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013-04-29李妍
李妍
摘要:本文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为基础,分析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内涵,阐明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目标和原则,以及方法论。全面总结国内外会计内控理论和实务的最近进展,系统论证了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六大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我国内控制度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内控文化;现代企业制度
一、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1.1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Enterprise accounting internal control)的职责与内容在业内亦无明确的定论,尤其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如何区分等。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ICPA)下设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给出最早的内部控制定义,即 “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此后,该委员会将“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的目标设定为内部会计控制。
三十年后, 美国准则委员会(ISB)关于会计控制提出:“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会计控制旨在保证:经济业务的执行符合管理部门的一般授权或特殊授权的要求;经济业务的记录必须有利于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或其他有关标准编制财务报表,以及落实资产责任;只有在得到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才能接触资产;按照适当的间隔期限,将资产的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进行对比,一经发现差异,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是迄今为止广为传知的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最权威的定义描述。
1.2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以来,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话语权逐渐强化。与此同时,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modern enterprise system)也不断走向完善。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现代企业制度核心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而实现这些核心要求,离不开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下的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是企业走向成熟和稳定的重要标志。
近十几年来,在资本市场上,也不断呼吁强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尤其是在类似世通和安然这类企业发生的会计造假和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严重冲击了整个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历史经验教训表面,内部控制的缺失,小则导致公司的经营失败甚至破产,大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整个资本市场和经济体系。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强化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立法,建立准入制度。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逐渐成为迈入资本市场的 “通行证”。比如,近几年,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谋求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为了满足当地严苛的监管要求,不惜重金聘请海外审计机构帮助公司设计并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3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原则
企业健康稳定的长久发展是企业主体发展的终极目标,其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有效实现监管,避免企业经营活动出现重大失误和风险。而这就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既要保证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性,也要有利于企业终极目的的实现。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了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达成目标。即一方面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另一方面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也是基于如此。为了达成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在我国企业内控的实务过程中,很多企业认为内控是公司几个关键部分的事情,如采购部门,销售部门,市场部门等,这是对这一原则的忽视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要涵盖全体职员也要涵盖公司全部部门,也惟有这样样,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的有效开展。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尤其我国的企业多处于发展期,企业变数比较大,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如果不能因时而进,反而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1.4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论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论是指在操作层面上研究企业如何开展内部会计控制的工作,包括所采取的手段、措施及程序等。 不得不说,企业内部面临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其控制方法也是各式各样,需因地制宜,因情制宜,不可以一论百。
但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企业开展内部会计控制,我国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对内部会计控制方法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要求。《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十八条中明确:“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下面我们具体阐明各个方法论的具体要求:
(1)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这一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就是 “内部牵制”理论,因此,企业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率先应该明确的是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
(2) 授权批准控制: 企业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 会计系统控制:企业需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4) 预算控制: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预算控制是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运行高质量的最有效监督手段,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方面的的重要部分。同时预算控制同样也是一个系统,它是由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的考核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它几乎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5) 财产保全控制: 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6) 风险控制 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来自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造成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而财务风险则是指由于举债等原因而给企业的财务状况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
(7) 内部报告控制: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8)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二、国内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2.1 国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及其理论的研究进展
伴随者工业化大生产时代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无论在实务上还是理论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这一进展随着企业业务的复杂度提升以及跨国企业的蓬勃发展,而不断完善与成熟。
在企业内部控制理论领域,内部牵制是一经典的理论,这一理论由迪克斯在二十世纪初率先提出。该理论基于两个经典的基本设想:
一, 两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
二,两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在这两个假设基础上,迪克斯认为职责分工、会计记录及人员轮换构成了内部牵制的三个要素。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控制方法。大量的事实有力的证明,内部牵制在减少了舞弊和错误的发生等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的效用。
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在《审计程序公告第 19 号》将内部控制分为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方面。1988年该委员会对外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 55 号》公告,第一次提出“内部控制结构”一词,取而代之 “内部控制”。在这一时期,开始考虑控制环境这一重要影响因素,并取消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区分。1992年,COSO 委员会联合发布著名的 COSO 报告,即《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报告全面系统的提出了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三个目标指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活动高效率;五个要素包括内部控制包括风险评估、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这一报告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关于会计内部控制方面的理论。
