表形式。
3.1结构体系特征
吴垭村石板民居的承重结构类型为木架与石墙承重体系,正房是整个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屋架为穿斗式木构架(如图5),木构架采用疏檩式,比传统抬梁式檩距小;厢房为抬梁与穿斗结合的木构架(如图6),中间三架梁是抬梁,两边使用穿斗,三架梁为一根弯木,上承脊瓜柱,抬梁与穿斗结构分明,构造简单历落。穿斗及其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结构体系自身的多变性、适应性以及良好的稳定性,满足了吴垭村复杂多变的地形要求;其空间高阔、通风良好的结构特点,也符合当地石板民居设置阁楼空间的要求。
3.2阁楼
阁楼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为主人居住和储藏之用,也有加强自然通风,调节室内微气候的作用。因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传统民居中阁楼在形式和功能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吴垭村传统石板民居中,阁楼的形式和功能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图7),即正房和厢房都多为二层楼房,空间低矮,不仅作为储藏之用,还可用作屋顶和室内之间的缓;中空间,夏季隔热,冬季保温,调节室内的微气候。
由此可知,阁楼从鄂西北地区的空间较高,到吴垭村的空间矮小且只开小方窗,一方面体现了传统民居中在应对不同的地理环境时,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体现了吴垭村石板民居在历史的演变中,因地制宜,灵活创新,创造了与当地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独特建造技术。
3.3屋面特征
吴垭村石板民居建筑为硬山,干槎瓦屋面。屋面构造简单,没有垂脊,只用两陇筒瓦配之,正脊也没有过多脊饰;正脊两端的正吻以简化龙头的造型为主,嘴一律向外。不仅有效地减轻了屋脊的重量,对结构也有利,还可降低造价。
吴垭村石板民居,直到今天,仍始终保持着正脊曲线,成为豫西南山区民居外形的重要特点(如图8)。
4.结语
吴垭村的传统石板民居作为豫西南山区民居的代表,一方面,深受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院落空间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及自身的独特性,结构体系、阁楼和屋面的建造上,则集南北方民居的优点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建筑特征;另一方面,在与豫北、豫东、陕南和鄂西北传统民居的对比中,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具有民居保护价值和借鉴意义。总之,这些都为我们今后对豫西南山区传统民居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发展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