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探析

2013-04-29解秀玲

中国市场 2013年8期
关键词:辽宁

解秀玲

[摘要]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逐步深化,全球发展低碳产业格局的要求,尽快形成开放式的以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为基础的低碳产业集群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碳产业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91-03

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绿色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逐步深化,全球发展低碳产业格局的要求,尽快形成开放式的以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为基础的低碳产业集群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1 辽宁沿海经济带构筑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人类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在金融危机解构和重构世界经济风云际会中,人们愈加感到资源和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找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于是绿色低碳经济呼之欲出。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产业发展是支撑。对辽宁沿海经济带而言,与当初长三角、珠三角的开发开放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美好的画图有所不同,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长期偏重于以煤为主的高碳式重化工产业,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交通等能源消耗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呈现增长态势。因此,在新一轮开发开放中,发展绿色环保的低碳产业集群显得尤为重要。

1.1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从全球产业集群的分工体系上看,我国产业集群总体上有一些显著特征。一是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在设计、营销、物流等环节比较落后;二是从价值上看,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部。这样的产业集群显然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这将对中国日后的减排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另外一些国家的某些跨国公司为躲避国内的碳税,有意识地将高排放的粗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又从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到本国进行精加工。

1.2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存在着严重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高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的竞争力。西方国家早在研究所谓“绿色竞争力”,并利用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在国际上推行低碳贸易壁垒,限制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出口到这些发达国家去。面对这种贸易壁垒,我们一方面要保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要着眼于长远,提高产品能源效率,降低排放,最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3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重要的问题是处理与能源及环境的关系。要摒弃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子,也要清醒看待过去自身走过的老路子。这条老路子的基本特征就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型”工业化道路。从全球经济合作和长远观点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应当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低碳产业集群,降低能耗和排放。

2 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仍然粗放,产业分工处于价值链低端 改革开放以来,支撑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冶金、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如日用家电、电子通信等产业增长缓慢。缺乏支撑经济增长的替代产业集群,使产业演进出现断层。一是从产业结构上看,辽宁地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由于长期搞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形成了复杂产品制造与初级产品价格并重、最终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的局面。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资金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分布战线过长,布局不够合理。

2.2 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辽宁工业体系中耗能高、污染重、资源综合利用差的传统产业比重较高,使支撑这些产业的各种资源日渐枯竭,资源保障程度逐渐降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环境约束日益严峻。

2.3 政府对低碳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足,对低碳产业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不尽合理 虽然我国已颁布和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等20多项环保法规,也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来保证环保目标的实现,但政府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因而无法保证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的正确性。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环境法规无法真正贯彻落实,最终导致了政府不能从宏观上采取有力措施来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和对违反环保条例的企业加以严厉处罚,使绿色低碳产业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

2.4 产业区域内企业聚集存在脆弱性,缺乏低碳产业集群机制 辽宁地区作为重化工业基地,虽存在一批国家重点企业,但大多数产业状态较为分散,各企业相互之间产业关联度较低,彼此间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配套关系。先进的生产企业和落后的配件企业同时并存,地方的配套企业只能加工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件,大量的配套产品无法在本地配套,从而造成了许多企业仅是空间上的聚集,致使产业链的延伸与对接程度较低,无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3 构筑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的对策 经济危机是主动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重要良机,要勇于并善于化挑战为机遇。目前辽宁沿海城市发展仍处在大工业时代向现代工业转型阶段,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认真调查研究,依据辽宁实际构筑一个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

3.1 以开放视野,高起点做好低碳产业规划

从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低碳产业发展的方向,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低碳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在核电设备、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方面培育低碳产业集群。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确立低碳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领域;研究低碳产业集群体系规划;编制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地区的交通与物流规划、市政设施规划;扩大产业集群地区的碳汇系统规划等。

3.2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低碳化” 在结构调整中,实施总量调整和增量提升并进的战略。坚持对传统产业进行“低碳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加速各城市产业的“低碳化”。构筑以绿色产业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3.3 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群

以生产业服务业为重心构建产业集群,就要着力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的问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行业。为此,围绕新型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要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块规划建设,抓服务业项目推进建设工作,抓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抓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突破,积极扩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完善服务业统计和形势分析工作。

3.4 完善相关低碳产业的法律法规,开征环境资源税和实行排污税 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完善,加强执法力;运用经济手段,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环境资源,对于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征收排污税。当前,发展低碳产业的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们不能在低层次、低技术水平上盲目发展低碳产业。关键是要加强政策调节,既要出台一些扶持性政策,支持这些地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又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或法规限制地方重复建设,鼓励创新开发更节能、更环保的低碳产业技术,率先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的低碳产业集群。

3.5 积极扶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低价、税收、投资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在新的形势之下,瞄准节能和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这一世界产业发展的新主流,积极推动高效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与产业的引进,积极发展核电、风电、新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大力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吸引国内外的技术、人才、资金和企业,逐步形成聚集效应,推动低碳产业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根开花、发展壮大。

3.6 实施龙头企业和大项目战略牵动低碳产业发展

结合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以优惠政策和优良环境吸引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生产工艺或产品比较接近、具有产业共生关系的企业集中起来,形成低碳经济产业群落;鼓励大量中小企业为之配套和延伸加工,以低碳产业集群效应促成企业向生态园区集中,带动低碳研发、设计、物流、服务等行业发展。

3.7 坚持发挥优势产业与发展低碳产业相结合

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拉长产业链,提高配套能力;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通过低碳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开发核心技术,提高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建立工业废弃物处理“库”,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达到低碳经济目标。

总之,构筑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就是要以国家战略的大开放为契机,以低碳排放为目标,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线,加快产业聚集、技术聚集和人才集聚,培育发展一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低碳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2]刘友金,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1).

[3]桑金琰,张英华,李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我国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J].环境保护,2006(12).

[5]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6]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5).

猜你喜欢

辽宁
辽宁风采
辽宁风采
辽宁风采
辽宁之光
辽宁赋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澳门辽宁 携手同行
辽宁舰
图写辽宁工会十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