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门图书,偏锋论剑

2013-04-29解其斌刘艳梅

出版广角 2013年8期
关键词:工伤事故读者群类图书

解其斌 刘艳梅

倘若工伤保险类普法图书能够把关怀的目光投向这类急需帮助的人群,不单单会得到经济上的收益,还能够建立起出版业的社会责任,赢得良好的社会声望,这种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类普法图书之所以能成为法律普及类图书的一个亮点,其主要原因还是与大背景分不开。近年来,随着各种工伤事故的频繁发生以及职业病问题的日益明显,工伤保险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结合市场情况,对该类的图书的策划谈谈自己的感受。

类型单调,同质“克隆”

目前,市场上与工伤保险有关的普法图书约有两三百种,这类图书的特点大多类型单调,内容过于重复,呈现出同质“克隆”的特点。根据图书的编写体例和阅读对象进行分类,大致上可以分为这样三类,即条文解释类、面向受害者的实务手册类和面向法律工作者的实务手册类。

第一种类型,条文解释类图书。这类图书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工伤保险条例〉释义》和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组织编写的《〈工伤保险条例〉要点解答》为代表。前者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其他条文解释类图书一样,是对法律条文的逐条解释,属于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普及类图书,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后者针对《工伤保险条例》中的79个要点问题进行全面解读,并收录了7个相关的法律文件,以增加可操作性,并在附录中给出了一幅“工伤问题处理实用图表”。这样的体例和内容安排,实用性稍强。

第二种类型,面向受害者的实务手册类。这类图书主要有:《公民劳动保护法律向导》《工伤事故赔偿快速指引》《劳动争议,工伤事故赔偿》等。它们都是站在受害者及其亲属的立场上,侧重于如何从工伤事故责任方即雇主的手中获得足够赔偿的实务角度设计章节和内容,力求有最大的实用性。早期的《公民劳动保护法律向导》也属于该类品种,主要系以案例的形式引出工伤事故类型,然后给予相应的法律解释,指示人们怎样去获得相应的赔偿。随着社会的发展,该类图书逐渐摆脱了早期较为死板的编写模式,不仅实用性增强了,而且可操作性极强,对于法律知识薄弱的农民工也能够起很强的指导作用。以《劳动争议,工伤事故赔偿》为例,全书分成4个模块,分别为赔偿数额快速计算、索赔要用证据说话、索赔流程步步为营、索赔文书DIY,对应了工伤索赔的各个环节,且有问有例有据,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在“索赔要用证据说话”模块,明确告知读者需要保护证据,以及需要保护哪些证据,才能够为索赔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正是切中了农民工工伤索赔的“软肋”。

第三种类型,面向法律工作者的实务手册类。这类图书主要有《〈工伤保险条例〉实用指南》《工伤事故认定与法律处理》《工伤事故赔偿法律手册》等。这类图书有法条释义也有相应的案例,但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多于案例分析,适合法律工作者使用而不适合受伤害的工人及其家属使用。

市场上工伤保险类普法图书的内容显得过于重复,多注重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而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笔者认为,第二种类型即面向受害者的实务手册类图书,才具有最大的市场空间与容量,因为它们的受众群体最大。换一个角度来看,面向受害者的实务手册类图书也可以供法律工作者使用,并且通过对实务案例的解剖而具有更为实用的价值。