进入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先后暴露的几大资本市场丑闻:2001年12月,美国公司安然公司突然申请破产保护;2002年6月的世界通信公司会计丑闻事件曝光彻底打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在这一大背景下,美国国会于2002年紧急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又称《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试图通过该法案以图收复资本市场信心。该法案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作为关注的具体内容,既要求上市公司报告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情况,而且要求外部审计师通过鉴证来证实该报告的准确性。法案的第一句话:“遵守证券法律以提高公司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投资者及其他目的。”
2004年 COSO 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转移企业管理的重心,将内部控制转头风险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的框架指出:“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受董事会、管理层及普通员工的影响,企业制定战略和企业内部的各层次、各部门中广泛应用,用于识别对企业会造成可能影响的潜在的事项,并将出现的风险尽量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范围之内的,为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提供的一种过程”。
当我们回顾国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可以发现在企业不断演化和成熟的前提下,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不断的成熟和完善。从最初的“两要素论”,到后来的“三要素论”、再到COSO提出的“五要素论”,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这一理论走向成熟的印迹。毫无疑问,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理论,随时企业形态的不断演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其概念和理论也将与时俱进,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
2.2 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发展
中国的会计制度与监管制度源远流长,有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关于计量与核查的记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实体不断壮大。但风险也在不断加剧,面对庞大的市场增长,企业一旦在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其灾难是巨大的,风险不可估量。在我国企业取得不俗成绩的背后,我们也看到有许多企业管理松弛、内控弱化、风险频发,资产流失、营私舞弊、损失浪费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为了强化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风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在企业推广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大立法,试图通过立法明确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责任和义务。1996年,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1999年《会计法》修订,在我国首次通过立法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原则性要求。紧接着财政部随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其他相关部分,如证监会、银监会等等也基于各自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又相继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重要关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性文件。
除了国家政府层面上的相关法规制度文件外,在学术界以及企业界,关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研究工作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学者认为,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环节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其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伴随着治理机制的而不断成熟和优化。在企业内部控制组织的构建过程中,要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三、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系统,主要是政府政策来推动,企业自主建设的动力不足,使得目前我国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较为初级与粗放的状态,导致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会计造假行为、财务报告不真实等现象。从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企业的发展路径的影响。
3.1 上市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现状
上市企业作为公众公司,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公司的质量和自身发展,更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也会更为关注与谨慎。然而德勤在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对国内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实施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发现,有56%的公司没有建立或现有内部控制机制尚不完善,72%的公司认为其公司没有持续监控内部控制的有效机制,与2007年相比,在持续监控方面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的新闻也是不绝于耳。尽管如此,上市企业在股份制改革、上市审批两道门槛时对企业内部制度有了较好的梳理与提升,以及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监管下,上市企业在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上已经优于其他大多数企业。
3.2 国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现状
国有企业是典型的所有者、经营者分离的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留流于形式,内部控制易简化到极致状态,比如:会计人员身兼二任,既代表国家利益对本企业实施会计监督,又代表本企业利益对内部的经济业务实施会计监督。不过,近些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很多国有企业已经在香港、上海等多地上市,对于完善企业现代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着较大的作用。
3.3 民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现状
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有着较强的老板文化,创始人集所有权、经营权于一身,公司治理结构相对简单,且多聘用家庭成员在企业担任重要职务。这种内部控制相对简单,但也极具效率。但管理者对会计的认识度较低,只是个记账的,并且缺乏书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的随意性较大,管理者的授权过大,家庭成员不诚实的可能性也较大,这极大地影响了会计控制的效率。不过部分大型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国内甚至海外上市,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不断建设中。
四、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意识普遍薄弱
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始终没有有效建立,控制制度常流于形式的最主要的原因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监督企业会计信息准确性,更能帮助企业评估风险、协助制定企业战略。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的认识还停留在“账房先生”,只是记录公司的各项死数字,财务部门在企业内只属于从属地位,并没有参与到公司的管理活动当中。我国企业管理者更注重业务的发展,容易忽视业务扩张过程中隐含的风险,更没有有效地利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来预测、监控风险。
4.2 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认识存在偏差
管理者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意识淡薄的一大原因,也是因为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到位,存在着一些误解与偏差。很多企业将会计内部控制与成本控制、资产管理、安全控制相混淆,认为会计内部控制仅局限于会计规章制度,无非就是一些手册、文件与规章制度,甚至认为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所付出的成本无效。管理者的这种认识偏差下,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各职能部门、员工更加漠视,即使有章也不循,企业无法形成良好的内控氛围及管理、财务、业务三位一体的联系、监督和制约模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和进行。
4.3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尚不健全
(1)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
有些企业正在建立或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没有形成从上到下的会计管理制度,缺乏合理性。职能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缺乏沟通与相互监督,甚至各成体系,各自为政。这方面的欠缺,导致会计人员难以全方位的落实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强制性。
很多企业有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往往执行不到位。现在许多企业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并不重视,甚至会随意放任,有些企业的制度设计还有待提高和改进,在现实中缺少可操作性,这也造成了执行力度的欠缺;在检查考核方面,缺失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部分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控下不控上,对决策层、管理层缺乏约束力,在会计内控制度的设计上缺少对管理者进行监管,仅仅依靠其自律意识和道德操守来约束业务行为。
