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2013-04-29张超冷明王秋艳蒋莉
张超 冷明 王秋艳 蒋莉
【摘要】目的探讨带状疱疹(HZ)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与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8例HZ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病情归转。结果HZ发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经有效治疗后,208例治愈,出现PHN者20例,占8.77%。结论患者免疫情况、年龄、用药情况与HZ病程及PHN的发生率有关,早期给予合理的综合用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缩短病程,降低PHN的发生率。
【关键词】带状疱疹;临床分析;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R75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7-40-02
带状疱疹(HZ)是常见于皮肤科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属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导致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1]。HZ病毒具有长期的潜伏性,当身体免疫力降下时易被激活。因带状疱疹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异性较小,易出现误诊误治的现象,造成患者出现后疱疹后神经痛(PHN),对人们生活及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为此,我院对228例HZ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HZ的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皮肤科收治的HZ患者228例,男138例;女90例;年龄6~84岁;其中5~19岁24例,20~39岁41例,40~59岁65例,60~79岁92例,80岁以上者6例。228例患者中218例为首次发病,10例为发病两次;病程3~35d;187例于门诊治疗,41例住院治疗。
1.2疾病诱发因素:
发病前饮酒、劳累、精神创伤、精神紧张者152例;内科疾病或外伤手术后患病者22例;血液病史或肿瘤病史者15例;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激素或接受过手术、肾透析者7例;32例发病诱因不明。本组部分中老年患者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包括高血压、肿瘤、糖尿病、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等。
1.3临床分型:
带状疱疹临床分型中,以普通型表现最多,占89.91%(205/228),其次为顿挫型,占3.51%(8/228)。(详见表1)
1.4皮损分布及临床表现: ①89例皮损分布于肋神经区,65例分布于三叉神经区,31例分布于腰骶神经区,20例分布于颈神经区,9例分布于听神经区,14例分布于其他神经区。②皮损主要呈群集性水疱,大部分为单侧,少部分超过中线。临床表现为顿挫型者仅出现丘疹、红斑、无皮疹;坏疽型可造成皮疹中心的坏死,形成黑色痂皮;大疱型者可出现大水疱,易形成继发溃疡;出血型可出现血痂及血性疱液;泛发型在典型皮疹的基础上,可出现水痘样疹。
1.5实验室检查: 87例门诊早期发病患者血常规中,6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或(和)白细胞降低。41例住院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加22例。15例早期患者经外周血流细胞检查,11例CD3/CD8值降低,CD4下降。
1.6系统症状与并发症: 本组患者中有32例患者出现体温升高,体温值在37.4~39.0℃。并发症以三叉神经受累者多见,表现为周围性面瘫、眼睑肿胀、耳鸣、听力降低、味觉丧失,眼支受累者出现结膜炎及角膜炎,严重者视力降低、全眼球炎,甚至失明。1例腰骶受累者排尿困难,需通过尿管导尿。8例因未及时就诊形成皮损溃疡。19例皮肤留有明显的增生性疤痕或凹陷。65例在数月内均留有神经感觉异常。
1.7治疗方法: ①抗病毒:采用0.3g伐昔洛韦,2d/次;0.25g泛昔洛韦,3次/d;250mg阿昔洛韦,2次/d,静滴。②止痛:给予口服卡芬必得、马西平、消炎痛等。③对症治疗: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或碘伏、硼酸湿敷。④免疫调节:给予胸腺肽或干扰素肌注。⑤采取局部激光照射治疗。⑥对合并感染者给予敏感抗生素。
1.8疗效评定: 带状疱疹治愈标准:疤痕愈合或皮疹消退,治疗后3个月内痛感全部消失。PHN判定标准:皮损消退后,受累皮肤或区域具有痛感或持续疼痛3个月以上。
2结果
本组228例患者经有效治疗后208例治愈,出现PHN者20例,占8.77%。20例PHN患者在进行局部激光照射治疗、中医针灸、口服营养神经药及止痛药后,18例患者痛感消退,2例患者局部伴有轻微麻木感。
3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皮肤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及工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HZ发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发病年龄小则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本组40岁以下HZ患者未有PHN出现。精神创伤、紧张、疲劳是HZ主要诱发原因,多数患者在发病前伴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的因素,如放化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提示,部分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增高或白细胞计数降低,这与病毒感染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此外,部分患者CD4及CD4/CD8降低,说明细胞免疫水平失衡或降低,造成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活跃,累及皮肤出现水疱,最终导致HZ。HZ分布以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的发病率最高,次为腰骶神经,三叉神经受累者比其他神经节段受累者更难恢复,易造成感觉器官功能性障碍。临床治疗中,常采用伐昔洛韦、泛昔洛韦、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的增殖与复制,收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少治疗时间。
目前PHN的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的医学解释,大部分专家及学者认为与患者病程、年龄及免疫情况相关,神经纤维的慢性、长期病变是形成PHN的病理基础[2]。本组40岁以下患者无PHN出现,由此可见PHN与老年患者神经纤维修复能力低下、修复时间较长、组织退化有关。带状疱疹在临床治疗中,尽早给予提升免疫功能类药物、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控制炎症进程,同时减少了PHN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患者免疫情况、年龄、用药情况与HZ病程及PHN的发生率有关,早期给予合理的综合用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缩短病程,降低PHN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孙晓燕,张美芳,马小萍等.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87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06):45-46.
[2]李志瑜.22例复发性带状疱疹临床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312(0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