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语人称代词“人家”的语义流变、语用标记及未来展望

2013-04-29宋雨蔚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3年7期

宋雨蔚

摘 要 不论在古代汉语或是现代汉语中,“人家”一词使用范围广、语义涉及面大且使用方法灵活多变。本文主要试图从语义的变化、语用标记作用及未来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对“人家”一词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人家 人称代词 语义变化 语用标记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有关人称代词“人家”的释义有两点:(1)(r閚 ji"D)住户;家庭;指女子未来的丈夫家。(2)(r閚·ji"D)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指某个人或某些人;指“我”(有亲热或俏皮的意味)。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讨论到:“人家”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家”字为主体形成的偏正结构短语;一是以“人”字为主体的“词根+词缀”的附加式词。

温州大学教授薛国红在吕叔湘先生等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先秦时期,‘人家是由两个词根语素构成的偏正式短语,经历了‘短语—名词—代词的语法化过程。‘人家 在唐代演变为名词;元代始见确凿的旁指代词用法,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第三人称用法,并由三称而转指一称”。那么也可以认为,“人家”一词以其单一的语言单位在语言发展进程中,为了表达客观丰富的事物承担了大限度信息量,而这样语义流变所形成语义多样性又使我们交际功能的有效性得以发挥到最大。

一、语义流变——从古至今的语义变化

薛国红教授在《代词“人家”的来源》一文中表示,“人家”最初是两个词根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短语,由短语凝固而成名词,由名词发展出代词。“人家”直到唐代才演变为名词,旁指代词“人家”的确凿用例见于元代,第三人称代词和第一人称代词用法亦见于元代。如此,“人家”词义与词性的演变过程可以看作一种单一线条下发展产物,但在历时角度下我们可以认为,其不论是当作名词短语或人称代词,这两种情况下的演变应该是交叉性或者是双线进行的,不能只是用单一历时性眼光看待。

1、先秦

例:“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兼爱上》)

此句中“人家”重点是在“家”一字上,故“人家”应为偏正式短语,为别人住所。先秦时期关于“人家”一词的表述用例较少,虽不能完全说明当时的用法,但也可从小方面来说明它在当时已作为一个偏正式的短语运用。

2、汉朝

例:“凡修筑垣墙,建造宅宇,土气所冲之方,人家即有灾殃,宜依法禳之。”(东汉《宅经》)

在两汉时期,“人家”以“家”为着眼点的这种用法已经较为普遍,像是“仁者,监护人家者。(《释难》)”。而在此句中“人家”意为“民居”,可以按名词的用法来解释词义。由此可以看到,“人家”一词由短语逐步向名词方向演变。

3、三国两晋

例:又人家治国,舟船城郭,何得不护?(《三国志·吴主传》)

此句中,“人家”在《汉语大辞典》里的解释为“别人”,与现代汉语中的语义相同,而原有的“民居”这一意义仍延续使用。这就为“一词多义”,具体说是同一语义有两种解析。可以理解为语义也存在一种模糊性,而这种性质的解读和界定需要依靠交际双方语境和关系。

4、唐朝

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山行》)

相较于三国两晋时期,唐代运用“人家”一词在“家”为主的“处所”概念上逐渐淡化,而向“人”为主的语义概念上转变。如例句中“人家”指的是诗人在游玩途中所见之景。而此时“人家”也有了代词用法,像“人家向田不归宿(王建《戴胜词》)”中人家就可以理解为“别人”。

5、元朝

例: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b.谁着你夤夜入人家花园,非奸做贼拿。(《全元曲·杂剧》)

宋元时期,拟话本、小说和戏曲等通俗文学的兴起,使得“人家”这一词的用法空前频繁。从两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不仅有原有的“人家”表意,也出现了后句表示第一人称代词的意义。可以看出在元代“人家”的指称功能已多样化,不再局限于短语或名词,而扩大到了代词的范畴。

6、清朝

例:a. 大官大贵人家的失败,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居其一。(《曾国藩家书》)

b. 岂不是栽一辈子筋斗?黄三太人家就宁死不应哩!(《三侠剑(上)》)

在例句中“人家”既指家庭这个大概念(a),也可是表明身份“黄三太人家”(b)这样的同义复指。与前期相比又有了进一步的语义演变。

7、近代

例:“董大哥知道发急,难道不知道人家也要发急的不成。”(《大清三杰(下)》)

句中“人家”是自我指代的意义,其变化发展到可以作为代词的用法。这是语义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结果。

由上面对“人家”一词的溯源和举例,我们可以大致将其语义的发展变化归纳总结为这样的变化:

“人家”最开始只是一种非认知情感的词语,表达固定的客观对象,理解为“住宅”、“民宅”、“百姓、他人之家”等客观意义,突出的是“家”这一概念。而在其语言发展过程中,词语受到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语义传达和理解的影响,会有意义的流变,存在先后不同的意义之间有关联性和相似性的联系,所以在交际双方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存在将“住宅”的意义联想到“住宅”中所住的人,这样的演变是一种客观变为主观的模糊性的变化,也体现了交际双方认知发展。

二、形成因素下的语用标记

在交际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单一词语在其过程中可能被更加强大的同义词所替换,也有可能增加语义,使其扩展到更多的语境中;或是将这些语义分类整合。

1、词汇的变化与创新

安德森说过:“词义发展的每个步骤都是一种创新,不仅是在新的语言实体产生的第一步,这种变化是通过无数的单个运动的集合体来实现的,其中包括:接受、采用和习得,任何新的实体产生都要在语言社区使用过程中与传统词义竞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语义表达的重点不同,比如“人家”一词在前面所提到的由客观事物的表达到主观事物的表达,这是在语境变化下语义的变化和创新。

