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应对中国国际形象的下滑?

2013-04-29王义桅

对外传播 2013年8期
关键词:国际形象民调对华

王义桅

日前发布的BBC国际台委托进行的一项全球民调显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转差,降至八年来的最低点。调查显示,与2012年比,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为42%,下滑8%;持负面看法的比例为39%,上升8%。这是BBC国际台2005年展开该项民调以来对中国持负面看法比例最高的一年。

总体而言,在17个跟踪调查的国家排行榜中,中国的国际形象排第9、印度排第12。民调报告说,中国的国际形象在经过几年的改善后,2013年出现急剧下滑,在被访的25个国家中,12个国家对中国基本持正面看法,13个持负面看法。

为何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断“下滑”?

对外媒民调,我们要引起重视,但也应实事求是地看,毕竟那是人家的话语体系。果真中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糟吗?

首先,看看都是哪些国家对中国看法越来越负面。法国是对中国持负面看法比例最高的国家,达68%;美国、德国、西班牙紧随其后,多达67%的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观点。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也不容乐观。日本对中国的负面看法的比例达64%,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韩国对中国持负面观点者增加至61%。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看法也出现“逆转”——从去年61%的正面看法率骤减至36%,而持负面观点的比例从29%飙升至55%。

不难看出,这些国家普遍感受到中国的竞争压力。在西方大国中,法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下滑得最快,心态不好往往怪罪于崛起中的中国。美国作为大国衰落最慢,但霸权毕竟不同往昔,更警惕地看中国,在意料之中,加之其重返亚太的鼓噪。历史上,美国人对华看法最积极的时候往往是中国最虚弱,需要美国同情、拯救的时候,这就是宋美龄抗战期间访美博得满堂彩的原因。日本的例子更不奇怪,除了钓鱼岛争端外,亚洲地位的转移促使日本对华看法负面。韩国人对华看法掺杂了太多朝鲜近年行为带来的不安,多怪中国袒护朝鲜。澳大利亚的骑墙地位最为尴尬——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对华态度应该是自身地位不安全感的折射,担心对华依附日增。

除此,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认为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在搭便车而未按其预期要求负责任,西方对华接触政策失效,中国不仅没有变得越来越像他们,甚至越来越让他们难以接受、难以把握、难以理解,故此产生沮丧感、恐惧感。这样,在发达国家普遍经济低迷、百姓自信心不足的情形下,对华看法日趋负面,并不奇怪。

中国的情形得到了印度的佐证。西方民众越来越务实,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不再能博得西方人的好感。8%的“负面增幅”也让中国与印度一道成为本年度民调负面看法增幅最高的两个国家。对印度持负面看法的比例为35%,首次超过正面看法的34%。

其次,看看情形是否真如报道的那么糟糕。其实,西方不亮东方亮。“金砖国家”对中国的正面看法较去年持续提升,巴西比例最高(54%),比去年上升6个百分点;俄罗斯对中国正面看法比例为54%、负面为24%;在印度,这一比例分别为36%和27%。对中国持正面看法比例最高的国家是巴基斯坦(81%),比去年上升5个百分点;其次是尼日利亚(78%)、加纳(68%)和肯尼亚(58%)。

这样,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断“下滑”。中国国际形象与其说不断“下滑”,不如说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短暂必然。

中国的国际形象还会继续“下滑”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不断从产业链低端向中端,乃至高端攀升,中国在低端产业链对发展中国家构成挑战,在中端产业链对新兴国家构成挑战,在高端产业链对发达国家构成挑战,这是中国在世界上出现好像“四面楚歌”的根源。比如,欧洲电信设备制造商已感受到来自中国华为和中兴(ZTE)的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压力,这是欧盟对华频频高举“双反”调查的原因。德国-芬兰合资企业诺基亚西门子通信2011年被迫宣布裁员1.7万人,按德方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来自中国的竞争导致的。高盛最近的一项研究预计,德国接下来将感受到中国更大竞争压力的领域包括:低端电力传输技术,高速铁路,风力发电,以及智能电网技术。这些都是德国工业典型的优势领域。

