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英语教学体会
2013-04-29吕锦楷
吕锦楷
阅读是一种语言活动。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被称为“阅读能力”或“阅读理解能力”。它实际上是一种包括诸多要素在内的综合能力,要求阅读者不仅具有较高的语言知识,还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如,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天文地理、历史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在高考英语中,阅读理解不仅是“重头戏”,而且也是贯穿于整个高考英语的一条主线,单项填空、完形填空、短文改错无不体现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仅让学生学会英语的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真正成为有阅读能力的人。然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勤奋的训练,从而逐渐形成能力。在此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谈几点体会,与同行商榷。
1.立足课堂,改革课文教学,抓好精读,打好语言基础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要打好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就谈不上培养和提高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课堂,重视课文教学,抓好精读。
教材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教师要顺应潮流,转变思想观念,摒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做法,大胆进行课文教学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我们在教学中着重抓了下列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我们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发现疑难问题,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就可以使自己的学习更具针对性,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印发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练习题,同时布置学生通过查词典、讨论等解决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划出语言难点,并做完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这样,教师就可以节省讲解时间,更加有效地组织教学。
(2)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坚持进行整体教学。我们认为,课文不仅仅只是语法知识、语言结构和词汇的糅合,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运用。因此,课文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坚持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例如,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我们先通过听和说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精心设置的问答题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即使在分析句子时,我们仍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达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
(3)重视基础知识,抓住语言难点,坚持精讲多练。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作法,往往适得其反,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有了“精讲”,在时间上也就使“多练”有了保证。然而多练不仅仅只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多”,还应体现在练法上的“活”。这样的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练”的问题上,我们一直坚持自己设计编写练习题,这样更有针对性;可以在课堂上抽时间练,也可以作为作业发给学生。因此,“练”,既要讲“量”,又要讲“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开设阅读技巧训练课或限时阅读训练课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我们每周用一到两节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其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培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限制时间进行阅读或逐步增加阅读量来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技巧训练课中,我们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1)阅读材料的选用要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生词量一般在3%左右。我们平时在网上下载了大量的阅读材料,然后加工整理,编成两套系列训练题,一套精选的作为课堂限时训练用,另外一套作为作业课后泛读,效果很好。
(2)一般说来,阅读速度与理解的准确性是一个矛盾。我们认为,进行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正确理解率。没有准确的理解,速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在阅读训练中,经常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同时,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让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不断调节阅读速度,即每读完一篇文章做一些理解选择题。正确率一般不应低于70%,如低于70%,就应适当放慢阅读速度。
(3)重视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及时地、不断地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陋习。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大部分学生要靠老师正确的指导,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我们都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① 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的阅读快得多。② 不要逐词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词阅读会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③ 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学会舍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3.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泛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做到课内外相结合。进行课外泛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开拓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他们对各种文章的适应力,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放手不管。在读物的选择、难度的调控、时间的分配等方面,教师应给予具体的指导。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借一些课外读物,自己安排时间进行阅读,并与其他同学交换阅读;通过阅读比赛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把阅读训练与书面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英语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阅读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以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依托。就学生来说,不仅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高的阅读技能,更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认真总结,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训练方式,注意消除阅读技能的障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快,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