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2013-04-29姚凯
姚凯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任正非、柳传志为代表的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家引领华为、联想等优秀企业走出国门,真正走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道路,实现了资源配置、市场运作的国际化。而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家则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全球化经营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挑战
中国企业家的新挑战
我国企业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运行在封闭的环境中,在这种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的原材料供给、人员获取、产品分配都在政府各部门的主导下进行自我循环,不存在市场价格机制的引导,企业只具有生产车间的功能,在这种背景下也不存在真正的企业家群体。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之后,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家阶层开始形成,以其发现市场机会,实施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全新职能扮演着市场经济的舵手和弄潮儿的角色。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任正非、柳传志为代表的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家引领华为、联想等优秀企业在“靴子理论”、“斜坡论”等本土管理理论的引导下,以敢为天下先的“土狼”精神走出国门,打破了中国企业无法走出国门的魔咒,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真正走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道路,实现了资源配置、市场运作的国际化。而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家则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全球化经营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挑战。
当今社会最深刻的变化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空前地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方,既是世界的一隅,又都是世界的中心。经济全球化具有以下4个特点:(1)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开放性的资源配置。主要体现在人才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内的涌动日益广泛,已经不可逆转,而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进一步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高度流动性。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势必都将被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席卷。(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企业资源配置存在高度互补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的时空约束减少、成本降低及资源互补上,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资本、知识和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上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企业面临差距逐渐加大和“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发达国家企业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可以优先选择输出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设备,甚至将物质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将发展中国家变成“世界加工厂”,在企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上占位高端并攫取绝大部分利润,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程度不一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1990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侧面上说明了这一点。(4)高度的渗透性和垄断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上。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几乎涉及世界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大约控制了世界上80%的新技术、新工艺专利,70%的国际直接投资,60%的世界贸易。
中国加入WTO之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企业家面临着以下几个挑战:第一,直接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着各类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 超过90%的公司已经到我国进行投资,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全球4万多家跨国公司中,92 %以上的企业考虑将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在已进军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中,90% 打算追加投资;其投资领域从原来的制造业向研发、服务、销售等上下游各个行业延伸。同时我国企业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额首度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强国,上升到世界第五位,2011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境外企业已有1.8万多家,在外人员约12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家和国外企业家的接触频率和相互工作周期增加,建立与国外企业家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网络的需要日益强烈,迫切需要我国企业家善于与国外企业家进行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第二,我国企业家的工作内涵和外延大大拓展,其主要的经营管理工作从原来的企业内和国内资源配置重心日益延展到企业间和国内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例,就需要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转变为人才竞争和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构成国际化等新的职能,这要求我国企业家具备全球化管理视野和管理理念,掌握新环境下的企业家工作性质和特点。第三,我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背景下会面临着不同国别的制度、政策和文化环境,“全球化视野、本土化功夫”也要求我国企业家能够更好地了解东道国的各种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因素,了解具有本土特色的企业家工作性质和企业家精神。
产业发展水平与企业家精神
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产业环境、产业能级以及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从根本上影响着企业家的工作内涵、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能,同时也对企业家主体的类型定位和综合素养的形成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美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从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的两百多年漫长的历史,美国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转变到信息社会,从产业革命的模范跟随者转变为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主导者。纵观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到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新技术革命催生的,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不断更替、产业技术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依据主要革新技术类别,美国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划分可分为工业化起飞阶段(18世纪末-1860年)、工业化实现的初期(1860年-1930年)、工业化后期(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和信息经济时代的再工业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个阶段。