(3)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动态性。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变化更新,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系统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大部分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更新建立上反应严重滞后。新业务的出现,相关的制度却没有及时更新,或只是沿用一些明显陈旧的规章制度或操作程序。
4.4 企业会计核算监督职能弱化
由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核算监督工作力度不够,使得很多企业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被弱化,使得企业出现了大量不规范的会计核算行为,甚至存在一些违法违纪现象,造成企业的资金流失、成本费用支出失控等。如有些企业不详细规定或未规定业务费用的开支额度、项目及范围,任由部门经理自行掌握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不考虑相关财务管理原则,肆意挥霍企业资金,使得企业资金大量减少。还有一些企业对经济往来事项审查不严,在财产管理、商品采购、商品销售等重要营业环节管理不善、监控不力,造成企业资产大量流失。
4.5 会计信息技术滞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会计领域的信息技术最早是用于会计电算化,目前在全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信用。财务管理信息化是近些年的新技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构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形成现代财务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而建立开放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所有信息,提供经营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手段,实现企业内外部财务管理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较为滞后,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规范和标准不统一,各部门使用的科目和代码不一致;大量财务信息滞留在基层部门,领导只能看到汇总的报表信息,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及时与可追溯性,数据的二次加工难度大;信息不集成,无法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等等。
4.6 会计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提升,大量的社会人员涌入会计从业领域,使得近年来我国会计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但会计人员的素质却参差不齐。例如,一些不具备从业资格和基本素质的社会人员通过培训机构的包装,成为所谓的会计从业人员;有些人员通过人情关系加入会计从业者队伍;一些会计从业员的职业操守有缺失,为了个人利益或盲目顺从领导意愿,在工作中弄虚作假,造成财务数据的歪曲、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五、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
5.1 加强立法建设,强化对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法律约束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通过立法,加强对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监督与管理。美国在1977《反国外行贿法》中即明确规定,每个公司必须保持完整而准确的会计记录, 每年颁布的设计和建立有效的会计控制。对违背规定的公司或管理人员处以1万美元的罚款或5年以下的监禁。新加坡的《公司法》规定,每个国内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均应该设计并保留一套能够提供充分的合理保障的内部账目控制系统。我国台湾地区则规定股份公司要定期发布《会计控制声明书》,声明本公司对重视会计控制程序和制度建设。
自上市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内部控制问题,相继出台多部规范性文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政策。这一系列的行政法规、法律的颁布实施, 促进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但也注意到我国的一些规范,如《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只是一个规范性文件,没有具体的操作细节,没有强制性。所以必须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企业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施加外部力量,对企业的内控实施强制性审计。
结合我国的现状,只有在立法层面上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内部控制强制性条款,才能有效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推进。
5.2 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权利制衡
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但依然任重道远。国有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内部控制制度留流于形式;一半的上市公司未能建立其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绝大多数认为其公司没有持续监控内部控制的有效机制;中小型民营企业有着较强的老板文化,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内部控制简单缺乏制度。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我国的企业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完善董事会机构,并明确公司内部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之间的责、权、利划分,使三者之间的相互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实现权利的有效制衡,企业内部控制也不能沦为空谈,实现内部控制对权利的制约。
5.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我国已经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出台了很多规范,如《内部会计控制控制规范》。而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根据控制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企业情况制定并公布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对于企业来说,制度的制定只是开始,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系统地制度有效地实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从管理层面上,加强内控制度落实与有效运转,将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目标,即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1)建立内控的组织结构:建立内控制度的前提,首先要落实企业的组织形式,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和隶属关系。组织结构的设立要确保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以便内部控制发挥作用。
(2)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企业实现会计内控的重要方式。通过预算,每个职能的行为受到约束和限制,就如同法令,无论是个人还是部门必须严格实施和执行。预算控制在西方的企业治理中是普遍的一种制度,中国的企业要加强学习西方企业的经验,通过预算控制有效地实现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
(3)风险控制。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样存在很多变数,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正是需要通过内控制度最大程度的化解上述风险。西方先进的会计内控理论已经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逐步转向企业风险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风险控制尤为重要。为了规避风险,就要创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预警、识别、评估、分析以及最终的报告等措施,对包括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在内的风险全面防范和控制。从会计的角度看,常用的风险评估控制有: 生产经营风险评估, 筹资风险评估, 投资风险评估以及信用风险评估等。
5.4 技术创新,推动企业会计内控的新变革
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显然这一技术也深刻影响到传统会计职能的变革。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方法论中就曾明确提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的运用,通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将企业的会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也由原先单纯的账务记录和审核转为参与以掌控财务运行为基础的企业日常经营。这种会计操作的革新会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营业收益。
5.5 加强学习宣传,烘托企业内控文化
企业内部的内控宣称需要自上而下,同时要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智能部门以及各个层级的员工。首先做完企业管理者或高层,要意识到企业内控对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变企业将内部控制仅看作是一项制度性建设的错误观念。同时,关于企业内控的宣传培训不仅仅要局限于企业的财务等直接部门,要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营造浓郁的企业内控文化氛围。(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参考文献
[1]Dorothy A.McMullen,Ragahunandan.K.Internal control report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problems[J].Accounting Herizons,2006,1012):67-75.
[2]陈孝城.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立[J].中国外资,2008(9):124-126.
[3]周瑾.初探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框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2)
[4]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5]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6]徐凤花.建立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J]现代会计.2006,(3): 25-28
[7]刘玉廷.5内部会计控制规范6: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闭,会计研究2001.9:3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