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林芝的“迷彩玫瑰”
2013-04-29李而亮张其武等
李而亮 张其武等
她们默默地坚守在高原戍边岗位,以无悔青春在雪域藏东大地书写下一段闪耀着绚丽色彩的灿烂人生
在素有“地球上最高的绿色秘境”之美誉的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沟,两岸群峰耸立,森林沿峭岩高崖层层叠叠直插云天;南伊河浪花翻滚,汹涌轰鸣,震荡山谷。在这雪山和原始森林怀抱的“天边牧场”尽头,一群“80后”、“90后”女兵,在日夜守护着这片人间净土。
成立于2012年3月10日的西藏林芝边防支队南伊边防派出所,是西藏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全部由女民警组成的派出所,18名英姿飒爽的女官兵成了南伊沟的第一代女戍边人,成为雪山草原间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美丽与执著的坚守
当地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为雪季,4月至8月为雨季。虽然守着生态旅游区,但派出所位于山间风口,又因高山的阻拦而阴冷潮湿,少见阳光。女兵们居住在一幢废弃多年的电站老楼里,平日里电站机房昼夜不息的噪声和高原夜晚呼啸的寒风让她们难以入眠。两组上下铺的单人床分居左右,屋顶吊一盏没有灯罩的节能灯……然而艰苦的生活条件无法掩盖内务的整洁和清爽——“豆腐块”一样的被子棱角分明,桌椅板凳摆放整齐,每个姑娘的衣柜里仅有警服和迷彩服各一套。
“南伊沟包含一个国家4A级的旅游景区,女民警性格温柔、工作细腻、更易被人接受的特点可以在调解纠纷、维护景区治安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优势。”谈及在当地成立女子边防派出所的初衷,该所副所长程晓如是说。
漫漫山路一直延到派出所大门口,汽车颠簸十几分钟,才能进入珞巴民族村。小村里仅有三家商店,由于正值虫草采挖季节,村民们都上山采挖虫草去了,难见人烟。因交通不便,官兵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派出所生产用具极难及时购买更新。派出所营房内的生活用水是从对面高山引下来的,不但含碱量高,水质过硬,而且经常夹杂有干草、树叶,有时甚至还会有“活体动物”。很多刚到这里的官兵都曾一度水土不服,腹泻是必经的考验。
爱美是女孩的天性,但防晒霜也无法抵挡强烈的紫外线的照射,一天执勤、训练下来,皮肤已晒得发红发黑。开始,大家穿着长袖戴帽子,可时间长了也都无所谓了,还会自我解嘲:“黑一点好,这是西藏女兵的特色,我们当不了白雪公主,就当黑妹吧。”
处理完日常戍边任务,官兵们还经营了3亩多地的菜园和一座温室大棚,一年四季,黄瓜、番茄、豇豆等十余种蔬菜竞相吐绿泛红,海拔2700多米的高原上,绿色奇迹让人心动。“南伊沟每年只有180天的无霜期,甚至夏天都会起霜,所以只能种些容易活的。”教导员高雅莉介绍,“营门两旁的十余株桃树、梨树也全部是官兵们利用业余时间栽种的。每当晚饭过后,我们就全员出动,给幼苗浇水施肥、锄草松土。”
整理内务卫生、帮厨煮饭、执勤训练,官兵们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以女孩子特有的细心和顽强,默默地坚守着岗位履行着职责。正如她们所说的那样——“生活由你的心态所决定,快乐的心态会缔造快乐的生活。吃苦也是一种幸福。”
无私奉献,默默服务
清晨8时30分,细雨濛濛。随着一声集合哨吹响,官兵们戴正警帽,扎好外腰带,迅速集合,开始在南伊沟景区巡逻。
“5至8月份是南伊沟的旅游旺季,每天来这旅游的人最少都有八九百人。游客来自不同地域,由于观念和思想意识不同,常为一些小事,相互之间或与当地的珞巴族群众发生摩擦,这都是我们面临的压力。”民警陈娟告诉记者,她们每天早上9点准时进入景区,晚上7点离开,每天需要工作将近10个小时,每名女民警平均接受求助5起左右,虽然工作量超出了负荷,但是大家都说挺得住,“晚上睡一觉就歇过来了。”
5月28日,林芝地区“第六届黄牡丹节”在南伊沟风景区开幕,许多国内外游客纷来踏至。
为了维护南伊景区的安全稳定,官兵们在景区入口设立了“爱民固边服务站”,每天抽调2名官兵在这执勤。
景区售票处,一名来自上海的游客和当地珞巴族商贩尼西发生了纷争,双方争论不休,互不相让。“我们是边防警察,大家冷静一下!”女民警次央和杨平执勤巡逻至此,立即上前询问,耐心听取双方陈述。原来,这名来自上海的游客想在离开之前,在尼西的摊位购置一些当地土特产,然而因双方语言交流障碍,这名上海游客误解为一块绿松石需要600元。
“你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如果为了这点琐事,耽误了生意可就不划算了!”次央先将商贩尼西夸赞一番,尼西冰冷的面孔顿时融化了。“您是游客,想想林芝之行是多么美妙,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看我让对方给您赔礼道歉,行吗?”杨平的一番话让感到十分委屈的上海游客张女士连连点头称是。于是,在她俩耐心细致的劝解下,两个气势汹汹的当事人一下子变得不好意思,彼此主动向对方道歉,一场剑拔弩张的纠纷不到半个小时即被成功调解。
“救命啊,有人被困在沼泽地里了!”临近“天然牧场”,隐约看见一名十八九岁的少女被困在沼泽地里,无助地挣扎着。“警官同志,她被困住了,快救救她吧!”沼泽地边另一名女孩着急地在一旁哭泣。
