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作弊背后的深思
2013-04-29朱亚多
朱亚多
中国高校大学生作弊想象相当普遍,并且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已经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很多人都把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于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学生急功近利,道德和诚信等外在影响因素和学生自身原因,却很少注意其背后高校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水平,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还有教师素质等内在影响因素。在这篇文章里,笔者着重分析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水平的落后,以及高校教师教学模式的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与大学生作弊现象的因果关系,以及相应地改进措施和建议。
大学生作弊现状和特点
大学生考试作弊犹如一颗毒瘤蔓延在我国高校中,不断地在侵蚀象牙塔这块学术圣洁的领地,屡次根除不尽,令人十分痛心。据《中国青年研究》报道,近日,一份对892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82.74%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笔者曾在一次本科生金融学考试巡查中,查出共计64名考生竟然有46名学生有夹带作弊行为,其他方式作弊12人。通过对已经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据粗略统计,考试经常作弊的学生高达71%,本科生毕业论文造假学生高达95%……,而这样一种极其不正常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并呈现多样化特点趋势。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呈扩大化趋势。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存在于各类高校,作弊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作弊现象渗透在大学各种类别的考试中,无论在结业考试还是各种取得资格证书的考试中都能发现作弊现象。另外,作弊的群体从高年级学生逐渐向低年级转化,本科生向研究生转移。
大学生作弊已成为一种习惯。作弊主体呈现多元化,不仅成绩差的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存在作弊的行为,甚至,有些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作弊后承认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作弊是一种习惯性的保险措施。
大学生考试作弊潜在的“认同”。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认为作弊行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能获得好的成绩,采取什么手段都可以。有的学生坦言看到别人作弊就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更有甚者,则在公开场合议论作弊手法,炫耀自己的作弊“技能”和“本领”,全然不把作弊当作丢人的事,更不值得上升到个人道德问题,没必要小题大做,折射出作弊者心理上对作弊不应有的“认同”。
高校管理者对作弊行为呈漠然化。很多高校由于多种原因对于作弊学生行政处罚力度越来越小,甚至采取一种漠然和放任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就从管理层面上助长了作弊风气的蔓延。
大学生考试作弊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大学生的作弊手段朝着多样化和高科技化方向发展。甚至已经商业化,形成一个公开的产业链,这一点可以从校园里出售各种高科技的作弊工具,顶替的“枪手”,贩卖试卷答案的各种公开的广告中得到印证。
大学生作弊所带来的社会危害
大学生考试作弊给已经在给我们的社会,我们的高校教育系统,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带来的种种危害。
是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颠覆和否定。中华民族经历了人类几千年的生存磨练,社会动荡和变迁,依然毅力在世界东方,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之一,最根本的依靠的就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诚信这些亘古不变的社会价值观作为支撑。如今,这种社会价值观正在逐渐消失。
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对社会公平的严重挑战。大学生依靠作弊,投机取巧获取一些机会和利益本身就是对于诚实和勤劳大学生的不公和嘲弄。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动摇了大学生的原始学习动力,作弊学生的行为会使其他学生认为他们付出的努力是不值得的,加剧了“读书无用论”思潮的蔓延:作弊的存在和蔓延,滋长了社会的歪风邪气,严重破坏了社会诚信:学生作弊的盛行的直接危害就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教学质量下降,高校毕业生素质降低,是缺乏社会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之一,导致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高质量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大量高校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可悲局面。
大学生作弊现象深层次原因
大学生作弊的因素很复杂,既有社会环境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产生大学生作弊的直接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弊端。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前12年的基础教育,培养的不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是培养一群死啃书本,脱离实际社会需要的,一味服从教师和书本的“奴才”。这与我国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宗旨背道而驰,造成大量的教育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落后的教育体制。封建的科举制度造就了目前的这种应试教育模式,这种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们的求知天性,而且还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乐趣和学习自主性。大学生一入学不管其基础的差异,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进度和标准进行教学,按统一的时间毕业离校。用同一种模式培养学生,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对大学生个性的关注,使得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专业知识更新慢,另外,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社会所需脱节,使学生产生了“学非所用”、“学也无用”的思想。大学生考试屡屡作弊,也是对现行教学体制的一种抵触和鄙视。
枯燥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考核手段。枯燥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考核手段是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靠作弊应付考试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学生形象地描述他们老师上课的情形:“他们捧着发黄的讲义像和尚念经似的站在讲台上宣读自己的“金科玉律”,而学生们则虔诚地记录着教师的“教诲”一一字不差。学生只要认真做好笔记并加以熟记,就能取得高分;而且教师也方便教学,可以照本宣科。这样,师生皆大欢喜。但这种教学至少直接造成一个后遗症一逃课成风,因为上课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意思,他们只要抄抄笔记就“功德圆满”。
僵化的人才考核选拔机制:我国僵化的人才考评机制和选拔制度也为大学生作弊立了一个错误的风向标。虽然学习成绩在大学不如在初中、高中那么重要,但它依然是衡量大学生素质的指标之一,有时候甚至被特殊化成衡量大学生素质的唯一指标。成绩好可以获取高额奖学金,可以被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可以得到出国深造的机会,应试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考试分数的考量,而不是对他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肯定。这样就会导致对学生才能的评估出现片面性和唯一性,这些都导致了不良竞争的出现,有的学生就会不择手段提高自己的分数。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导致部分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底下。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的错误导向使得部分高校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科研项目”而丧失了作为教师的责任甚至是良知,评职称要科研,有些毫无意义的科研却是是年终考核项目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科研项目”而忽视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一本发黄了的教案可以几年不换;要么是书本上生硬的名词解释,定义,概念,目的,意义等死记硬背的刻板试题,要么就是A,B两套试卷一直轮流使用,失去了高校作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这一重要职能。
防止大学生作弊的教学管理性措施
要彻底脱离我国目前陈旧的高等教学体制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学这个层面,完全可以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完善学生考试评估标准和内容,改革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改变和杜绝大学生作弊的现象。
更新教学理念,“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我们的高校培养的是全面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而非一味服从,生搬硬套的奴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者要从实践出发,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建立教师和学生平等的互动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绝不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样的简单模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渠道是多样的,例如课堂讨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往;案例分析,学生和周围环境的信息交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
完善学生考试评估标准和内容。要摒弃“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对学生课堂讨论,提问及作业的考核量;同时注重考试内容的设计,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避免死记硬背的刻板试题。
建立新型的教师考评和激励机制。严明分开教学和科研工作,把本科的教学放到高校首要工作位置;建立公开,公正,科学的教师考评制度,从学校,教师到学生三个立体层次对一个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建立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从制度上杜绝平庸教师。
总之,杜绝学生考试作弊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有序竞争环境。通过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完全可以根除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