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农村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措施
2013-04-29郭兵
郭兵
【摘要】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过于注重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却很难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因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变得格外重要。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这方面应该注重对文章重点词句以及段落的阅读,现如今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概括表达能力普遍比较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语文教师的难度,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阅读技巧的训练。本文就此谈谈提高农村小学学生阅读水平的措施,以及培养学生养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水平;培养兴趣
一、前言
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又艰巨的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脚踏实地的开展和指导学生阅读工作的开展。阅读属于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在提倡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并且能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慢慢学会思考和读书,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阅读活动深入开展下去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学生的阅读中最为活跃和重要的因素,浓厚的阅读兴趣有利于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并自觉的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还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然而由于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阅读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都比较少,而且阅读面也比较窄,当然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才是首要任务。一般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1、以疑激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很多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上取得的成就都来源对事物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为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很多思考都是以疑问为基础的,疑问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事物产生了疑问才会有更加深入了解事物的兴趣,也才能进一步获取新的知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提出来,便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属于思维活动的重要结果,所以思维发展要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学习过程中每发现一个小问号,就会勾起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也就使得学校能够成为他们自主自愿的一种心理渴望,从而将“要我学”转化长“我要学”。发现的问题越多,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就越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相应的注意力也就会越来越集中,思维也就活跃起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使得学生能以“研究者”或者“探索者”的身份不断探讨自己心存疑问的问题,进而深入的研究它们,不断的发现其中的乐趣。
2、以境引趣
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特点,有计划的引领学生走入文章所描述的境界,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例如对于《迷人的张家界》《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美丽风景的文章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PPT或者幻灯片将书中所描写的情境进行再现,并播放合适的音乐配合课文录音,以试听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可以从真实、生动的画面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中欣赏美丽的风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3、以读生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去反复朗诵课文,以读激情,从而促使他们能够带着兴趣去阅读课文。对于一些优美的重点篇章,可以让学生背诵,进而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课文的内涵。如在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一文,笔者采取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与情感,引领他们能以最好的阅读心境来品词研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阅读兴趣逐渐发展为推动学生内在求知欲的力量时,学生本身就可以自觉开展各种阅读活动。
三、授予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可以 “点石成金”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阅读能力得以真正的提高。
1、掌握读书的三步法
在这里三步主要指一粗、二细、三精。
(1)一粗是指粗略的读一遍课文,了解一下文章大意,这样便于提纲挈领式的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结构以及写作手法,
(2)二细指分段进行细读,搞懂陌生词句意思,紧抓每个段落中心,找出文章中心句以及关键句,分清段落层次以及各段落内在联系,整体上熟悉文章思路。
(3)三精指精读圈点,做好笔记,领会含义,特别是一些重点、好的语句要作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2、倡导阅读五行动
在语文教学中侧重读写听说这四方面的内容,所谓读便是阅读之意;写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听的是他人的口头语言;说是语言在口头上的应用。显然阅读属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头戏,若想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与效率,就必须将读和写、听、说结合在一起,并且要将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与其融为一体这也便是我们所倡导的五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五动的好习惯,便是将学生眼看、口读、耳听、手写以及脑想有机结合在一起。
好的习惯受益终生,而良好的阅读方法更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三、引领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在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并且学会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另外还要适当的加大学生的阅读数量,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1、将课文作为范例,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中很多都是名人名篇,也有一些是从名著里面节选或者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教师要将关于课文前后的内容向学生加以介绍,进而激发其学生了解学习整篇课文的兴趣,加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把与课文相关的作品推荐给学生,或者每天给学生布置报个小时的课外读书任务,促使学生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将这些书籍读完。学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可以读其他作家关于白鹅的描写;学习了《母鸡》可以读老舍的其它散文;学习了《鸟的天堂》可以读巴金的散文;学习了古诗两首里面苏轼的《题西林壁》和陆游才《游山西村》,可以阅读这两位诗人的其它诗篇;学习了《巨人的花园》可以阅读《格林童话》里面的《灰姑娘》和《小红帽》等优秀篇章;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读《周恩来传》等等。
2、古诗词背诵,做好阅读笔记
教师每周都要安排学生背诵古诗词,做好阅读笔记,从而陶冶情操。古诗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部分,必须继承和发扬光大。小学生的精力旺盛,而且记忆力比较强,在这个阶段多背诵古诗词,不仅可以掌握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还能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陶冶情操,培养起爱美情趣。因而每周安排学生背诵古诗,安排课余时间进行检查,也可开展一些古诗文朗诵的比赛,评选出优秀选手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学生加强阅读。
结语
总之,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不能心存幻想,认为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是不现实的。作为老师要带领学生不断的深入语文园地,反复的实践,这样才能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近几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阅读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独立的但又非常重要的分支,另外在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时,应该坚持因人、因时与因地而异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进而提高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伟娜. 让学生成为语文阅读的主人[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2).
[2] 田晓盛.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 文教资料 200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