2、语用环境的多样化

由于交际的需求,代词“人家”的不同用法体现了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在人际关系处理调解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对“人家”这样的名词或人称代词的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词语本身,还应该从语境的角度出发去看待。

(1)作为发话人不同立场下的标记

①自我立场

例:(黛玉)人家睡觉,你进来作什么?(《红楼梦》 第二十六回)

这里的“人家”表达了发话人的撒娇和埋怨的小女儿心理。

②第三方的立场

例:“小子!人家可是对你有意,切莫辜负啊。”(《倾城之恋》)

这里“人家”是发话人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对受话人表达的轻松幽默的态度,有利于拉近发话人和受话人两者之间的距离。

(2)作为发话人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标记

①发话人视角

例:“不知要如何表达我的谢意,这样陷害人家,实在太说不过去了。”(《石头记》)

在例句中,发话人运用“人家”一词,又把自己放置于受话人的位置,可以当作一种自言自语,也体现出了发话人的心理状态。

②旁观者的视角

“你那一篮石头是自己画的还是人家给的?真好看。”(《石头记》)

例句中“人家”一词从受话人的视角描述第三方表达一种中立的感情色彩。

(3)体现发话人情感因素的标记

发话人的情感因素,在这里主要是指主要是指心理上的认知情感。这是在“人家”这一词语的发展过程中,由一种非认知的情感逐渐向认知的情感转化的过程。它主要是受到交际话语中的情感认知,以及交际双方对彼此语言的分析和理解等一系列因素影响。

①非认知的情感:发话人客观具体地描述对象,并不过多表现出自己主观情感。

例:热河省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住着一家姓李的人家。(《青春之歌》)

②认知的情感:认知的情感是在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建立了话语交际后,发话人所表现出的某种主观情感,比如喜怒哀乐的主观自然情感心态,或者是发话人想与受话人或者隐性受话人(即话语暗指的第三方受话对象)之间建立或消解某种关系,比如拉近或者扩大之间的距离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状态。

例:a.你别拿人家开涮。

b.看人家蓝东阳!没有丝毫的客气!(《四世同堂》)

c.人家的奴才跟主子赚些好体面,我们这等奴才白陪着挨打受骂的。(《红楼梦》第九回)

以上都表达出发话人的认知情感,(a)发话人维护第三方,也就是“人家”所指代的对象的感受;(b)发话人与已经指出的第三方扩大距离感情;(c)一种抱怨的情感。

3、另外作为人称代词的“人家”,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称对象为人,特别为女性,但是在少数情况下对象可以为男性,这与文章书面内容(描写对象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或交际语境有关。

例:杨过道:“是啊,疯狗见人就咬,人家好端端的在这里,三条疯狗却过来乱吠乱叫。”(《神雕侠侣》)

这个例子中的“人家”一词的语用可以体现出杨过的活泼的个性。

以上举例和分析都只是将“人家”一词或看为名词或作为人称代词分析,另一方面,“人家”可以作为指称代词指代事物,表意为同位复指,例如:人家公司、人家学校、人家房子……

三、对人称代词“人家”的分析和展望

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语言大行其道,为了满足不同场合的交际需要,体现发话人在不同交际场合的话语身份,很多各式各样的如同“人家”的人称代词就应运而生。

一方面“由于网上交流的网民地域不同,将汉语言的很多地域变体带到网络词汇中,并且一些新奇有趣的方言词汇进入网络语言的基木词汇,模糊了地域特征,为不同地域的网民所普遍使用。”可以说,方言对网络中的人称代词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同样对“人家”一词在不同地区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影响。

“人家”在很多方言中都有自己的语音或语法形式的变化。例如湖北阳新三溪的赣语方言中“人家”用于领属词时转换为“人家个”。晋南中原官话汾河片中,人称代词单数形式单一且一致性强,基本上是“我、你、他”,但在个别语句的使用中会以合音形式出现“人家”这一代词。在广东省台山话中,“人家”一词中“家”的语音形式变化为“惗ni%^k55”,可以单独用,也可以组成“人惗”,也就是“人家”。在查找的资料中,还有很多方言中保留着“人家”这个词,不过词语的使用方法或发音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在2012年1月下半月刊的《时代文学》上,“语言文字探索”一栏对“人家”一词分年代在27 部作品中用以表示自称的语料进行了统计,发现“现在虽然用代词‘人家自称仍以女性语为主,占总使用数的87.7%”,但是“男青年使用‘人家自称的数量明显增加了,虽然目前还只是在特定环境中使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人家自称的女性化倾向正向中性化发展。”这就又与“人家”一词在古时期的中性用法又有了发展的重合之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作为广泛使用的人称代词,作为古义中性,而现代意义偏向女性色彩的人称代词“人家”,即使在网络语言或其他语言的发展的情况下,也有自己的生命力,在我们的语言中还将一定时间内存在,将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交际中的词汇广泛使用于口语或书面语当中。

四、结语

汉语人称代词中,“人家”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标记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变化和创新着语义,我们应该扩宽视野,从语言外部系统中去认识和了解我们丰富多彩却也在不断发展着的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1.

[2]黎千驹.论模糊词语的释义方法[J].辞书研究,2007.

[3]于海燕,冀淑辛.“人家”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3.

[4]于海燕,包丽娜.汉语中“人家”的主观性标记[J].大众文艺,2011,1.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