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阅读课中的“以学定教”
2013-04-29徐琴
徐琴
为了实现语文课的高效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尝试着将视线投向学生,不断探索实现“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规律。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充分利用“预习导学案”,可以有效地实现“以学定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以自己教学《背影》为例,谈谈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以学定教”。
一、利用“预习导学案”进行预习,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起点
拿到一篇新的课文,要了解学生阅读了这篇课文后读懂了什么,哪些方面读不懂。这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认知起点。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起点,只要精心设计好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就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关于这篇课文的认知起点。
1.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导学案,学生尝试学习
预习导学案是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有效载体,教师要精心设计,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内容先学会,并通过它反馈已经会了多少,还有哪些疑问。一篇课文的预习导学案中包括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和音形义,对文本整体内容的概括,写阅读感受,做读书笔记,提出问题等内容。在散文小说类文体的教学中,概括主要内容,写阅读感受,质疑问难这三个环节必须要有,可以了解学生最真实的阅读情况。
教学《背影》时,我提供给了学生这样的预习导学内容,让学生先学。(示例)
【预习导学】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抄写两遍
交卸( ) 奔丧( ) 踌躇( ) 差( )使
颓唐( ) 琐屑( ) 妥贴( ) 簌簌( )
狼藉( ) 拭( ) 蹒跚( )
⑵解释下列词语
差使: 簌簌 : 狼藉 : 惨淡:
赋闲: 迂: 蹒跚 : 拭:
触目伤怀:
⑶整体感知
①作者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②说说你阅读此文后的感受。(50字以上)
提示:可以从语言、形象、情感、写法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
⑷我的问题。
2.教师仔细批改“预习导学案”,整理学生问题,整合教学目标
学生的预习,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预习导学完成后,教师要将每一位学生的预习案进行批阅整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学生的阅读感受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做好批注。特别要关注学生的错误和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将《背影》的预习案交上来后,批改后,发现字词中的“丧、颓、帖”等字的字音存在错误,“文章的背影的描绘共有几次并进行概括”这个问题学生掌握较好。问题提了很多,进行归纳整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
①文章为什么详写父亲月台买橘时的背影?②为什么细致地叙述父亲送与不送的犹豫?③为什么第五段中一再说当时的“我”“聪明过分”“太聪明”,说父亲“迂”?④为什么多次提到“我”流眼泪?
而这四个问题又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指向理解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另一类指向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而这两点恰好是学习和理解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3.依据学生的认知起点,确定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预习导学案”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梯度。学生自己能弄明白的,课堂里就不再浪费时间;学生不易懂而又应该弄明白的,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因此,根据学情,我将《背影》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体会在特定环境下父亲的“背影”,感受如山的父爱②了解“我”与父亲的关系的转变,理解“我”对父亲的情感。
上述过程始终是以学生中心展开的教师的备课过程。它指向学生的学习,是“以学定教”课堂的关键。
二、利用学生问题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有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了恰当的目标,然后利用主问题展开教学。而主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课时,通过幻灯片呈现学生的阅读感受、问题以及学生的名字来鼓励学生的自主阅读,强化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持续学习;带着问题,再次走入文本分析,开展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小组合作中,在师生交流中,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交融,从而获得智慧,拓宽视野,提升能力。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生的阅读感受导入
以前都是费劲心思地想如何导入,这节课就用学生的优秀感受展示作为导入。将这些同学的名字呈现在PPT上,让学生自己朗读,这样是对学生的一种正面的评价。被展示的学生非常自豪,听的同学也非常认真。例如
汪崚——许多文章都是歌颂母爱的,而本文却写了很少有人写的父爱。这跟许多写父亲的文章不一样,他并没有树立父亲伟岸的形象,语言也不华丽,却动人心弦。
王雨丰——这篇文章语言朴素,通过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和动作以及不漂亮的语言来从微小中折射出父爱的伟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为之所感动,为之所震撼。
李琳——通篇写父亲多么关爱儿子,却没有一个像“关心”“感激”的字眼,却饱含深情。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回头看我时,父亲说:“进去吧,里面没人。”话虽简单,却表现多少依恋、体贴和不舍。“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出父亲已为“我”作此周密安排,使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展示后让同学们在组内互相阅读交流,并在书上做好笔记。这是对学生优秀成果的展示和赞许,也为全班同学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
2.探讨学生问题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层级式的整理呈现,使课堂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逐渐深入,呈现清晰的教学板块和课堂脉络。《背影》课堂教学时,我将学生的问题分为两部分,先理解在特殊背景下父亲的背影承载深沉的父爱,后理解“我”的情感变化。
①为什么要详写父亲月台买橘时的背影?——罗逸鲲、王雪霏、王雨丰、马雍佳、倪一倩、杨雨镇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铺设了两个问题:
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文章题目为“背影”,为什么不刚开始就详写背影,而是先写别的,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从重点入手,先交流学生对背影的理解。再让学生关注文章的2-5节,了解描绘背影的背景,为“我”理解父亲的背影作铺垫。
