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措施的探讨
2013-04-29李建忠
李建忠
摘 要:科学合理的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失控的建筑工程造价会导致企业的亏损甚至破产。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措施应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在投资决策阶段,要按照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在工程设计阶段,要签定公平合理的合同,确定工程承包合同价;在工程实施阶段,要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对工程造价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在竣工阶段,要加强对相关资料的审核。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3-0058-02
建筑工程造价是所建设工程的生产成本,它能够直接有效的反映出建设一个工程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工程的造价与建筑市场的材料成本、交通运输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以及技术成本都息息相关。同时建筑工程造价也间接的对建筑市场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失控的建筑工程造价会导致企业的亏损甚至破产。科学有效的控制企业的建筑工程造价是每一个企业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1 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意义
能够做到有效的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对于一个建筑类企业来说就如同是古代寓言中所讲述的那个学会点石成金之术的年轻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做到独善其身,立于不败之地。有效的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能够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有助于企业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缓解建筑工程投资的供需矛盾,让企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能够帮助企业加强对建设工程规模的有效控制,合理分配资源,有效调节工程投资结构,避免工程项目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
第三,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能够在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工程建设的速度,进而使企业的投资资金能够快速回收循环,加快企业资金的运转速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 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措施
在工程建筑行业中,在兼顾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与降低建筑工程成本的条件下,如何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是所有工程造价部门和企业都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必须做好企业在工程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以及工程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2.1 加强工程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投资决策阶段是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整个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关系建筑工程项目能否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性阶段和时期。实行公平公正的招投标以及进行合理的投资造价估算是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在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
公平公正的招投标有利于招投标单位筛选出最适合于所招标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招投标单位首先必须要保持清醒的思想和头脑,并非常透彻的了解自己所招标的工程的性质,在整个招标过程中,要尽力找出所有的不利于招标工作的限制因素,并逐一排除,为投标单位企业营造一个真正的体现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秩序的环境,把那些真正拥有先进的技术力量、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质量意识以及拥有丰富的建筑工程项目经验的施工单位招标进来。
首先,要想实现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成本就必须要做好项目招标过程的成本控制工作。第一,要务必保持整个招标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在招标之前,招投标单位应当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的各种相关材料,确定其合法资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对投标企业单位进行实地调查。第二,招投标单位应完成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通过广泛收集、筛选、分析、总结并实行最终掌握一些与招标工程相类似的项目,分析它们在竣工之后的建筑工程成本等相关资料,招投标单位就可以通过这些资料科学合理的选用工程造价指标或投资估算指标,并结合招标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招标文件。第三,实行合理低价者中标的原则,因为如果一味的强调低价中标,就极有可能会带来施工单位偷工减料,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的问题,而如果挑选那些高价中标者又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因造价成本过高而降低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实行合理低价者中标恰好能够既保证工程质量又能够使工程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要想实现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还必须做好招投标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合同的签定工作。第一,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的内容明确各项协议条款,尤其是对合同中涉及费用项目,例如工程完成的工期、工程价款的结算方式、违约处理方法等,都应该进行明确的商定。第二,倘若在签定的过程中出现了对招标文件不明确、表述不具体的内容,应当及时通过双方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争取得到有利于合理低价的合同条款。第三,一定要结合经验、资料以及各种数据等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索赔的因素进行有效预测,对索赔要有前瞻性、争取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
2.2 加强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招标决策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工程的设计阶段。采取设计招标、限制设计成本以及采用设计合同是工程在设计阶段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的三种主要方法。
首先是采取设计招标,通过与工程招标一样的程序,施工单位或企业可以对那些渴望对工程进行设计工作的投标单位进行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招投标,从中择优选择设计单位,积极推行建筑方案与经济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方案,除此之外,施工企业也应尽量将工程主体及配套的附属、绿化等工程主体之外的一些影响因素给予充分考虑,并将这些因素也放在一起进行设计招标。
其次是限制设计成本,通过积极实行限制设计成本的方式同样能够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因此,方案设计人员应十分熟悉并掌握建筑工程的各项具体的预算金额,并且需要进行数据分析,以便熟悉市场建筑材料的价格,交通成本的价格等其他影响因素。然后设计人员再按照工程投资估算对工程进行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完成之后再对初步设计的方案進行概算,查看是否与预算相符。因此,在保证功能及技术指标达标的前提条件下,必须设计出一套双赢的方案,合理运用投资限额,把工程设计和工程预算为放在一起进行考虑,把技术和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
最后是采取合同措施,通过施工单位与设计方之间平等合理的签订设计合同,有效的控制造工程价的设计成本,增加设计变更及修改的费用额度限制条款,当出现设计方案所产生的建筑经费超过合同上规定的金额的一定范围使,对方就将对此承担责任。
2.3 加强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工程施工阶段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措施就是要将工程造价有效控制在工程设计阶段所计算的经费之内,尽量避免工程材料价格波动、技术变革、业务成本等因素的变动造成的工程造价升高的现象出现。在工程施工阶段因主要从加强合同管理、加强工程监管机制、采用技术、经济手段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
第一,加强合同管理。当前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施工单位在招投标阶段往往通过低价中标的方式以达到拿下工程项目的目的,但是低价中标必然会影响施工单位的盈利空间,与私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相背离,为了谋求其他更多的利益,施工单位往往就会在工程实施阶段通过工程索赔的方式扩大盈利。因此,为了有效避免本方的造价成本升高,招投标单位应当做好招投标之前的各项工作,包括对工程各项投资的费用及他们的变化趋势的准确预判,严格审查工程的变更和对工程的监控,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招投标单位与各方签订明确的合同。
第二,加强工程监督机制。加强工程的监督机制需要从不断完善对工程实施细则的有效监督上入手。明确各方的职责分工,切实落实好施工责任。另外,加强每季度、月度工程所用经费的审核,对经过监督单位确定过后的工程经费,按照合同中约定好的价格支付工程进度款,以避免投资的失控。
第三,利用技术手段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首先,要运用技术手段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有效论证,其次,考虑到新工艺、新材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短工期的有力保证,因此要增加对新工艺、新材料和新办法的应用,在技术上达到对工程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第四,利用经济手段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应当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经费和总部管理费,其次要合理安排广告策划费、销售代理费等已达到降低销售成本的目的,最大限度的降低静态投资。
2.4 加强工程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竣工阶段是建筑工程的收尾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工程质量的審核以及最终造价费用的决算。
招投标单位在这一阶段应加强和完善工程的审核工作,通过准确计算工程量,科学计取工程项目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并根据合同、预算经费、竣工后工程的质量、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规等现实依据,对工程进行系统认真的审核,计算好所有的工程款项。最后,要以相关政府政策作为依据,对送审的竣工工程进行核实工程量,落实签证费用,使审核后的结算真正体现建筑工程的实际造价。
从事工程预建筑工程的竣工决算人员一定要十分专业,熟悉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材料类型规格、规定的标准、费率的计取办法以及施工图纸等,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选择正确的计算公式、计量单位、系数守则等。
3 结 语
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内的重要话题,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实际从事建筑工程行业的工程造价师都对这一问题提出过不少的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后继者提供了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良药”,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环境的改变,新的问题也将不断的涌现出来,这就需要后来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 龚维丽.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 徐大图.工程建设投资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 蒋传辉.建设工程造价管理[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