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专业篇章类别的文化因子,提高德汉科技翻译技能
2013-04-29金静
金静
摘 要:篇章和篇章类别是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也是主要的信息载体和知识传递手段。文化则是人类知识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反映在篇章和篇章类别中。本文以产品说明书为语料,分析其中包含的文化因子,以提请科技、技术篇章的译者,把握科技、技术篇章的文化因子对这类篇章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专业篇章;专业篇章类别;文化因子
篇章作为人类语言的一切使用形式,是一种有结构、有意图的符号编码和解码创造活动。(钱敏汝 2001:224)[1]而Gansel(2011:10)[2]认为,篇章是一个内部连贯的交际单位,这种交际单位具有明显的交际功能和以特别方式组织的结构。Coseriu(1990:1153)[3]则认为,篇章是一个功能目的单位,也是一个受传统约束的单位。此外,篇章也是所有科学和专业领域的主要信息载体和知识传递的主要手段,是可供人们学习的信息、知识蓝本。而科学和专业领域的篇章,除了篇章本身使用的语言手段,其涵盖的科学、专业知识,也是人类文化必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篇章的书写亦受一定社会传统、行业规定的约束和影响。科学、专业类篇章也不例外。
社会交往高度复杂,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篇章也多种多样。为了更好把握、研究篇章,人们按篇章的共同特征对其进行归类,以使我们可以简单的把一类篇章与另一类篇章区分开来,深化我们对篇章的认识。篇章类别正是人们对诸多篇章共同特征总结归类的结果。诸多篇章正因为具有一定相同或相似的功能、情景交际行为而可以划入同一个篇章类别。(Janich 2008:145)[4]比如,说明类篇章的篇章类别有产品说明书、菜谱、医生处方、账单等,新闻性篇章的篇章类别有消息报道、评论文、广告文等。可见,我们在篇章类别背景框架下研究众多篇章,可以直接把握,人们的生产生活交往如何通过语言,如何通过组织篇章来进行,提高我们的篇章理解、书写能力。
本文选择产品说明书作为分析语料,是因为产品说明书这一篇章类别,是工厂、公司的技术资料,更是人们技术经验的纪录,为人们解决当下或将来的技术问题提供了蓝本。产品说明书使用户直接、简单了解产品的功能,进而可以最大程度使用产品。一本编写规范、不误导消费者的产品说明书可以降低售后服务成本,减少产品使用风险,也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产品进行实际的广告宣传,增强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知名度。所以,研究产品说明书,具有经济、技术甚至社会价值。说明书的内容常常涉及到知识、科技,通过产品附带的说明书,与相关产品有关的知识体系也一同得到传播。产品说明书是一种专业篇章类别(Fachtextsorte)。专业篇章(Fachtext)是专业语言的体现形式。而专业语言是一种旨在各自专业领域清楚、明确无误交际的语言。为便于传播推广专业知识,专业语言常常是清楚简洁的,而专业篇章也是简洁扼要、各部分醒目分段。专业篇章、专业语言的这些特点有助于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概念的传播。可是,如前所说,专业篇章的编写、专业语言的使用,和一般篇章的编写、一般语言的使用一样受社会传统、行业规定的约束。此外,采用跨学科、多角度观察某一专业篇章类别下的众多专业篇章,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知识体系在专业篇章中发挥作用。
在这众多知识体系中,文化的因素显而易见。张公瑾认为(2004:20),文化系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基础部分,指的是一种文化中的技术及其物质产品,是人类用以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物质装备。制度文化是文化的结构部分,是人类用以调节内部关系,以便更有效地协调行为去应对客观世界的组织手段。精神文化也可称为观念文化,是文化的意识形态部分,是人类认识主客观关系并进行自我完善和价值实现的知识手段,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习俗、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等。文化这个庞大的结构系统,与众多知识体系交织缠绕,关系紧密。
下面,本文将结合中国海尔、TCL,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德汉家电产品说明书,具体分析产品说明书中的文化因子,以用具体例子反映,文化因子对专业技术篇章的理解、翻译亦有影响,专业篇章的翻译应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传统,以有效避免不同的文化习惯、文化环境、文化期望带来的障碍,提高外语、汉语专业技术篇章的翻译水平。
1 法律法规
