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探讨
2013-04-29钟艳
钟艳
自学能力应从小学培养,为后续的中学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如今新课程标准对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会自主学习,能终身发展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课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自学能力“孩子在小学学习挺好,怎么上了初中学习兴趣降低,成绩下降……”这是来自家长们的报怨;“初中老师讲课方法不一样,学习方法不一样,课程和教材设置与小学大不一样,导致他们有时候在学习上“不知所措”“无力应对”……这是来自孩子们的诉苦:“初一新生的学习能力太差,如学习习惯不好,不会预习、不会记笔记、不会复习……”这是来自初中同行们的埋怨。叶圣陶先生认为,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由此可以看出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人来说的重要性。“自学能力”,就是不用老师教而自己能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的引导和指点都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基础之上。它指“拥有独立的数学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而不是脱离教师必要引导的“独学而无友”的孤立学习。“真正的学习是儿童主动的、自发的学习。”2012上学期,在学习2011版课标的基础上,大力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练促学”的课改模式。课改理念是:充分信任与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以达到有效与高效的学习效果。“12字”课改模式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供了一个充分的学习空间。在“以学定教”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学生学习方法,过度依赖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所以,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改变之重点。课改模式中“以学定教”的重点改变了以往的教学顺序,但如何实现“以学定教”,以“什么学”定“如何教”?皮亚杰认为,在对儿童施教以前首先要鉴别儿童已经发展到什么水平,然后再确定教学内容并选择教学方法。当儿童在不同领域处在不同的阶段时,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教育的灵活性,不要把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知识教给儿童。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起点,认知程度,只有在老师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去“定”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所以说,把握好“学”与“教”的关系,“先学”是培养自学能力之关键。2011版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相结合。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往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是课标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就有、一蹴而就的,是经过一定的时间与方法培养的。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初期,需要老师找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基点,去帮助他们走一程,实现由“扶”到“放”的培养策略。一、“扶着走”,让学生会“读”数学教材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很多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觉得那么简单的图文怎么会看不懂呢?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与实践证明,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受长期学习方式的影响,多数学生在刚接触自学时,面对数学教材很茫然,基本“翻书”状态,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自认为都“看”过了,“看完了”,一检测什么都不知道。有的学生重“做”轻“看”。,重“题”轻“理”,先找自学中哪些地方有题做,有空填,拿起笔就做,不管做的对与不对,完成任务,往往出现断章取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认真调查基础上,根据“课前小研究”给出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先带着学生理解“学习目标”、“自学指导”,最后逐条带着学生读教材。首先,读文。数学教材的“文”很少,但都是“精品”,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至关重要,有的学生认为数学书没有什么好读,所以,要带着学生读教材。引导让学生思考:这些“文字”与哪幅图有关;告诉什么数学信息;第二步,读图。图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与本题有关系;第三步,图文结合;第四步,解答。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序看、读、思、做,逐步养成一种有序的自学方法。二、“引着学”,让学生会“思”教材“扶”一程,学生只是学会了有序学习,但不等于“会学”。首先,“自学指导”要制定的清楚、有序、层层递进,针对重点、难点部分要“重点”提示。如“重点看课本哪一页哪里的内容。”其次,培养学生自学初期,要“引着学生去思”。引导学生去理解哪里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应着重学哪里,课本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重点知识,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做标记,做批注等。其一,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于自学不懂的知识打“?”号,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懂了,就将“?”号擦掉,如果还不懂,就继续留下。其二,在自学中质疑。如在例题的旁边写出不同的想法,提出的问题。其三,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概括出来,再从每句话、每个环节中引导学生,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结合生活、前后知识和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找出联系并总结。其四,思考例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是什么。这些都要求学生在思考中吃透本节教学内容才能完成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评价,只“做”不“思”是不行的,学生只有在自我反思与总结中自学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总结:自学中是否认真、有序读教材,是否有作标记的习惯,通过自学能学会多少知识;自学中不懂的问题解决方法;自学教材中最大的收获与提升是什么;自学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还要注意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自学方法与大家分享。三、“放开走”,让学生会“用”教材“教学最为基本的原则是教师或促进者自己首先要充满安全感,并且充分信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罗斯杰语)。在“会看、会读、会思”教材的基础上,自学能力的培养中重要一点就是“会用教材”,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是学习数学的关键,只有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用”教材。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作业写完了,还要做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似乎习以为常,但也透视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写作业快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较好学生,是不是课堂上的时间必须在老师的布置下才能安排呢?所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自发地自学,自主规划课堂时间也是养成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点。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会用教材是自学的提升,我们需要在“以练促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在自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例题与练习题中间架起一座桥梁,找出相关的联系,让学生从“模仿练习”到“举一反三”练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需要一个过渡。要使学生理解到:相对应的练习题训练目标是什么;练习题与例题之间的关系;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找出拓展练习题与例题间的关系。这个过程,设计让学生根据例题,自己选择检测题的环节,第一步,选择相似的练习题;第二步,选择变式练习题;其次,自主选择练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在完成必做题之后,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做。其一,根据学习的内容,选择相关的内容去练习。其二,根据自己的能力,你认为应该做哪些题目能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在有限的时间内,你希望自己“跳一跳能摘到哪个层次的果子”。最后,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出好启发性的自学题。根据教材前后连贯的特点,选准学生已学和将学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保持自学题的延续性。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抓住已学和将学知识的沟通点和转化点,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所借鉴和启示。根据年龄特点采用不同自学方式。低年级引导性自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依据思考题、练习题自学。中年级独立性自学:独立发现问题、独自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题。高年级创造性自学:独立选用学习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会用教材”中找到知识间的联系,重在“放开走”中给学生足够的自学与空间去独立思考,去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去自主地规划课堂中的自学空间。课改理论告诉我们: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法还有很多。如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数学活动体验;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安排灵活多样的自学形式等。方法的运用贵在坚持,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首先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与运用,持之以恒在课改模式中去实践。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并让学生明白自身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有目标、自主地学习,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设计学案,做到教为学服务,充分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实现学生的“会学”与“自学”。教育家埃德加·富尔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学能力应从小学培养,为后续的中学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如今新课程标准对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会自主学习,能终身发展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外校的课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引”“扶”“放”似乎在“手把手”教学生去达到一定的自学能力,使我们今天的“教”,为明天的“不教”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