被困的女孩名叫韩雪,是广东某高校的大一学生,这次是和好友专门前来参加“黄牡丹节”的。她们在景区自行车出租处租了一辆自行车观光,由于车速过快,路况不清,韩雪连人带车重重地摔倒在沼泽地里,造成头部擦伤和右手骨折。眼看好友一时动弹不得,一旁的同伴也不知所措。
“快,把手给我……千万别松开!”副所长程晓抓住韩雪手的同时,其他官兵见势拽着程晓使劲往后拉。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韩雪终于被拉了上来。官兵们在用随身携带着的药品给韩雪进行一番简单包扎后,小心翼翼地将其抬进警车,驱车3公里把韩雪送至米林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一组组镜头,只是官兵们执勤工作中倏忽而过的几个瞬间,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南伊边防派出所官兵们正是如此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为广大游客提供最优质服务的宗旨。
倾力保护原生态文化
曼妙多姿的舞步,高亢嘹亮的歌声,绕梁不绝的旋律……南伊乡珞巴村,这个带着浓厚历史底蕴的小村落,每天都在上演原生态的文化飞歌。
在南伊乡珞巴村的“珞巴民族文化室”内,派出所民警和当地的几名珞巴族妇女,正手挽手跳着珞巴族舞蹈“夹依”。一旁,派出所教导员高雅丽,正拿着摄像机录像,她打算刻录成光盘送给辖区的珞巴族群众。“每当村里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南伊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都会参加。”珞巴村73岁的老阿妈达尼说。派出所的官兵们正用这种方式保护珞巴民族的非物质文化。
“珞巴”意为南方人,是西藏特有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别具特色、丰富多彩。但由于仅有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多年来,珞巴族群众一直是依靠祖辈相传的口头传说,延续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由于受到打工潮影响,村里的年轻人学习珞巴族原生态文化的势头锐减,珞巴民族文化传承面临严峻形势。”活动现场,副所长程晓眉头紧锁,“目前,当地珞巴族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只有四五位,其中最大的已经80多岁,最小的也60多岁了。他们口口传唱的珞巴族传说,一些40多岁的人都听不懂了。如果再不加快保护,很快就会失传,像《加金曲》这类珞巴族专门用以叙述民族历史的古老曲调,现在会表演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南伊边防派出所牵头投入1万余元在珞巴村,成立了“珞巴民族文化室”,集娱乐、学习等功能于一体,丰富珞巴村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官兵们定期来到“珞巴民族文化室”,和村里的年轻妇女一起学习珞巴民族舞蹈,每逢珞巴民族节日,官兵便换上民族服装与珞巴族群众载歌载舞,弘扬珞巴民族文化。
派出所成立了民族文化抢救队,官兵们深入辖区、走村入户,向辖区珞巴族群众宣讲中央、自治区关于保护、抢救珞巴民族文化的文件精神,对民间文化器具进行分类整理、归纳统计,将搜集的珞巴族历史故事、传说、寓言记录下来,定期整理汇总上报给米林县文化局。“竹编技艺”是珞巴民族的传统手工艺,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渐渐无人热衷,面临失传的危险。官兵们将“竹编技艺”传人亚达请到警营,十余名官兵一同拜师学艺,传承珞巴民族艺术,并向前来南伊沟旅游的游客宣讲“竹编技艺”,邀请驻地新闻媒体对亚达进行专访。
思念与泪水的鸣奏
每当工作之余谈及家人、聊到孩子时,这些素日坚强的官兵们也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派出所教导员高雅莉18岁从陕西入伍来到西藏,和丈夫在藏工作多年,6岁的儿子却一直在内地与外公外婆生活。如今,她的儿子已经6岁了,作为母亲,她亏欠孩子太多的母爱。“我儿子四岁那年我休假回家,儿子都不认我。我抱他,他一边踢我一边含糊不清地叫‘奶奶,我的心里跟刀割一样。”在孩子眼中,妈妈变成了挣钱给他买玩具的那个人。茶色的太阳镜片下,高雅莉的眼眶已经湿润。
副所长程晓嫁给了自己的“同行”——林芝边防支队的一名医生。虽说同在一个部队,小俩口却一个在南伊沟,一个在七十多公里外的林芝地区八一镇,咫尺天涯,成了一对名副其实的“牛郎织女”。除非二人的假期碰巧在一起,要不一年也难得见上几次面。恋爱时没有朝夕相处的陪伴呵护,只有寂寞思念时的一通倾诉电话;结婚后亦没有柴米油盐的甜蜜生活,只有短暂相聚后的无限思念……
南伊边防派出所“警花”们的故事还很多……是的,她们不能累了痛了之后尽情地倾述,只能在电话中倾听亲人关切的话语,在寒夜里思念着孩子可爱的笑容;她们没有华丽、时尚的物质追求,却把透骨的寒冷、漫长的寂寞嚼碎咽下,默默地坚守在高原戍边岗位,微笑着迎接朝阳、送走晚霞,以无悔青春在雪域藏东大地书写下一段闪耀着绚丽色彩的灿烂人生。
(和平军人——公安边防部队纪实之六十五)
责任编辑 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