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霜“理化大战”
2013-04-29雪莉璞
雪莉璞
又到一年一度的盛夏防晒季,你准备好“室内室外,全年防晒”了吗?
为了全面抵抗“光老化”,一款适合自己的防晒霜必不可少。
众所周知,防晒产品的核心就是防晒剂,然而,物理防晒剂与化学防晒剂到底孰优孰劣?
谁能在有效抗击紫外线的前提下更好地呵护皮肤?
谁又是你的防晒Mr.Right?
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Round1 防晒原理PK
想要弄清物理防晒与化学防晒孰优孰劣,要先明确两种防晒剂的防晒原理。
物理防晒
物理防晒,顾名思义就是以物理的方式反射、散射紫外线,就像给皮肤撑起一把遮阳伞,避免紫外线中的UVA和UVB直接照射皮肤。
化学防晒
化学防晒,原理是“吸收”——将紫外线吸收后再以一种较低的能量形态释放出来,避免其直接伤害皮肤。因为紫外线中含有波长不同的UVA与UVB,化学防晒剂中相应的也有吸收不同波段光线的吸收剂。而在吸收紫外线的同时,化学防晒剂也在逐渐被氧化,防晒能力会逐渐变弱。
Round2 防晒优势PK
物理防晒
广谱防晒:物理防晒剂是通过物理反射、散射的方式阻挡紫外线,因此对紫外线中任何波长的光线都能做到很好的防护。
效果持久:物理防晒剂在涂抹后立刻就能产生防护效果,而这些成分在紫外线照射下的光稳定性也极佳,因此防晒能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零吸收不致敏:二氧化钛、氧化锌等成分源自矿物颗粒,不易分解,也不会溶解在汗水或皮脂中,不会产生吸收问题。而物理防晒霜一般也不会在防晒剂之外添加过多的化学成分,通常不会刺激皮肤引发敏感。
化学防晒
使用感上佳:防晒霜是需要涂抹到一定的厚度才能起到相应防晒作用的,但在涂乳液都会嫌腻的盛夏,“定量”防晒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的任务。因此,化学防晒剂清爽舒适的使用感成为其最大优势,不仅能做到质地柔滑易涂抹,更能满足轻薄不油腻的需求,即使在盛夏时节也不会带来厚重感。
高倍防晒:因为物理防晒成分本身的局限,高倍防晒产品一般都采用了化学防晒成分。如果很难按标准用量使用防晒产品,只能提高防晒指数以实现理想的防晒效果。
Round3 防晒软肋PK
物理防晒
油腻泛白:物理防晒剂的最大软肋,大概就是不太令人满意的质感。质地偏于油腻、容易泛白、厚重不透气这三项最不能容忍的防晒缺陷,大多是因为物理防晒剂的局限导致。不仅如同戴了一副面具,还有可能导致干燥、发痘等其他肌肤问题。
化学防晒
效果逐渐下降:化学防晒剂一般在涂抹后20分钟左右才会发挥效果。因为采用了吸收紫外线的防晒原理,防晒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逐渐分解,防晒效果就会慢慢下降,直至失效。加之多数人的防晒霜用量都严重不足,所谓“全天防晒”其实只是美好愿望。
吸收风险:化学防晒剂的分子量一般小于500道尔顿,一些可能会刺激皮肤的成分会透过角质层被皮肤吸收。另外,化学防晒剂在吸收紫外线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皮肤氧化。
成分复杂:由于单一化学防晒剂只能过滤某一段波长的紫外线,因此想要达到比较全面的防晒效果,就必须复配几种化学防晒剂共同发挥作用。这样一来,又会增加皮肤敏感的风险。
Menote
常见防晒成分详解
物理防晒剂代表成分
二氧化钛:可以阻隔UVB和部分的UVA(需要在高浓度下才能完全防御UVA)。浓度在5%以上才能实现高倍防晒,因此搽起来容易泛白。加之二氧化钛不仅吸附油脂,也会吸附水分,涂抹后肌肤易缺水干燥。
氧化锌:经典物理防晒成分,几乎可以完全隔离紫外线的物理防晒剂,并且温和不易致敏,安全性高,常常是敏感肌肤及婴儿防晒品中的主要成分。因为氧化锌是白色六角晶体,涂抹后会有泛白、厚重的缺陷。加之其吸收水分,会使肌肤干燥。
微粒氧化锌:也叫纳米氧化锌,为了避免氧化锌泛白、厚重缺陷而将氧化锌微粒细化,使其涂抹时尽量透明轻薄,同时兼顾防晒功效。然而有研究表明,氧化锌颗粒越小,越有可能被皮肤毛孔吸收,对皮肤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产生毒性。
化学防晒剂代表成分
甘油对氨基苯甲酸酯:也叫PABA甘油基己酯,是一种UVB吸收剂,是传统防晒剂PABA的衍生物,一般单独使用浓度为3%,与别的防晒剂组合使用浓度则为2%~3%,中等浓度即对皮肤有刺激性。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化学性紫外线吸收剂,主要吸收紫外线中的UVA。
二苯酮及其衍生物:紫外线吸收剂,二苯酮有-1、-2、-3、-4、-5、-8等衍生物,能吸收 UVA 而达到防晒效果。但多数二苯酮衍生物都有一定的刺激性,有些已经被明确证实对肌肤有毒性和刺激性。
理化大战,你挺哪一派?
