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孩子依赖你

2013-04-29云燕

现代家长 2013年8期
关键词:信心动力家长

云燕

今年4月上旬,珠海市金湾区某中学德育处的程老师打来电话,邀我去学校给初二年级的学生上一堂心理辅导课。他说:“这一届学生马上要升初三了,学习越来越紧张。许多班主任反映,许多学生心理状态不好,尤其是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厌学情绪很普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孩子们精神状态堪忧,有可能出乱子,还会影响明年的升学率。”

为了摸清情况,有的放矢,我以学生家长身份到学校暗访了三天,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最后,我向程老师提出要求,在给学生们上心理卫生课之前先开一个年级家长会,因为问题的根源在家长身上。

不体验怎能成长

家长会上,我根据所掌握的素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告诉家长们,学生厌学,根本原因是学习动力不足,而学习动力不足,要从家庭教育上找原因,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家长限制。好奇心和探索欲强是孩子的共同特点,也是他们成长的原动力。当孩子向家长提问时,如果家长马上把答案告诉孩子,孩子坐享其成,无法体验自己探寻的乐趣,就会形成依赖心理,内在学习动机减弱,失去自学能力。

第二,家长帮助过多,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机会。许多学生反映,当他们要求家长帮忙搜集或整理学习资料时,家长很热情,尽心尽力地完成。看起来这些家长很负责任,其实是好心办坏事,不仅让孩子养成了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且孩子不能通过练习、沟通及资料整理等过程掌握相应技能,多元智能无法发展,外在表现便是学习不讲究方法,成绩难以提高。

第三,家长保护过度,妨碍孩子成长。有学生说,自己被同学欺负时,家长通常会让他告诉老师,甚至家长亲自到学校问罪。家长这样做不妥,因为会让孩子变得依赖长辈。孩子会形成一种认知:遇到麻烦,只有依靠别人才能解决问题。其实,被欺负,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保护自己及与人相处的能力。家长不妨按孩子的心智成熟程度,与孩子讨论应如何面对这种处境。要耐心地聆听孩子的感受及想法,并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方案。如果孩子提出了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如报复或攻击性行动,家长要多花心思,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尽量引导孩子思考各种方案所带来的后果,并鼓励孩子反思能否承担后果,要让孩子实践他认为最好的方案并进行事后总结。

第四,家长过于关注学习成绩导致孩子抵触。学生们普遍反映,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敏感。平时在家,只要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事,比如设计手抄报、游戏、读课外书等,家长就会以各种方式干涉,催促孩子做功课。家长这样做给孩子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首先,孩子会因此而失去锻炼专注力的机会,而且专注力缺失迟早会反映在学习上。其次,孩子被无端打扰,必然产生烦躁、不满、抵触等负面情绪,不仅针对家长,而且针对学习,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不心疼自己,索性破罐子破摔。家长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如要求孩子先完成功课再进行课外活动,和孩子一起制订课余活动计划,等等。此外,家长要保持平常心,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成绩。家长要明白,学习成绩好不是只增加学习时间就能办到的,还要求孩子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如意志力、自信心、专注力、成就感、幸福感等。

最后,我总结道:“不少家长为督促孩子用功读书而效果不佳感到烦恼,总是认为孩子学习不积极、欠主动,有的甚至怀疑孩子天生不爱学习。事实上,孩子的学习动力是与生俱来的,两三岁时总爱问为什么,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但年龄越大越缺少内在的学习动力,值得家长们反思。学生厌学,可以从学校文化、考核制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找原因,但家长首先要从自己的观念、态度、行为模式及教育方法上积极思考,是否因自己的无心之过,使孩子的学习动力在不知不觉中流失?”

有一位焦急的妈妈举手提问:“您快说说,要让孩子学习动力十足,家长该怎么办?”其他家长纷纷附和。

“总之一句话:别让孩子依赖你。”我回答。

“孩子不依赖家长,还依赖谁呢?”家长们议论纷纷。

我大声提问:“哪位家长告诉我,父母对孩子的爱与人世间其他的爱有何区别?”

家长们安静下来,不知道如何回答。

我说:“除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其他的爱,目的都是团聚,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目的是分离。比如男女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厮守,民族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团结,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孩子以后能离开家独立生活。不是吗?”

