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中感悟生命
2013-04-29陈玉珠
陈玉珠
【摘要】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朗读,则是这一学法中行之最有效的一项,它可充分发挥文章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渐形成语感,体味作品的感情韵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
无疑,朗读可成为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当今的语文教学,朗渎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只是一些朗读名篇的课堂教学才能听到读书声,且多是齐读,多数课文只是老师忙于在“分析”,学生忙于在抄“分析”,换一篇文章让学生独立分析,他们就束手无策了。
语文教学现改用了新教材、新大纲,与旧教材、旧大纲牛H比,新教材更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更注重让学生通过感悟来理解内容,提高欣赏能力。这是老师“讲”难以达到的,如果讲得过多,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就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语文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二册的一些情感美文《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醒幸福》、《安塞腰鼓》、《在声音的世界里》等;一些文艺性很强的说明文,如《卧看牵牛织女星》、《莺》等,经常听到讲过课的老师说:“这些课文初一的学生怎么能理解?我今天把喉咙讲干了,学生还似懂非懂。这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成年人尚不好理解,怎么会编入初一的课本?”其实,如果在教学中能把朗读巧妙运用其中,老师少讲些,学生多渎些,多想些,自然地联系自己的生活,他们会逐渐地领悟到作品的妙处;现以《敬畏生命》一文为例,谈谈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课文的教学。
《敬畏生命》是一篇写物抒情的短文,写物部分比较好理解,一一描写了种子铺天盖地飘散的情形;抒情部分能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伟大,要呵护、关爱生命,要珍惜、敬畏生命,教学目的便达到了。要让学生理解抒情部分,写物部分的教学必须做好铺垫。教师首先可用一段充满激情的文字导人,初步调动学生的情感:生命是宝贵的,是无价的,不仅是人类,整个自然界都在做最大的、不计成本的投资一目的只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写物抒情散文《敬畏生命》。接着老师范读l、2段,让学生把描写种子的句子和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分别做上记号,并试着朗读。这两段文字的朗读,关键是能表现种子家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的词,如“大团大团的”、“好几个小时”中的“好”,“仍旧”、“浑然不觉”、“无限”、“整个”、“漫天要重读。老师可采取比较法训练学生朗读(可以是同学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强调这些词,文段才读得有感染力。当然,读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重读这些词,重读这些词与下文抒情有什么联系。学生不一定能回答得很完美,但只要学生能把它与“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联系起来就行。紧接着抒情部分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可多给些时问学生训练,同时让他们找出最受感动、最受震撼的句子。朗读并简单说出找这句话的理由。学生找的答案不可能是一致的,可能还会是老师意想不到的,但只要言之有理,读得有情,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往文章的中心上引。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还可让他们把平时积累的歌颂生命、赞美生命的事例拿出来讲,要求讲得完整、有序。最后,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齐读课文。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教学思路倒是没什么独特之处,不同的是,朗读成了这堂课的重头戏。不过,试回顾一下,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自己来感悟,不是强过于老师总把“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关爱生命”一类的词挂在嘴边,强过于学生将这些短语死记在书本上吗?
不仅仅像《敬畏生命》这样的短篇可通过朗读来理解,其它文学作品也可通过朗读来学习:小说戏剧可以分角色读;诗歌、散文可以咏读,古代作品则要注重吟诵。还课堂以琅琅书声,把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学生活学活用语文,这样语文教学才不至于走入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