经过三轮PK,你对物理防晒与化学防晒的利弊优劣是否有了判断?那么,防晒理、化大战,你挺哪一派?
挺物理派:我就是要100%的安全感
防晒宣言:那些看起来就很“不危险”的化学防晒成分实在令人心惊胆战,因为防晒霜一年四季都在用,宁可牺牲使用感受,也要追求安心安全!
给物理派的贴心Me语
事实上,市面上针对敏感皮肤设计的防晒产品,大多采取了以物理防晒剂为主的防晒机制。因为皮肤本身的屏障功能脆弱,稍微“不温和”的成分就会导致敏感肌的强烈“反弹”,而化学防晒成分在使用过程中的累积影响也会使皮肤趋于脆弱,不希望沦为“后天性敏感肌”就最好避免一些刺激性较大的化学防晒成分。相较而言,物理防晒剂本身更加安全,既不会分解也不会被皮肤吸收,因此对于敏感肌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防晒选择。
另外,针对婴幼儿设计的防晒产品大多也选择了物理防晒剂,对宝宝们尚未发育完全的幼嫩皮肤,实在不能用化学的“猛药”!不过,这些防晒产品的防晒指数一般都不会太高,需要根据情况适时补涂。
挺化学派:我就是要100%的舒适度
防晒宣言:脸皮厚实、刀枪不入,绝大多数成分都能轻松驾驭,通常与脆弱敏感绝缘。因此化学防晒剂们通通放马过来吧,只要能抵挡万恶的紫外线,同时能呈现完美妆容,有点小刺激又如何?
给化学派的贴心Me语
化学防晒成分虽然看起来生猛,但如果是在规定的限量内添加,最多相当于是“猛药”而非“毒药”。而且为了避免成分被皮肤吸收,很多化学防晒剂中都添加了隔离成分,减少对皮肤的伤害。加之相对低廉的成本以及良好的使用感受,化学防晒品从来不缺少爱用者。
如果皮肤本身比较健康,耐受性也比较强,不必对化学防晒剂敬而远之。而在保养过程中,记得一定先完成基础的保养再涂抹防晒霜,不要让防晒品直接接触皮肤。每天洁面之前也最好用卸妆产品将防晒霜(特别是防水性防晒产品)彻底卸除,避免化学成分在皮肤上残留。
因为化学防晒剂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才能发挥作用,防晒能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注意,这里的“时间”是指皮肤暴露在阳光下、也就是紫外线吸收剂开始发挥功效的时间)。所以,记得在出门前提前涂抹,并根据情况及时补涂,才能真正周全抵御紫外线的侵袭。
理化联手,打造防晒新主张!
尽管我们希望能将物理防晒剂与化学防晒剂一较高下,但事实上,市面上八成以上防晒产品都是结合物理、化学两种防晒剂,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到理想的防晒效果,同时还能降低产品成本。只有少数敏感肌专用或婴幼儿使用的防晒品,才会选择纯物理防晒剂。
而随着化妆品科技和成分工艺的发展,防晒成分中“物理”和“化学”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这也意味着,在挑选防晒品的时候,我们再也不用纠结到底应该选物理的还是化学的了。结合物理、化学两者所长的防晒产品,不仅能“双管齐下”,保证防晒效果,而且质地上弥补了物理防晒霜的缺陷,带来更舒适的使用体验,甚至有些防晒霜还添加了保湿舒缓、隔离润色成分,让产品在防晒同时具备一定的护肤功能。而物理防晒剂的加入,可以减少一些化学防晒成分的添加,从而降低整个产品的刺激性以及对皮肤的负担。
总之,如果你不是超级敏感肌,并不一定要追求纯物理防晒产品;相反,对一些刺激性较强的化学防晒成分做到心中有数,在挑选时尽量避免它们,就可以更安心地和紫外线抗争到底!
Menote
化学防晒成分中的危险分子
二苯酮-3(Benzophenone-3):可吸收UVB及部分UVA波段,不过需要5%以上浓度才能有比较好的防晒效果。但是,二苯酮-3可能诱发光过敏,而且会被皮肤大量吸收,目前欧盟允许使用这一成分,但浓度不得超过6%。
二苯酮-5、二苯酮-9(Benzophenone-5 、Benzophenone-9):尽管欧盟允许使用,但已经被明确证实该化合物对人体皮肤有毒性和刺激性,所以防晒霜成分表中看到这两种成分要特别留意。
邻氨基苯甲酸酯(Menthyl Anthranilate ):UVA吸收剂,一般认为其性质温和,但也有一些报告称该成分曝露在阳光下会产生自由基。要求用量不得超过5%,欧盟和日本都不允许使用。
对氨基苯甲酸 (Padimate-O):UVB吸收剂,较容易引起皮肤敏感,会产生自由基损害皮肤细胞DNA,并且有雌激素活性,还可能会释放出致癌的亚硝胺类,最好尽量避免这个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