②为什么第五段中一再说当时的“我”“聪明过分”“太聪明”,说父亲“迂”? ——易人可、江福慧、李曼欣、周艳、陆震霆
③“我”为什么流泪,每一次流泪都包含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李曼欣、李琳
整堂课以学生的问题贯穿,当学生看见自己的问题在全班同学面前学习讨论交流的时候,格外兴奋,上课也特别积极。同时,也为学生今后怎样提问题,提规范的问题作了无声地指导。
三、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实现人人参与活动
“以学定教”的课堂,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处处体现以生为本。课堂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小组的力量。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点拨,资料的补充,总结提升。因此,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展示交流是“以学定教”课堂落实各个目标的主要手段。而且小班的人数少,六位同学一个组,班上只有六个组,教师对每个组的关注度会更强,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个组的学习情况。
1.独立思考
教师在PPT上出示问题。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或书面表达,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后再交流,会使同学间的学习有更大的收获,为学生的再思考提供更多的帮助,拓宽思考的思路。
2.组内交流
完成独立思考后,在组内进行交流。要确保每人都要发言,互相交流看法,在此基础上组长整合小组同学的观点,每人进行记录。并推选代表在全班发言。在组内交流时,要求每位同学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吸收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想到的见解,补充并完善自己的理解,及时做好笔记。
3.口头或白板展示
全班交流的方式,可以口头交流。而那些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重难点问题,可以在黑板或白板上进行交流。利用白板交流时,小组推选成员学进行讲解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在语文的课中,有效利用白板,将学生的思考讨论结果呈现,比口头阐释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突出重难点,发现学生思维的优劣。白板上多展示语句赏析、探究问题结果。学生上白板讲解,用红笔圈画出重点词语,旁边写下理解,这一方式直观,有助于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句的能力,也能培养读书时圈点勾画的好习惯。
《背影》课上,我也设计了利用白板进行交流展示的环节。
讨论:“文章题目为背影,为什么不刚开始就详写背影,而是先写别的,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在课堂作业本上,然后组内交流,整合答案后在白板上展示(每个组都有一块白板)。
从学生在白板上展现的内容来看,他们大多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了写作目的:交代家庭背景,详写父亲送“我”去车站,是为下文“我”对父爱的理解作铺垫,为表达后面刻画父亲感人的背影蓄势。
在白板上展示,让同学自己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让同学们互相比较补充答案的优劣,充分体现学生的学。讲解的同学要求声音响亮,语言表达简洁准确,这也有助于学生“说”的能力的提高。
4.跟进评价
在展示中,跟进评价。评价主要是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由展示者发问“赞同我的观点吗?还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或补充”,生生间互为补充,不断补充的过程,使对问题的理解呈现了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最后教师总结。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课堂中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中人人要动口、动手,修正自己的答案。学生的讲解展示、生生之间的对话,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课堂动静有序,学生活动积极,学习兴趣高。
四、探究学生生成问题,尊重学生个体需求
小组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在吸收他人的思想观点时,会产生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这就是“以学定教”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是无法进行预设的。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尊重学生个体需求,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立自主,也使课堂内容走向更深处,使课堂变得更开放。
在教学《背影》时,当学生认识到父亲为“我”做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作者又花了许多笔墨详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新的问题:年迈衰老的父亲为身强力壮的儿子买橘子,又做了这么多细致入微的事情,父亲对“我”的爱是否太“过”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炸开了锅。这个问题是在我备课的过程中从未想过的,学生也没有在预习导学中提出。但仔细一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它指向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的情感,更指向一种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于是我又将这个问题还给了学生,让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再思考,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不一会儿,就出现了学生争相发言的精彩课堂。
生1:这种爱,不过。从一些生活琐屑小事上写父亲对我的爱。体现出父亲遭受了祖母去世、失业、还帐缺钱、祸不单行、东奔西走、背负着沉重负担的时候,却依然能细致入微地关怀我。
生2:我补充。父亲和“我”聚少离多,此时的父亲没有多少能力帮助孩子,只有多陪陪儿子,多为儿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一个父亲的责任。
生3:在父亲的眼中,孩子哪怕年过半百,孩子也依然是他心目中那个没长大的孩子。这样的无微不至更体现一个真实的父亲。
……
上述学生的答案是学生智慧的体现,也让我激动不已,学生的这些观点又将文本进行了更深刻的理解,甚至是我所忽略的,如“父亲和‘我聚少离多,此时的父亲没有多少能力帮助孩子,只有多陪陪儿子,多为儿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一个父亲的责任”,说的多好啊。这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属于学生的课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发挥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种以“预习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问题为课堂主要内容,以学生间的合作互助为主要落实手段的课堂,符合新课标理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教学真正实现了变教师的怎么教为学生的怎么学。当学生在自主学习、思考、交流时,教师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走近他的身边,进行及时的个别指导,有效地保证了每一位学生的学。
这样的语文阅读课堂,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发言积极,展示时落落大方,声音响亮;教师少讲精讲;课堂气氛和谐融洽。由于语文内容的丰富性,课堂中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既基于学生的学情,又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