当然,国际形象与经济相互依存度并非成正比。长期以来,德国是欧洲大国里与中国经济关系最密切的国家,但是德国人的对华态度并不随着经济走,过去数年排在英国、法国之后。究其原因,是德国的死脑筋、德国媒体和民众对政府对华亲近的反弹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在研究中国国际形象问题上,切忌经济决定论,避免强调某一方面因素,或者错误以为互利共赢一定能带来认同好感。人的心态是很复杂的,喜怒哀乐波动无常,对华反感也可能是跟中国无关的偶然因素造成。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重视的并非抽样调查结果,而是全景数据、动态趋势,不是去找因果性,而是找相关性。这也提醒我们,对BBC此次民调结果,不宜做过分解读。

除了国际竞争力的我涨彼消外,中国发展还给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带来心理冲击。中国人大量走向世界,超强的购买力,易引起人家嫉妒。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难将中国界定为发展中国家,一些人甚至认定中国是崛起中的新强权,是未来的美国,会遇到类似美国的处境。这不得不说给我们带来警醒。

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与中国的确定性崛起形成鲜明反差。外界对华看法波动性大,受发生在国内、国际的偶然性因素影响,这些可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中国的冤屈还会时有发生,甚至成为常态。

当然,毋庸讳言,中国的国际行为,包括海外投资、收购、公民形象等,还存在不少问题,加剧了外界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中国国内的不稳定因素、不理想状况、不健康情绪,一定会感染到外界对华认识。从这个角度说,正人先正己,仍然不过时。

如何应对中国国际形象的“下滑”?

应对中国国际形象的“下滑”,总体上要辩证看、认真办、心不乱。

1.树立平和心态。俗话说,形势比人强。国际形象“下滑”,是因为“势”在我一边,表明中国做对了,成功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关键在“势”而非形象。我们要重视外界对中国的看法,但也要辩证地看,分清楚哪些是我们的过失造成的,哪些是发展大势造成的,哪些是长远可以克服的,哪些是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越是发展势头反差大,越是要保持淡定、平和、开放的心态,展示好作为中国人谦谦君子的形象。

2.继续互利共赢。国际形象的关键挑战是能否持续地向外界讲述成功的故事,让更多人从中国梦中获益。对感受到中国竞争力带来的压力和损失的行业、地区的人们,我们要继续秉承互利共赢理念,开拓新领域,努力互补,让他们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以未来与中国合作产生的预期收益,得到鼓励、安慰,将目光放在长远看与中国合作和中国发展最终带来的积极效应。

3.更需分门别类。我们应参考民调结果,分门别类地予以解决、克服。如上所述,中国国际形象并非一味下滑。在尚未感受中国竞争力冲击的地区,也要未雨绸缪,通过拓展合作领域,及时稀释可能带来挑战和冲击的行业;对已经感受到中国竞争力冲击的地区,更要及时培育新的合作生长点,适度让利,通过文艺活动和慈善基金会,做好心理安抚工作。

4.努力帮助调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不能只考虑自身发展,也要为世界多提供公共产品,在与世界的互动建构中有效向外界持续传递中国正能量。帮助感受中国竞争压力的国家重新树立对中国的新期望。像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人们对中国发展仍然带有傲慢与偏见,国民心态脆弱,国内媒体、访法华人切忌冷嘲热讽、责怪抱怨,应帮助其早日度过痛苦的调适期,找到自身的新定位、新自豪、新希望。

5.尝试三管齐下。所谓三管齐下,就是对外传播、对内正己、对他包容的三位一体。也就是说,既要重视对外传播,持续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又要加速推进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缩短外交调适期,以包容心态对待外界评论,不必对涉华言论和举措睚眦必报,要展示我自信大度的国民性格。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民调对华
冬奥会对我国国际形象价值的提升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原因及我国对策
外媒“眼”中的中国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英国每日电讯报关于中国人在英消费报道为例
杭州国际形象的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
“暗杀奥巴马民调”惊现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