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智慧破译“家访”艺术

2013-04-29程赛珠

新教师 2013年8期
关键词:家访山区情况

程赛珠

为师十几年,可谓见家长无数。家访工作从早期的走入学生家庭,到现在更多的“电访”“Q访”“校访”甚至“路访”(学生家长在接送孩子路上遇到老师随即了解孩子情况),意味着家校联系方式的多元化。但无论哪种方式,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双方交流的艺术性也是必需的。作为一位教师,与家长的良性沟通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曾目睹许多老师和家长并不和谐的沟通,家长不能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老师也无法站在家长的立场,去感同身受教育的复杂性,于是一言不合,便产生了种种误会和矛盾。记得我刚到新学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学校、学生、家长一切都是新的,需要我一段时间的适应。也许是家长对“新教师”抱有一种必然的质疑,我也不例外地要让某些家长放心不下,于是便有了和家长的一些“唇齿之战”,至今记忆犹新,以至对家访的艺术有了更多的感触和敬畏。

家访印记:一个从农村校转学而来的学生,是班上拖欠作业的代表,成绩和表现都在直线下降,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和其家长多次电话交流之后,发现他和同学之间又有了金钱往来,终于决定到他家看看。他妈妈在家,见到老师诚惶诚恐。而我在和其深入了解了该孩子在家学习情况之后,发现她总是把“忙、没空管”挂在嘴上当挡箭牌,不禁便把他这段在学校的种种不良表现来个竹筒倒豆子。突然,我看到了屋里的电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孩子会不会是因为迷恋网游而渐渐忽略了学习呀?于是我说:“他是从山区来的……”话没讲完,只见家长的脸色一下变了,很唐突地一把拉过孩子狠狠打了两下,边打边说:“你看,你是从山区来的,就是让人看不起,还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更让人看不起了。你这孩子,把妈妈的脸都丢尽了!”原来她竟以为我是因为嫌她孩子是山区来的,而故意来家访找茬呢。我原本是想说:“他是从山区来的,会不会刚到这样的新环境,接触到网络,容易入迷,因此影响了学习。”不料敏感的家长误解了我说话的意思,于是有点“指桑骂槐”,拿孩子出气了。于是,我赶紧跟家长解释,终于缓解了矛盾,让家访顺利进行。

反思及感悟:从这么一次家访的小插曲,让我对教师家访时的说话艺术问题有了更深的感触。所谓揭人不揭短,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许原本非常客观的现实却成为某些人心中自认为的“短板”,一旦触及便暴跳如雷。因此,作为教师在家访之前也一定要如上课一样备好课,包括备学生家庭情况,父母关系和谐情况,父母文化程度等,这将有利于更好地交流。如上述情况,就是没有及时备课的问题,对其家庭情况不甚了解,说话时也不大注意避讳,恰恰也就击中她心中最脆弱的那一块,因此便有了对教师家访动机的误解。同时,也许正是我原先无所顾忌的“罪状列数”已经在家长心中点起了一簇小小的火焰,到最后必然一触即发。但无论是怎样的艺术处理,我想都至少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尊重家长,也在家长面前尊重孩子,保持家长在孩子面前良好的形象,同时保护孩子在家长面前的自尊心,将是双赢的一种做法。在交流内容上多提方法和策略,少事件重复描述和主观臆断,语言尽可能以鼓励为主,让家长首先在心中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也觉得老师是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因而产生信任感,并努力配合教师做好子女教育工作。在家访过程中最不宜指责家长,以便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而使得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说话语气,和风细雨式的倾心交谈,会让家长如沐春风,对教师有了更多的尊重与敬佩。

家访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教师永远应该谨记的是:一个学生也许只是你班上的几十分之一,但绝对是这个家庭的百分之百,因此我们只能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和智慧破译“家访”这门艺术,并在诸多教育行为中把它作为一颗星星火种和家长共同点燃这个家庭希望的圣火。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

猜你喜欢

家访山区情况
《山区修梯田》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山区
将合作教育进行到底
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思考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家访策略研究
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