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农场艰辛路
2013-04-29黄津
黄津
整个蛇年春节,63岁的邹金城和老伴都是在农场过的。“农场里的100多头猪准备要出栏了,必须‘服侍好它们。”邹金城笑呵呵地说。这位广东连州市连州镇的农民,2003年起一家人在九陂四联村经营着一个12亩地的农场,10年的经历可谓五味杂陈。
最初以两头母猪起家,中期巨亏20多万元举债度日,到去年底终于还清了债务,而小孙子年初七出生,让邹金城今年春节过得特别舒爽。“办家庭农场,技术、资金和信息一样都不能少。”他企盼,自家的农场能在蛇年实现大丰收,过上幸福生活。
自留山上办农场
邹金城曾是连州镇供销社职工,1985年停薪留职后外出经商,但总不得意。多年经商无果,农民出身的邹金城把目光瞄准了12亩的自留山。2003年,他靠着自家的两头母猪在自留山开办农场,开始了养猪、种菜创业。
当年,两头母猪诞下了20多头猪崽,而猪舍的粪便则补给了菜场的肥料,如此种养结合让他尝到了甜头。次年他种了10亩萝卜,由于没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运到广州贩卖时错过了时机,“连车费也赚不回来。”邹金城说,从此,他把精力全部放到养猪上。
外出打工多年的大儿子邹锐此时回到家里帮忙,一家人把农场办得有声有色,邹锐也因此被朋友冠以“农场主”称号。“最辉煌的是2007年”,邹金城清楚地记得,那年生猪价格好像搭乘了火箭一样往上蹿,价格高得让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之前养一头猪一般都是赚两三百元,但那年价格从6块多一直涨到11块2,养一头猪能赚1000元以上。”回忆当初,邹金城激动起来,脸上泛红,旋即又懊悔不已:因为信息不通畅,加上没钱扩大养殖量,那一年他只出栏了不到100头猪,赚钱不多。
不懂市场亏老本
如此高的养猪利润,激励邹金城四处借款扩大规模。为了这个占地12亩的猪场,邹金城投入了20多万元,毕生心血倾注。到2009年,他的猪场达到年出栏近1000头生猪的规模。
但养猪的行情走势并不如他所愿望的那么美好。从2008年开始,生猪价格就开始了缓慢下跌,11元、10元……到2009年春节过后,已跌到9.8元。见价格低迷,他意欲涨到10元后再出手。
而随着当年媒体披露瘦肉精事件后,生猪价格更一落千丈,到了2009年4月初跌到7.6元,4月21日跌到了6.3元,几与2006年持平。“这个价格卖猪,没啥赚头了。”邹金城回忆说,2009年5月,生猪的整猪批发价已跌到了5块3,愁得他几天没吃好饭,老坐在猪舍前抽闷烟。
屋漏偏逢连阴雨。让邹金城备受打击的还在后头:下半年猪场的猪染上了高热症,200多头猪无一幸免全部填埋,多年积蓄一朝亏空,还欠下了20万元巨额债务。
回忆当时状况,邹金城直言“呼吸都感到痛”。他总结,经营农场如此惨败,一是不懂市场,掌握不了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二是生猪养殖粗放,技术不够过硬。
企盼蛇年迎丰收
背负巨额债务,面对生猪价跌、利润下降,邹金城仍把希望根植在农场上。“价格风波肯定会淘汰一批猪场,使养猪业重新洗牌。”他说,如何用好祖上留下的这10多亩山地,是整个家庭幸福生活的希望。
跌倒后爬起来,邹金城充分吸取了教训,也遇上了好时机。受惠于农户小额贷款政策,2010年他借贷到8万元,解决了重新启动农场的资金问题。
为迅速了解市场动态,连打字都不会的大儿子邹锐买了电脑拉了网线。通过网络了解和分析市场行情,邹锐联系上了江苏的猪苗供销商,当年开始养殖石头猪和土杂猪,并通过网络学到了温床培育、生物发酵等先进的生猪饲养方式。
经营家庭农场是艰辛的。10年来,邹金城一家人没有聘用工人,夫妻俩吃住在农场,清晨6点起床忙活,每天干足12小时,落下了高血压、颈椎增生等疾病,甚少与孙儿共享天伦之乐;35岁的邹锐负责农场的脏累活,运饲料、洗猪舍、清粪便,天天忙到深夜10点。
资金、信息、技术逐步到位,邹金城的农场通过这几年的沉淀,迎来了厚积薄发的时机。至2012年底,20多万元债务终于还清。如今,他的猪场里的石头猪卖到15元每斤,存栏160多头,年出栏可望达到300头,销路无忧价格有保障,每头能赚600元许。
因此,邹金城的蛇年春节过得特别舒爽,盼望自家的农场能在蛇年实现大丰收。“家里这个农场,要靠全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才能出彩,”他还表示,如果政府能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问题上给予支持和提供服务,广大农村里的家庭农场必能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