德国和中国对产品说明书的编写、出版及使用均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明确生产厂家的法律权利、义务,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安全有效使用产品。最重要的是德国的德国工业标准协会(DIN-Norm,Hoffmann,Walter 2002: 47)、中国的工业、机电产品使用说明书编写规定(JB/T 5995-1992)。
根据德国工业标准协会(DIN-Norm EN 292)(Hoffmann,Walter 2002:51),德国产品说明书包括前言(Einleitung/Vorwort)、目次(Inhaltsverzeichnis)、安全注意事项(Sicherheitshinweise)、产品介绍及描述(Produktvorstellung und -beschreibung)、产品操作(Produktbedienung)、附件(Zubeh?r)、故障(Fehlerursache)、技术参数(Technische Daten)、保修规定(Garantiebestimmungen)。根据机电产品使用说明书编写规定(JB/T 5995-1992)[11],中国产品说明书包括封面(产品型号、名称、厂名、允许含商标)、目次、主要用途与适用范围、产品的工作条件、主要规格及技术参数、产品的主要结构概述、产品系统说明、吊运和保管、安装与调整、使用与操作、维护与保养、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附件及易损件。从规定上看,德国产品说明书的内容项少于中国产品说明书的内容项。实则不然,德国产品说明书的产品操作(Produktbedienung)这一项包括了有关产品的安装与调整、产品使用与操作、维护与保养,并且DIN-Norm EN 292(Hoffmann,Walter 2002: 51)专门强调,产品操作(Produktbedienung)这部分要详细分段编写。
2 专业术语、句子中体现的文化因子
产品说明书中的专业术语用于表达专业概念、专业名称。这其中很多专业概念、专业名称也因文化不同。比如,德语的洗衣机有Waschmaschine、Waschautomat两个词,汉语则仅使用一个专有名词-洗衣机。Trommel这个词指转筒、滚筒,原指鼓。在汉语中,转筒和鼓是两个词。德语用Energiesparen一词即指减少能源消耗的意思,而汉语说明书使用了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等词。在电冰箱说明书中,德语用Superfrieren指速冻,Super多让人想到非常、最、极之含义,汉语词语速冻,实为最短时间内冻透、迅速冷冻的缩略说法。笔者个人认为,Super不如汉语词"速"形象、生动。而德语说明书中的Butter- und K?sefach(奶油、乳酪搁物架)也是德国饮食文化特有的词语。
德语产品说明书中,多采用O.K.(正常)、DynaCool(强力冷藏)、Vitamine(维他命)、Display(显示器)、Update(更新)、等等外来词,这些外来词一般是科技篇章常用,与产品说明书这种专业技术篇章的风格并无太大差异,饱含浓浓的技术、专业气息。相比较,汉语产品说明书中,除专业术语外,还有其他各种词汇。比如,时尚吧台、人工智慧、007抽屉、温馨提示等等。
德语产品说明书多使用简短的句子,多使用命令句、情态动词、不定式,表达指示行为时,如Bitte,klappen Sie...(请您翻转....);或使用表达命令、要求等。汉语产品说明书只在致用户信中使用第二人称尊称您、您们,在表达怎样使用机器时,直接以无人称主语进行描述,比如冰箱内严禁放入易燃、易爆危险品,或冰箱开始运行以后,切勿触摸冰箱表面。这类句子多使用请勿、严禁、必须、不要、应等等词语加强语气。
德语产品说明书也充分反映了德国商家的环保思想。德国的电冰箱、洗衣机说明书中,均对旧机器、废旧电池的处理作出了说明。而中国的商家则更看重产品说明书这一广告媒介,借机推广、介绍自己的产品,中国公司的经营理念也出现在说明书的显著位置。这使中国的产品说明书,集技术知识文本、公司文件、广告文本等多功能于一身。
3 多语性
德语产品说明书一份即含有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种产品说明。而中国,如海尔、海信等公司的德语、英语、法语等语种的产品说明书与汉语产品说明书不在同一份手册中。
综上所述,德语、汉语说明书中也含有文化因子。虽然,专业技术篇章作为专业能力的表达,主要是传播、推广技术知识的媒介,专业篇章的翻译必须具备该专业的专门知识。可是,专业篇章的翻译更应把握专业篇章构成的文化因子,以更好的把专业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生产出符合目的语的译文。
参考文献
[1]钱敏汝.篇章语用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Gansel, Christina.Textsortenlinguistik [M]. G?ttingen: Vandenhoeck Ruprecht,2011.
[3]Theodor,Lewandowski. Linguistisches W?rterbuch [M]. Heidelberg, Wiesbaden: Quelle u. Meyer, 1990.
[4]Janich,Nina.Textlinguistik: 15 Einfuhrungen [M]. Tübingen: Narr, 2008.
[5]Gansel, Christina; Jürgens, Frank. Textlinguistik und Textgrammatik. Eine Einführung[M]. G?ttingen: Vandenhoeck Ruprecht,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