市场细分,定位清晰

随着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工伤事故及职业病问题的显性化,工伤保险类普法图书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对于工伤保险类普法图书来说,找到适宜的读者群才是最关键的,而要找到适宜的读者群就必须从市场细分入手。笔者根据市场分析发现,面向受害者的实务手册类图书,才具有最大的市场空间与容量。那么,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受害者都是同一类型的人群么?显然不是。导致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之相对应,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受害者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工伤保险类普法图书基本上没有根据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不同成因而给予分门别类的指导。因此,工伤保险类普法图书的读者群需要进行细分,对应着不同的读者群设计不同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对读者群进行细分的依据是导致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人为因素,如果为了操作上的方便,可以按照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多发的行业类别进行分类。行业不同,工伤事故或职业病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以单一的行业或相近的行业为基准,组织编写针对性较强的图书,才有可能占据市场上的有利地位,也才会真正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例如,尘肺病就是一种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职业病,据民间组织“大爱清尘”基金估计,全国罹患尘肺病的农民工大约有600万人,他们求助无门,只能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目前对尘肺病患者提供法律援助的机构和律师还寥寥无几,只有一些志愿者和为数不多的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有限的服务。倘若工伤保险类普法图书能够把关怀的目光投向这类急需帮助的人群,不单单会得到经济上的收益,还能够建立起出版业的社会责任,赢得良好的社会声望,这种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基于市场细分而对读者群的清晰定位,看似很容易做,但往往由于我们的著作者和图书策划人缺乏市场细分的意识,更缺乏对法律实务的深入了解和探寻掩埋在社会底层的真实景象,因此运作起来并没有那么顺利。对于工伤保险类普法图书来说,造成伤害的不同原因和提高法律支持的不同方式,才是解析的重点。法律条文可以是宽泛和粗疏的,但解释和普及类型的图书应该是精细的、有针对性的,如此才能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也才会得到读者的欢迎。

分门别类,案例先行

2010年10月28日,《社会保险法》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中通过,其中对工伤保险单独列为一章。为了配合《社会保险法》的公布实施,法律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社会保险法专家指导丛书》,并在市场上有着不俗的表现。其中,《新编工伤保险操作实务》不仅得到专家的肯定,同样受到读者的喜爱,从而使其成为工伤保险类普法图书的典范,开创了专业图书走市场路线的新思路。笔者根据其策划思路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定位先行,明确读者群。《新编工伤保险操作实务》的读者群定位主要面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受害者,同时兼顾用人单位及企业的工伤保险需求。全书仅用很小的一部分内容来阐述工伤保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知识,绝大部分文字都是叙述实际操作知识和途径的,从工伤认定、工伤保险待遇到工伤保险的经办及纠纷处理,基本上涵盖了工伤保险实务操作的各个方面。该书最大的“亮点”是将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与用人单位及企业的利益置于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组织材料,既教给劳动者个人如何申请工伤保险,也对用人单位即企业的工伤保险申请与办理提供了法律上的指导。虽然实践中劳动者与企业的利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从基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出发,才是工伤保险得以有序进行的保证,这也是该书的创新之处。

第二,案例先行,别出心裁。《新编工伤保险操作实务》的“工伤认定”部分遵循着分门别类的原则进行编写,将工伤认定的对象按照伤害类型进行划分,还有根据职业群体类别和伤害发生的情形进行划分。对于不同的职业群体,重点讨论了农民工、自由职业人员、返聘的退休人员、实习人员、保姆、临时工、外派劳务人员等几种职业群体的工伤认定定性;对于伤害发生的情形,该书则叙述得比较详细,讨论了诸如节假日加班、单位组织的旅游、因公出差、出租车司机出车过程、职工上下班等二十几种情形下的工伤认定问题。这种别出心裁的案例群体区分,更容易受到读者的青睐。案例先行是法律实务类图书的共同特点,但是,以案例贯穿全书的始终,则极为罕见。该书对每一个实务条目,几乎都是用实际案例开头,然后是“专家解答”,最后是“法律依据”,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逻辑清楚,有理有据。即使是法律知识素养很欠缺的读者,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伤事故类型,找到最接近的案例,从而化解自身遇到的法律困境。

冷门图书想在市场上有所作为,那就必须找准切入点,走偏锋路线,这样才能为其打开市场,才能真正赢得读者的心。

猜你喜欢

工伤事故读者群类图书
未签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工伤事故处理流程
实习学生发生工伤事故企业应该如何处理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从《新晚社区报》看读者群顶层设计思路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
读者群
编辑如何挖掘特殊读者群?
新媒体环境下小说类图书的创意营销研究
读编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