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3-04-29刘学鸣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作业心理同学

刘学鸣

赏识教育是教育者以欣赏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者的言行,从而激发其内在潜能的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因此,教师应将赏识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工作中。立足教学实践,阐述了将赏识教育应用于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赏识教育 教学过程 个体差异 心理暗示

所谓赏识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欣赏、鼓励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的言行,是一种建立在心理需求基础上、激发受教者内在潜力的教育方法。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才能加以赏识。”当一个人受到激励,得到认可时所能发挥出来的能力往往会数倍的增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将赏识教育恰当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自信心,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赏识教育,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从心理上接纳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的进入门槛,尤其是非重点大学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在更多的人有了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了,这一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有深刻的体会。同样一个理论,在前些年学生可能只需要一节课就能接受,现在则需要花费双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反反复复不断地讲解。另外,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在一呼百应的环境中长大,往往比较自我,加之信息传播速度的日益加快,学生能接触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思想,因此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表现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则是对教师远不如以前的学生那样尊重,如上课的时候随便吃东西、随便进出,甚至在被教师批评时摔门而出,等等。所有上述这些都会对教师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教师很容易产生一个想法: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行了。如果从这样一个立足点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赏识教育就会比较困难,因此,作为教师而言,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接受学生素质下降的现实,从心理上接纳学生,这是进行赏识教育的基石。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置多层次标准,因材施赏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思维活跃,善于质疑,接受能力强,有的反映较慢,思维僵硬,总是机械的接受;有的对汲取知识始终抱有热情,有的则漫不经心、提不起兴趣。这些差异最终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的不同。如果按照统一标准来判断、评价学生的高下,势必使程度较弱的学生产生挫败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运用差别策略,结合学生个体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定有针对性的内容要求,评价标准,塑造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优势”,使其在学习中共同进步。以我校会计学专业为例,按照兴趣与学习能力两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四个层次,即无兴趣、被动接受型;无兴趣、自主学习型;有兴趣、被动接受型;有兴趣、自主学习型。针对四种不同的层次,设定高低有别的教学标准和要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认可与鼓励。比如,在讲授“初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时,有一个同学非常认真,但是开始交上来作业却显示她完全没有摸着门道,笔者经过分析将其归入有兴趣、被动接受型,对其的评价标准设为达到良好。教学过程中,为她提供专门辅导,特别注意强调,接触一门新知识,入门总有一个过程,只要认真学,慢慢就会掌握思路,目的就是不让这个同学产生消极心理,以至厌烦这门课程,每次作业结合对应的标准给予评价,并明确指出其进步的地方,使其感受到教师的认可,经过努力,这个同学在下半学期时,就赶上了大家的进度。

三、关注学习过程,不断地予以鼓励

赏识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根据其当时的程度与状态,给予适当的认可与鼓励,进而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与信心继续后面的学习。如上述提到的那位同学,在“初级财务会计”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始终关注她的学习进展情况,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阶段测评以及课后谈话等追踪其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

四、赏识教育要实事求是,把握分寸

首先,对于学生的认可与鼓励要切合实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恰当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值得肯定的方面。过度夸大的赞扬不仅难以起到激励作用,还往往会形成反作用,或使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或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

其次,鼓励和赞赏应该有针对性、具体化,空泛的赞扬毫无意义。以笔者曾经讲授的“资本运营”课程为例,要求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由教师布置一个主题,完成资料收集和课堂讲述工作,报告要求注明每名同学具体负责的工作。由于组员的差异,有的善于收集资料、有的善于汇总分析、有的善于表达,各组最终完成的书面和口头报告各有特点,在对学生的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时,教师会明确具体地指出每名同学在报告完成过程中值得肯定的部分。

再次,赏识教育同样强调严格,赏识并不意味着没有批评,只是批评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切中要害、语言中肯的批评是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当学生作业完成很差的时候,只要是自己完成的,那么首先授课教师会告诉他,他没有为了一个好的平时成绩而去抄袭别人的作业,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从作业来看他还没有掌握好应学的知识,需要进一步努力。那么,学生在获得教师肯定的同时,就会以一种很正面的心理去认真寻找学习上的问题。

总之,赏识是一种理解,是一种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自信、乐观的心态,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钟琴.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

猜你喜欢

作业心理同学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快来写作业
心理感受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作业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