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抉择:教与学方式的坚守与创新
2013-04-29薛强
薛强
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改的方向,当确定了先进的教育理念,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运用哪些教学技能则显得十分必要。尽管我们仍然信奉教无定法,但对某一特定的学习任务来说,一定有最适宜的方式和方法的。在当下五花八门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要有博采众长的胸襟,要有身先士卒的勇气。要紧的不是面对着众说纷纭去舍何或取何,而是以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来构建我们的课堂,营造出适宜畅所欲言、展示精彩、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经过学习终有所获,终有所成——这应该是我们最终的抉择。
课改并非改课。在当下呼声颇高的“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充斥着头脑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有一份清醒:怎样构建新型的课堂?什么才是最佳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何在?学生努力学习时,教师还应做什么?技能的提高能否代替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素养,学校教育的一切均受教师素养的牵制。教师素养由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构成,表现在课堂上则显现为专业知识的多寡和职业素养的高低。在教师素养诸因素中,理念的形成至为重要,有什么样的理念就能产生怎样的行动,当一位教师尚未形成较清晰的理念时,其教学行为必然是盲目的。如果不首先帮助形成明晰的教育理念而只是在技能的提升和策略选择上做文章,必然会出现雕虫小技般的展示和盲人瞎马般的实践,学习者只能是糊里糊涂地学,浮光掠影地做。如果运用外力以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技能的方式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终究会遇到强大的阻力,也最终难以突破被人们司空见惯且“得心应手”的教学策略了。
适合的教育才是合适的
在谈到“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这个话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这种“改变”以什么为参照,原有的方式又是什么状态。其实,方式只是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大家曾经采用过的一种模式。我国有几百万的中小学教师,百家百态,教学方式不可能只有一种或某几种。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刀切似地改头换面,也不能只强调哪些人该变,而另一些人却要坚守。2500多年前的老子设坛杏林和孔子讲学那样鞭辟入里地论辩、旁征博引地解析,使得学习过程真正呈现出苦思冥想、画龙点睛、教学相长、心有灵犀、豁然开朗等等的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状态。这不也正是我们今天所应孜孜以求的吗?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台成了教师独霸的舞台,授课成为教师的主题演讲,成为“包打天下”的独门绝技;教师成了无所不能的智者和具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法官——对学生的求教无所不能以及对学生的展示做出武断的独家评判,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吸纳知识的容器。上述种种才是我们希冀要变革的东西,有此为参照,我们的改变才显得迫切和必然。
但是,当下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要做什么。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全球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除了健康和思维之外,学生的各项成绩也深受好评。因此,我们要保持一份清醒,辨清良莠,既不要全盘否定我们曾经几代人努力探索并行之有效的实践,也不要因某几项国际竞赛取得被人称道的佳绩而欣欣然陶醉在成功的晕圈中,更不要犯像泼洗澡水时把孩子也一道丢弃的错误,而是要确切明白需要改变的是什么,要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
首先要体认教师新的角色——学习的参与者和活动的主持人。教师作为一名先学者,完全应该把自己的学有所得与学生分享,引导并参与学习的过程。应该形式多样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类活动,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曾经的以前途、理想、奉献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的方法不再适宜,那个“智者加法官”的教师形象也不受欢迎,那个以旁观者的身份指导学习和以鉴赏家的身份来评价学绩的做法也必须要改变。
其次要优化评价体系和方式——不搞急功近利般的“收获”展示。如何看待学生的学有所得和学有所成,这一直都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如果只把学绩提升、考试优秀才看作是进步,那么势必造成学生的趋之若鹜,最终付出代价的一定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思维习惯。改进当下只以表现是否精彩、成绩是否优秀来进行评价的方式和体系就显得迫在眉睫。
第三还要明确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注重学习的参与和体验。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从一无所知开始,经历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再到终有所悟、终有所得。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强调引导的作用就是要重视因材施教,不断优化求知过程。只有让学生真正在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之乐,才能乐于学习,才能建构起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那种只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学习只会导致学生弱化心智、凭空想象。久而久之,就再也不会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了。
明晰的理念必然产生清晰的策略,当教师能够依据较为适宜的理念指导教学时,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才可能实现教学相长。
兼收并蓄与邯郸学步
教无定法的道理谁都明白,因为学万变,教必然要万变。在学习上没有一以当十的方法,一成不变的教法只能是关注个别而忽视了全体。在当今基础教育领域,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诸如自主学习、精讲多练、问题引路、三课型(自学、展示、反馈)、五课型(启、读、练、知、结)、六课型(导入、复习、入题、展开、研讨、小结)等等,不一而足,从效果来看也是各有所长,莫分伯仲。因此,我们并不赞成以某一模式包打天下,事实上,而对千情百态的学生和参差不齐的学业,只凸显某种方法来强调整齐划一,必然做不到面向全体、共同提高。
兼收并蓄是一种胸怀,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是抱残守缺。如果运用行政手段去强推某种模式,一定会给教学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有什么样的教法,就能生成什么样的学法。面对五花八门的各色教法,我们不能望洋兴叹而不知学习,也不是用见仁见智般的模糊解释来为自己的隔岸观火做注脚,而是一定要静下来认真了解来龙去脉,要大胆尝试、认真体验,最终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来丰富认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方面不要患得患失。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多数教师会生成自己所熟悉、所习惯运用的方法,在我们鼓励教师们兼收并蓄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不要患得患失。学习是个长期的事情,短期内很难见出成效,在得与失的考量上,要把眼光放长远些。任何学习所得(收获)都要经过“经历——体验——反思——提升”这样一个过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做过去,并在过程中体验每个环节,又在不断反思中明确得与失,再将形成的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完成一个轮回的提升。这里所讲的大胆实践并不是盲目行动,正如许多学者们都提倡的科学精神一样,大胆假设,谨慎求证。如果在实践中总是患得患失的话,那只能是裹足不前;万事求得四平八稳,论证个三番五次,终将是一事无成。
另一方面,莫要求全责备。做事当然盼望顺利和成功,可是,世上的事没有不费气力就能办好的,一蹴而就只能是痴人说梦。学习别人的,不是就要把自己原有的一切都否定掉,大胆实践时也不要因一时的成效不彰而纠缠在取与舍之间。在反思我们曾经熟悉的教学实践时,切不可一刀切般全盘舍弃,也不可夜郎般地孤芳自赏。当然,在深层的反思中权衡利弊、区分正误是应该的,其目的是为了汲取经验,接纳教训,以利于在新的实践中避免缺陷并少走弯路。但绝不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要清醒地区分出哪些是要坚持的,哪些是不切实际、不合时宜之处,结合别人的成功做法,改变自己少慢差费的东西。要学步,自然可以到邯郸,但是,如果把自己原有的东西都否定掉,那就只会是学故失步而无从行走了。在实践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要允许摸索前行,要宽容一时的迟疑,更要宽厚地对待失误。求全责备只会夭折创新的苗头,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形。
学万变,教亦万变。教学策略不是万能的,没有某一种教学策略适宜于所有教学情况,它必须具有灵活性,要依据问题情境、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所有的教学策略都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可以用同一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解决相同的问题。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