在后工业化时代,随着物质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节约出了大批劳动力向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跨入了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最近又提出了建立在信息革命基础之上的再工业化发展新模式,即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改造和武装了其他高新技术和产业。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农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产业,这就是信息经济时代下美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日本在强烈资源约束条件下,走“资源替代”、“资源节约”、“技术驱动”的产业升级路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保持传统制造业等支柱产业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其服务业、金融保险、运输通讯等重要服务产业继续较快增长,尤其值得高度关注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产业结构表现出信息化发展的特征。这一方面表现在信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二是在所谓的硬产业中,信息投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我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发展的阶段,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企业形态。而美国和日本尤其是美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时代,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对美国企业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提供了催生现代企业家精神的肥沃土壤,知识型和专家型企业家日益成为美国企业家群体中的主流代表;而我国企业从整体上来看尚处于传统的工业化时代,劳动力型企业家和技能型企业家是我国企业家的主要形态,这和作为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的企业家群体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国生产力水平和产业发展背景对企业家工作特点与企业家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化背景与企业家价值取向
由于人文环境、经营理念、市场机制、教育制度、历史传统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不同,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企业家各有特色的企业家精神、价值取向和工作行为特点。美国企业制胜的背后是独特的美国文化体系:企业文化、国家精神、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美国文化具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性主义,由于美国文化和社会氛围的影响,致使大多数优秀的人才都能够以圆“企业家”和“创业者”的梦想为荣,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而欧洲人生活节俭、为人低调、讲求秩序、诚信精神等文化特质,以及欧洲重视实业教育、人文教育、创新教育、义务教育等也形成了欧洲企业家稳健的企业家行为风格和自由扩张的特质。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占着主导地位,它对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儒家思想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家的精神特质,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敢为天下先的强烈社会责任感造就了一批现代“儒商”,但是儒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压抑了企业家的个性发展尤其是以创新、冒险为主导的个性发展,同时我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文化也对我国企业家群体成长非常不利。
企业家精神国际比较的借鉴意义
从上述全球化的各国经济互动发展格局、世界各国经济形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等鲜明的时代背景来看,各国企业家一方面其工作性质和企业家精神必然会拥有各种质和量的差异,而各国企业家的全球化互动和交融趋势也史无前例地不断加强,相互了解和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家群体潜在的需求和内在的动力。因此企业家精神的国际比较研究也就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家精神的观念与特质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的发展和运行主要由政府官员来推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和运行开始由市场引导及企业家推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家主要还是在本区域和国内发现和创造市场,尤其是各省市政府因为地方保护主义采取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手段,其工作和市场开拓的空间和环境仍然有着较大的局限。
全球化时代的新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开放经济和速度经济,网络化和信息化是全球化经济的主要特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企业家要具有新的时空观念,传统的时间和地域界限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反映在商业模式中可体现为微营销、零库存准时制生产等。
企业家还要具备速度第一的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大鱼吃小鱼”已经被“快鱼吃慢鱼”所替代,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响应就是错过了最好的反应时机,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市场反应周期大大压缩,速度决定一切,领先者淘汰落后者。企业没有永恒的竞争优势,只有动态的相对竞争优势。
企业家还要具备“集成商”的观念,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更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我国企业家要打破传统的经营理念,要善于扮演“集成商”的角色打造平台经济,美国高科技企业的翘楚苹果公司正是依靠搭建世界范围的平台集聚客户、合作者、供应商、设计者等资源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企业家还要辩证对待全球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我国企业家要关注不断与世界经济接轨、做大做强的同时,还要保持企业自身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不要在全球化中迷失航向,失去自我,单纯地迷失于大一统中。
实现转型时期我国企业家精神的变革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乃至信息化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企业家也要逐步实现从劳动力型企业家、技能型企业家向知识型和专家型企业家转变。从我国企业家的产生过程来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企业家主要以农民企业家为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涌现了大量的“官员型”企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又出现了张朝阳等现代科技型企业家。
以温州企业家为例,2000年温州全市民营经济资产主体的总数大约120万人,其中持有资产50-500万者(通常被称为中小老板)占绝大多数,主要生产与经营领域包括服装、皮鞋等日用消费品以及电子产品等,涌现了胡成中、南村辉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但是从温州企业家群体的综合素质来看,虽然温州企业家对市场的嗅觉灵敏,发现市场机会的能力极强,但是学历普遍偏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运营知识和运作能力尚需进一步积累。但当温州企业家们近年来纷纷把眼光投入到金融、资本运作、光伏产业等高端产业时,却发现缺乏这些行业的知识储备、运营技能,行业技术和经营人才匮乏,匆忙上马之后又造成了资金链的紧张甚至断裂,最近发生了一些温州企业家跑路的现象。可以说温州民营企业家在我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我国目前处于产业深刻变革和升级的前提下,企业家要尽快实现从市场机会发现型企业家向知识创新型企业家转变,
借鉴他国企业家精神,形成适应多元文化的企业家群体
企业家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选择和做事的方式。对中美企业家群体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两个群体行为的差异。
参见表1,表中的维度是个人主义,开放性和自我提高这三个维度的亚维度。从上述资料来看,中国企业家在个人主义,开放性以及自我提高方面和美国企业家有相似的价值观,但从每个亚维度来看,美国企业家比较中国企业家更为强调快乐感、全局观、善行、一致性、安全等方面,而中国企业家比美国企业家更强调激励、自我指导和传统。这也是中美两国的民族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集体本位主义是日本民族文化核心。虽然日本民族自古以来都有着强烈的排外情绪,但对于周遭的先进文化却一直是保持着开放的态度。久而久之,在其集体本位主义的外延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以下是根据参考资料绘制的大致的日本企业家精神模型(图1)。
我国企业家在和美、日企业家日益增多的国际交往中应充分把握其企业家群体的精神,善于沟通和驾驭,在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采用包容的心态开展有效的竞合,在竞争中取得动态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