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180度翻转装置的设计
2013-04-29刘海影
刘海影
摘 要:工件翻转装置是自动化生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水平。文章讨论了刚性自动化生产线工件翻转装置的机械结构,利用链轮链条传动结合液压传动系统可实现工件的翻转;对工件翻转装置的液压传动系统及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分析了液压传动系统及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1]。
关键词:翻转装置;链轮链条;液压系统
1 引言
传统的机械零件加工方法,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工序分散,特别是大型工件翻转由人力手工完成,会造成生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而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制造机械零件,可以将所有生产环节融合,其中的工件翻转由自动化翻转装置完成,可大幅度减小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为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翻转装置[1]。工作原理图如图1
2 工作原理
传输方向由左向右。动力轨道装在三个转盘中,分别由两只电动滚筒带动;转盘1、3起支承并固定动力轨道的作用,转盘2通过电机带动链轮链条(未画出)转动;上下各有两只液压缸,在旋转过程中起夹紧作用。初始状态时,上下两处液压缸处于非工作状态;轨道1在电动滚筒带动下图1工作,工件由左向右进入翻转装置,当工件运行到正确位置,轨道侧面光电开关工作,电动滚筒停止工作。这时顶升液压缸顶起工件约为5mm,然后夹紧液压缸夹紧工件;接着电机工作,带动链轮链条旋转过180度;由两侧接近开关控制旋转的角度。翻转结束后,上下两液压缸缩回,由工人对工件进行检验,检验完毕,轨道2工作,工件由轨道2输送出去;电机带动链轮链条反向转动工180度,再进行对下一个工件的操作。
3 机械结构设计
3.1 总体布局
总体结构布局根据零件特点,机械装置结构布局采用卧式。总体结构如图,三个转盘由四个支承杆相连,轨道1、2同时固定在转盘1、3上,转盘1、3支承在底座上(未画出);链条绕在中间转盘的轨道里。顶升液压缸工作,工件上升到一定位置(起保护轨道的作用),由夹紧液压缸驱动夹紧工件,电机带动链轮链条(未画出)工作,即可将工件翻转(见工作原理图1)。
3.2 翻转功能的实现
工件翻转采用链轮链条结构来实现如图2,链轮链条传动是一种工业上应用非常广泛的机械结构[2],其中链条的两端与中间转盘的相连,电机带动链轮旋转(未画出),中间转盘在链条的牵引下即可进行转动,从而带动两侧转盘转动,实现对工件的翻转。
4 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液压系统原理图[3]
液压系统原理图如图3所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分别控制升降缸、夹紧缸的运动方向。单向节流阀用于回油节流调速。执行机构由驱动升降的液压缸、驱动夹紧松开的液压缸组成。单向节流阀还用于平衡位置升降缸及其工作机构的自重以防下滑。
4.2 液压与控制系统及工作原理
液压及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
4.2.1 按下启动按钮,下轨道开始运转,当工件运行到预定位置,光电开关断开,下轨道停止运转。
4.2.2 按下启动按钮,双联泵启动,左换向阀左电磁铁得电、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左位,此时升降缸上升。
4.2.3 升降缸上升到预定位置后,碰到行程挡块,压下行程开关S1,左换向阀左电磁铁断电;同时,右换向阀右电磁铁得电,右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工作,实现对工件的夹紧。
4.2.4 夹紧工件的同时,碰到行程挡块,压下行程开关S3,右换向阀右电磁铁失电,电机得电,带动链轮链条开始转动。
4.2.5 当转盘2转过180度时,转盘1、3上金属物碰到接近开关,电机失电,翻转完成。
4.2.6 翻转完成同时,碰到行程挡块,压下接近开关,左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中位,同时左电磁铁得电,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左位,升降缸下降。
4.2.7 夹紧缸下降到预定位置后,碰到行程挡块,压下行程开关S2,左换向阀右电磁铁断电,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中位,同时右换向阀左电磁铁得电,右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右位,工件被松开。
4.2.8 工件被松开同时,碰到行程挡块,压下行程开关S4,右换向阀左电磁铁失电,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中位,同时轨道2的电动滚筒得电,轨道2运转,把工件输送出去。
4.2.9 当工件运行到预定位置时,碰到行程挡块,电动滚筒失电,电机得电,带动链轮链条反向旋转180度,当转盘1、3金属物碰到两侧的接近开关时,电机停上运转,一个循环完成。
5 应用与结论
设计的该工件翻转装置经在客户柴油机缸体自动化生产线应用,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利用链轮链条传动结合液压传动系统,并与可编程控制器和计算机控制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工件的翻转。使用五年来,加工缸体近百余万件,一直运行平稳,效果良好。实践证明,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液压传动平稳惯性小,以及易于控制等优点,广泛适用于箱体类和其他非回转类零件的翻转加工,在自动化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曹玉宝.自动化生产线工件翻转装置设计[J].机械传动,2010(9):81-84.
[2]徐灏.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隗金文.液压传动[M].阜新.阜新矿业学院,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