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
2013-04-29徐玲
徐玲
一、问题的提出
部分初中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小学原本还能大声诵读、大胆表演的学生到了初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早读更是声若蚊蝇,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无奈之下,老师只好下达早读任务,或者采取理科老师进行背诵检测过关之类的措施,但一段时间下来,劳累不说,收效也不大。改为自由朗读,部分学生又在赶做其他作业,或者交谈、翻看书本,甚至发呆。朗读为何在初中生中遭此冷遇呢?这是每个初中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问题的分析——朗读的作用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因为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朗读,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如果能在语文课上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地诵读、感知课文,教师适当点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以体现,语文学科的语言性就能得以张扬。笔者认为,朗读的作用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朗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默读:目→脑
默读中口、耳缺少了锻炼,大大削减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强了,学生的概括、表达、组织语言的能力自然而然强了,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通常也比较强。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2.朗读能够促进学生深刻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
这是朗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3.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文章的音乐美。
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等特点。反复朗读,学生可以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绿》、《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4.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大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品味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三、问题的初步解决——朗读教学的实践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时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等层面上,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1.收集朗读材料,建立朗读资源库。
提倡朗读,并非篇篇多以朗读为主,针对不同的文本,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朗读训练,有的练诵读,如古诗文名篇;有的练朗读,如文学类作品;有的练速读,快速提取有用信息,如科技类作品;有的练精读,如散文小说等作品。教师除了要处理好课文的朗读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网络、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上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2.教师尽量运用真情范读。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自己多练习,处理好朗读的细节。教师自己要注意学习,和学生一起接受文化的熏陶、艺术的陶冶,提高学习水平。在平时的课堂上,笔者总是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范读,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尚可,又喜欢朗读,因此学生往往听得入神,学得出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指导学生朗读。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预习阶段的读文和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之后的朗读感受应该在层次上是有所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想象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理解。一般一篇课文可以安排以下几方面的读:(1)预习时,借助页下注释读准确,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如果第一遍读错了,那么以后很可能就因经验主义而读错;(2)感知课文时,全班交流读,这里可以用齐读,也可以用指读,还可以师生共同读。这一步的朗读主要用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3)经典部分精读,这里老师可以指导,可以示范,加深学生对文本精彩部分的把握。
4.创设朗读情境,提倡开放性朗读。
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近。在朗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他们的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如以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主题朗诵会,等等。例如在学习诵读欣赏《革命烈士诗二首》时,笔者采用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经过预选选出三位选手,参加全班比读,胜出的选手做班级的领读者。在此过程中,学生代表和老师都给予参赛选手一定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提高。在朗读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之间的统一,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四、结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生“书声鼎沸”、先生醉心投入的朗读场景至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琅琅的书声回到课堂,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自主感受精妙的语言,体味优美的意境,自由地与作者对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