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习浅论
2013-04-29黄永丰
黄永丰
从新世纪是知识爆炸、超级直接经济交换时代,到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浓厚,学生们被动读书,导致中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低下,鲜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育成果,揭示了“管理学习”的必要性,并阐明了管理学习的具体方法及其意义。管理学习学会读书少教多学一、管理学习的必要性(一)知识爆炸,教育成果与信息文明特征相背有史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已从直接经济交换时代——农业文明阶段,发展到了间接经济交换时代——工业文明阶段;目前,已从间接交换经济时代,发展到了超级直接经济交换时代——信息文明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出现了新的生产力——网络。再加上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其中的流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智能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对网络的技术支持,使得地球真的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不仅“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成为现实,还让“通话见面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因此信息文明时代,是按需生产,让滞销、浪费趋于-∞(无穷小)的阶段。使得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本世纪初有如下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仅占10%。现代人在校读书时间过长,如果一年不落地从“小学读到研究生毕业”,其年龄已为二十六、七岁。然而当今社会能活过百岁的老人依然鲜见,由于生活条件比工业时代优越,只是高龄老人增多而已。这使得风华正茂的学子们,来不及品味美好的青春,一踏上社会就几近而立之年了。莘莘学子“所学是否既所用”都成问题,这正与目前时代的特征“超级直接经济交换时代”形成了矛盾。(二)应试教育,学历明显高分低能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浓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背“各学科的标准答案”,读书只为考试,绝大多数教师只教与考试相关的内容。这样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禁锢。中国在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从以上关系式中可明显看出,2000年后的同等学历分值低于2000年前的,其能力自然随之降低,所以说“学历高”不等于“高能力”!从而导致当今社会大本毕业找工作都底气不足,只有研究生毕业(从小到大读书共19年)后26、27岁,才会有信心去找一份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工作!信息时代的中国把“自古英雄出少年,变成了当代英雄出长者(某某院士基本都是年过半百)”的一种怪事,鲜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育科研成果。要知道没有比尔·盖茨1975年19岁时的白手起家,人类就不可能这么快就进入了信息时代。鉴于以上原因,我国的基础教育学科,必须要培养学生“管理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少年得志。让各行各业的人才横空出世,再现“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神话。学海无崖,有法则近。二、管理学习的内涵及其具体方法(一)管理学习的内涵就是在现有的知识储备量的基础上,使用有效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发现其自身的特长所在,使其在学习中选择机会。其实质就是让学生有架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么自学,要么向他人请教。(二)管理学习的具体方法1.开设学会读书课。从小培养学生爱读书、读懂书的好习惯,逐步使其具有独立的见解和架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开设读书课。要以孩子的个性为基点,让孩子自己或引导孩子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学或科学类书籍去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随时答疑。读完后让孩子先说一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知识,你最喜欢本书中的什么内容,什么内容让你感到很难忘或很受益?兴趣会让孩子从读书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这样的读书课,不可能是一对一的辅导,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知识面宽,至少通读过孩子喜欢读的书籍才能答疑解惑。当孩子读过两三本以上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后,就要引导孩子开始写“读后感”或本书简介之类的读书笔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能读懂自己有兴趣的书籍之后,就自然会用已有的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去攻克感觉枯燥的、却对其生存发展又必须要知道的课程,因为知识是触类旁通的。到初中后,可以指导、训练学生“自学”教材的能力。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多元化)为主,“封闭性”的问题(答案唯一)为辅。在上新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将“读不懂的内容”作标记;之后在听老师讲课时,重点听有“标记”的内容,检查“非标记”内容是否真的听懂了?这样在每个学科上,都培养学生这种“先自修再自查”的好习惯。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的五六年间,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到高中时,随着孩子知识量的增多,能力的提高,孩子们在学习中一定会有“选择学习”和质疑某个“知识点”的能力。