家长们纷纷点头。

我接着说:“所以,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体验人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积累经验,不断地成长。如果孩子依赖家长,凡事让家长帮助,等他长大了,心理上仍是一个孩子,于是啃老,于是坑爹。相信这不是家长希望的。”

警惕学习依赖症

暗访中我发现,学习动力不足的孩子通常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懒惰的孩子,即把孩子的厌学归因为品质不好,没有看到成长环境和家长的过分保护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各种各样,大致有以下几类,我把它们统称为“学习依赖症”:

第一,逃避学习。不愿上课,上课无成就感,无求知上进的愿望。

第二,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

第三,注意力分散。学习动力缺乏会使注意力分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对学习以外的事情反而兴致勃勃,不惜花时间,常常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第四,精神懈怠。有厌倦、冷漠等负面情绪。

第五,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第六,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无目标无计划,对前途无抱负和期望。

与会的家长们对号入座,发现自己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学习依赖症的表现。有家长问:“听了您的讲解,我感触良多,孩子有强劲的学习动力要从小培养。可是,现在孩子都上初二了,明年就要参加中考了,再做工作还来得及吗?”

我告诉家长们,教育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家长不要有走捷径、立竿见影的不现实想法,不过,只要家长们深入思考,改善观念和行为模式,向孩子输送正能量,很快就能看到孩子积极的变化。“紧急介入的方法不是没有,近期我将给全年级的学生上一堂心理卫生课,给孩子们一些建议,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些帮助。”

增强信心是关键

一周后的心理卫生课,我主要教孩子们如何增强自信心,因为学习动力不足的本质原因是缺乏自信心,厌学其实是畏学。正如大战在即指导员总要做战前动员,鼓舞战士们必胜的信心和勇气,用昂扬的精神力量增强战斗力,我的辅导也有类似的功效。

我建议孩子们,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不管学习多么紧张,心理压力多么大,每天都要做以下六件事:

第一,对自己默念:“我行,我一定行!”有孩子总认为自己不行,是自卑的表现。越认为自己不行就越没信心,越没信心就越感觉没劲,甚至破罐子破摔。要克服自卑心理,就要树立信心,每天默念:“我行,我一定行!”默念时要果断,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要反复默念,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建议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各默念9遍,一周后就会感觉有了心理力量,就会产生“同学行我也行,大家智力都差不多,只要努力,方法得当,我的成绩也能提高”的信念。

第二,每天回忆三件开心的事,在大脑里过过电影,比如运动会夺冠、作文被老师当范文宣读等。考试成绩不理想,不要垂头丧气,可以回忆以前傲人的成绩,证明自己不笨,心里就踏实了,就有了“触底反弹”的力量。

第三,微笑。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没有信心的人,天天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滞。雄心勃勃的人,眼睛闪闪发亮,满面春风。学会微笑,学会在受挫折时笑得出来,就会增强信心。每天对着镜子自然地微笑,体验微笑时的心理感受。这个方法很简单,做起来有惊人的效果。

第四,走路不要低头。人的姿势与人的内心体验是相适应的,可以相互促进。一个人有信心,有力量,便会昂首挺胸,意气风发,而缺乏信心和力量,人便会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反之,如果人走路昂首挺胸,心情就会好起来,如果人有走路驼背低头的毛病,心中的底气也会慢慢丧失。

第五,主动与人交往。见面主动微笑,对方会还你一个微笑,主动问候别人,对方也会同样向你示好,这是人之常情。在微笑和问候中,双方都会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真情,这种温暖与真情就会使人心态积极,充满力量。相反,每天生活在恶性竞争的环境中,谁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第六,欣赏振奋人心的音乐。健康的音乐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当人受到挫折的时候,情绪低沉的时候,缺乏信心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音乐来欣赏,能帮助人振奋精神。

心理辅导课结束后,程老师问我:“您刚才给学生们的六条建议,我感觉对我也管用,是否可以在老师中推广?”

“当然可以!”我说,“要是能在家长中推广就更好了。家长为孩子的学习焦虑,其实也是信心不足的表现,正需要这样的减压技巧。”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信心动力家长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信心和山
Study Of ShiJie Control Thought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恢复信心比给猪刷脸更重要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家长请吃药Ⅱ
KX5的耐心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