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英语学习
2013-04-29王丽
王丽
摘 要: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提供各方面的技术人才,他们的职业特点是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教育,把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切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英语成绩得到有效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学习动机;关系;激发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学生如果想要学好英语,必须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提升,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欲望就无法真正学好英语。所以,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使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得到改善。
一、学习动机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英语学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可以促使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相反也可以使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得到提高。通过这几年的英语教学,我发现,那些英语成绩差的同学并非智力不如别人,而是对英语学习产生不了兴趣,缺乏学英语的自信。于是,我们几位教师对这种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学生之所以对学习英语没有兴趣,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学习的动机,无法将自己置身于学英语的环境中,学习成绩自然得不到提高。而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为在英语学习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求知欲得到了满足,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其原有的学习动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消除学习英语的紧张、消极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中职学生的英语成绩得到有效提高。
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1.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意义和使用价值等,学生才会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价值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大多数中职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不愿在英语学习上下功夫,甚至对英语具有厌倦和抵抗心理……这主要源于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对他们将来参加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作为一名中职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英语的魅力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
习英语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进来,学习热情激发了,才能保持学习动机不减落。
2.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正确的评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
盖杰和佰令纳曾说:“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例如,在英语课堂上,每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还是有待完善,我都会对他们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You are great!”“Im proud of you!”“Keep up the good work!”“You are making progress!”“You are on your way!”等等,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语言。另外,给学生一个鼓舞的眼神、对学生回答表示肯定的点头示意,都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当然,在进行评价和表扬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让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认识,以免造成学生产生抵抗情绪。
(2)进行评价和表扬时,必须客观公平,不许掺杂个人情感。
(3)坚持适度原则,避免学生因得到过多表扬而得意忘形。
(4)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必须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表扬,多看学生闪光的一面,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
信心。
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求胜和追求成功的心理,适时开展一些英语学习竞赛
比如,我们可以使不同班级之间进行比赛,在月考或者期末的时候,看哪个班级的英语成绩比较好,并对成绩好的班级进行奖励。学生为了不给班级抹黑会互帮互助,在学习上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也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过多的英语竞赛会使学生产生麻木感,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适当地开展比赛,把握好一个度,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避免歪曲、错误学习动机的产生。
学习动机在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我们必须探索更多的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中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吴江梅,鞠芳安.现代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天津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