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在简约扎实中演绎精彩
2013-04-29郭进翌
郭进翌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如果没有人听课,那就关起门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将这些语文课的常规要求做好,不搭花架子,不搞表面噱头。其实这才是本色的、天然的语文课,是让学生实实在在成长起来的语文课,是简约、扎实、有效的语文课。
一、书声琅琅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多种读书方式将语文课堂变得书声琅琅。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在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请看《泊船瓜洲》的教学片段:
师:掌握了朗读《泊船瓜洲》的节奏后,现在请大家细心揣摩诗意,你想怎样读这首诗?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放声自由读后汇报)
生:我想怀着忧愁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因为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师:很好,你就来读读吧!
生读(略显忧伤)
师:真的好思念家乡啊!读得真棒。有同他一样感受的同学吗?请都起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部分学生齐读)
生:我想怀着愉快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因为王安石又官复原职了,他又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此时他心里一定很高兴。另外,我觉得这里的“照我还”可以理解为“回到京城”。
师:见解非常独到,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佩服你。有同他一样感受吗?请都起立。好,你们也来读一读。
部分生齐读(略显欢快)
生:我想以抒情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因为江南的春天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意盎然。家乡是多么美呀!他心中充满赞美之情。
师:新颖,有同样感受的同学起立来读一读。
生齐读(赞叹)
通常情况下,古诗朗读的教学基调往往是统一的,而在这节课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咏诵中读出新意,得出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欣赏,让学生的情感在品析文本中跌宕起伏。
二、情感激荡
诺瓦利斯说:“人的心灵,人的情感是比理性更高的东西。情感本身是人的全部生存赖以建立的基础,只有经过情感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读自语,让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从而得到美的熏陶。请再看《泊船瓜洲》片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细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些字用得生动传神?
(生自由读,同桌合作学习后开始汇报)
生1:我觉得“一”“只”这两个字用得好,说明此时王安石离家很近。
生2:我觉得“又”这个字用得好,从中我可以体会到王安石离家很久了。
生3:我觉得“何时”这个词用得好,王安石期盼还乡之情此时流露得淋漓尽致。
师:离家近、离家久、思乡切,却不能还?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4:王安石一心想着改革、变法,为了人民,他有家不肯还。
生5: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了国计民生,他像大禹一样过家门而不入。
师:好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王安石,这样的一个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崇敬吗?
生(齐声):值得。
师: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朗诵《泊船瓜洲》。
生:齐诵。(激情难抑)
师:此时,站在船上的诗人百感交集,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诉说,想想诗人想对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家乡父老说些什么?
……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捕捉住了课文的“动情点”,“披文以入情”,用情真意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剖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把作者那浓浓的思乡情,殷殷的游子心再现出来;让鲜活的人物形象,走进学生心中。而放飞学生的想象翅膀更是神来之笔,教师充分利用古诗文字画面的“转换”“补充”“再创造”,设置情境,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想象,让学生加深了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领悟了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感情。
三、扎实训练
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因此,我们应把握住一个根本的准绳——语言文字训练,才能不迷失方向。语文教学才能不离它的根,不弃它的本。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孔隙”这部分,我设计了这一训练:如果你们去游览时,心情也一定不一样,当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能填上这个空吗?“()心”,并说说理由。在充分自读感悟后,学生发言踊跃,甲:(担心)坐上这样小的船,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上面、左右两旁都是山石,随时都有受伤的危险,我十分担心,可能我要进行一番思想斗争才敢进去。乙:(好奇心)像叶圣陶爷爷那种方式的坐船姿势,我可从没有经历过,若是我到了双龙洞,也一定会进去,好好体味一番。丙:(专心)坐船时,我可得专心些,否则就危险了。丁:(恒心)这回坐船我可得坚持住这二三丈的水程。戊:(开心)平时都要自己划船,这有人拉着前进,多自在呀!……此时,不必说什么“船的样子,进出方式、坐船的姿势、坐船的感受”这些概括性的话题了。“孔隙”已经给他们很深刻的印象了。学生也在情趣融融的独特体验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想,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