此时的读书课,可让孩子在读完所选书籍之后,可引导其写一篇“读《×××》之我见”之类的小论文,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开设学会读书课,在基础教育阶段从兴趣出发,以点带面,可达到全面发展的学习效果。因为孔圣人所言:“知之者不如好(喜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实行它为快乐)之者。”2.少教多学。其原则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精心而科学地筛选教学内容,用“知识做基础,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法,以少教多学为准绳,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潜质,逐步让孩子具有“管理学习的能力。”少教多学的切入点是要把所有学科的学习内容归纳为“概念、知识和技能”三类之后,再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1)概念: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概念的讲授要“一贯耳、二理解、三记忆”,从而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通俗地说:贯耳就是将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概念名称事先不讲解而直接贯穿于文章的段落之中,以阅读理解、说明文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先学习,其中设填空、提问等题型以引导学生理解该概念,如学生能在段落中理解概念更好;如不能,脑海中会记忆了许多“不理解的名称”。此时老师再去讲解他“不理解的名称”,由于孩子的求知欲很强,就会很快理解并牢记。(2)知识:人类认识自然或社会成果的结晶,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知识的传授重在理解和内化。就是让其能分辨一事物、而不是它事物,并能在学习者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利用。(3)技能:技艺才能。它的重要性和涵义古人早有诠释。a.古人对技能的理解①技能是能力的重要方面。如春秋管子《管子.形势解》:“明主犹造(再生)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不会生活困难,也不会受到制度的伤害)。”②技能不是人人能通晓的。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然吾闻浮屠人善幻(丰富的想象力),多技能;闲如通其术(高闲如能通晓他们才艺的话),则吾不能知矣(然而我就无法通晓了)。”③有技能的人,是令人赏识的人。如明李贽《李生十交文》:“技能可人,则有若琴师、射士、棋局、书工(缮写人员)其人焉。”技能珍贵,不能失传。如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文儒近臣不当(适当)崇尚技能,师法夷裔(那身怀绝技的人,将无法将其技能传于后人)。”b.技能的具体教学方法首先,技能的教学要侧重基本功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使学生熟练掌握所教的基本技能。其次,在熟练了基本功的技能之后,再训练其技能的运用能力。从简单应用,到复杂应用,再到综合运用,步步提升。逐步引导学生们能将这种技能的一般方法,不自觉地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学习中,从而使其具有管理学习的能力。当这种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其创新能力也就不自觉地成长起来了,也就是说在不自觉中建构着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再次,特别要注意的是——技能不是人人能通晓的。因此在技能的教学中,只能让人人学会最基本的入门级别的技能就够了,而不能逼迫所有学生都去掌握提高级别的技能。如数学很多学生就比较难于深入地学习。如“中国‘差生(主要是数学差所致)在加拿大成‘天才(走艺术创作之路)”的故事,就说明由于我们对学生评价机制的缺限,而无法让天才学生崭露头角。总之,无论在哪个学科的教学中,只要将其所有教学内容,归纳为:概念、知识和技能三类,再精选出其中的要点,选用该学段学生“最容易、最快捷”接授所学内容的教法进行有效教学,即让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逐步建构起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就一定能达到“少教多学”的教学效果。三、管理学习意义管理学习中的“学会读书”,是以“看”为主的学习方法,男生擅长的是“看”;管理学习中的“少教多学”,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法,女生擅长“听”。从“所看”中分析问题,就会有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具有创新能力;从“所听”中记忆和模仿,从而有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管理学习,可同时开发男生和女生本身的优势,弥补其自身的不足之。在学习中既有“一般”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能让学生具有架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管理学习,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教学体现;管理学习,可让孩子们自己有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发现自己的特长所在,在学习中选择机会;管理学习,能进行有效教学,实现“使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实现如《中外哲理名言4》中北京市的孙奉中所言:教育任务的终极,是所有受教育者都具备了自学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曦.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7).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12.
[3]熊丙奇.中国“差生”在加拿大成“天才”.发现,2011,(12).
[4]鲁亚玲.少教多学教学设计.中国校外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