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握手言和后,光伏回暖仍需苦练功
2013-04-29姜汝文
姜汝文
持续一年的中欧光伏案终于峰回路转。8月6日,欧盟委员会批准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的“价格承诺”协议正式生效,有效期至2015年年底。此前的7月27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机电商会”)宣布其代表中国光伏产业与欧委会贸易救济调查机关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已达成价格承诺。加之近期相关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外部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推动光伏产业的加速回暖。
诸多利好消息的传来,使几乎所有的国内光伏企业负责人都被中欧达成最终价格承诺方案的消息牵动着。虽然用价格承诺方案解决这起中欧贸易史上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对于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个机会,但是对各个企业来说,一场更为激烈的“群雄逐鹿”大戏已经拉开大幕——出口数量的限制或将加剧企业间的竞争,由此将引发光伏行业的整合提速,更多小企业或被淘汰出局。
价格承诺符合大部分企业意愿
今年以来,中欧贸易摩擦加剧。欧盟曾宣布,欧盟委员会于6月4日公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决定从6月6日~8月6日对涉案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按规定,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届时反倾销平均税率将升至47.6%。随后,中欧双方开启了密集的谈判动作,紧张气氛不断升级。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受折磨的当属那些涉案的光伏企业,期间很多企业都悲观表示:“欧盟的‘双反意志已定,非常有可能进一步抬高‘双反‘税,而这对于中国光伏行业而言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随后,中国商务部则决定自7月1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葡萄酒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此后,商务部又宣布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太阳能多晶硅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虽然名单里没有欧盟,但业界认为这是敲山震虎,为与欧盟谈判留出空间。
庆幸的是,结果并没有那么糟糕。日前,机电商会宣布中欧光伏案已达成价格承诺,并介绍说,共有95家中国企业参加此次价格承诺谈判,“价格承诺结果体现了中方绝大多数企业的意愿,使中国光伏产品在中欧双方达成的贸易安排下,继续对欧盟出口,并保持合理市场份额”。当时,一家光伏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急切需要政府通过价格承诺的方式帮助企业。如果价格承诺能够实现,当供需矛盾出现变化的时候,企业依然可以挺住。对于此次中欧达成价格承诺安排,这位人士表示“基本满意”。
就在机电商会宣布其代表中国光伏产业与欧委会贸易救济调查机关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已达成价格承诺的同日,其连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全联新能源商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等五家行业组织发表声明称,双方就解决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一致,是互利双赢的结果,有利于中欧乃至全球光伏产业的共同发展,也为中欧双边经贸关系营造了良好环境。
中欧这一涉及金额最大的贸易摩擦案最终在8月6日正式生效。欧盟委员会声明称:中欧双方就光伏产品达成的价格协议得到28个成员国的一致支持。
“上述决定意味着欧盟内部关于妥善解决中欧光伏贸易争端方案的相关程序已经完成。中欧贸易额巨大,出现贸易摩擦是正常的,应理性看待,妥善处理。欧盟是中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通过对话与其磋商解决光伏贸易摩擦,有助于维持一个开放、合作、稳定、持续发展的中欧经贸关系,符合双方共同利益。”s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说。
国内光伏企业“眷顾”欧盟市场
若按照6月初欧盟公布的初裁结果,47.6%的反倾销税将分成两步完成:6月6日至8月6日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面板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此后该税率升至47.6%。
“现在谈判达成价格承诺,意味着我们将避免在8月6日起被征收47.6%的高额关税,这让我们一直悬着的一颗心落了地。”浙大桑尼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杨海燕说。以“微电网”运营为主的浙大桑尼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因为担心欧美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影响的持续发酵,今年年初起就开始了去海外建厂的谋划,“但现在看来,这步可以缓缓了。”
同样如释重负的光伏企业还有国内光伏巨头英利集团,其媒体负责人王志新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企业对此结果表示欢迎,“这是国家、行业协会和光伏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新的规则之下,我们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并进行一定的调整。”
一直处于焦虑中的光伏企业虽然有过对“欧盟高额关税”的担忧,但对欧盟市场却一直保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
“欧盟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市场,启动较早,价格机制和补贴机制都很完善,当地的居民环保意识很高,普遍接受能力很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欧洲市场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销售网络体系,这些也正是相较于在别的市场发展的优势。”王志新解释说。
卓创资讯能源分析师王晓坤认为,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开辟市场已经很久,“和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对于它们的客户,肯定不会轻易放弃。而且,相比之下,欧盟的光伏市场在运营机制上较为成熟。”
但她同时指出,受全球经济危机等因素影响,近来欧盟的光伏电价补贴有所减少,市场增速放缓,前景并不是很好,而这也正成了中欧光伏案的导火索。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行业产能出现过剩。欧美等国“双反”政策更让光伏行业雪上加霜,国内组件产品价格进一步深跌,光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曾经的龙头企业之一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被债权银行联合申请破产,其他企业业绩虽有改善,但也难言乐观。
更严重的是,资本正远离光伏行业。金融数据及商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投中集团统计显示,2012年以来,光伏行业由盛转衰,全年仅披露7起融资案例,融资总额为5.75亿美元,较2011年大幅下滑。而2013年以来,仅有湘电新能源一家光伏企业获得融资。
对此,作为企业方,王志新并不这么认为。他表示,补贴价格下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经过十年的发展,光伏产品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光伏已经逐渐平民化,补贴逐渐退出是很正常的。而且,光伏走向市场化也是必然且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限价与配额加速产业整合
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事实是,机电商会宣布“达成价格承诺”的消息时,并没有提及具体的光伏出口价格和数量的承诺水平。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主任陈惠清向媒体介绍称,最终谈判的价格控制水平不对外公布,而出口数量的配额如何在国内企业中分配,还在研究阶段,不便透露。
由于相关方未透露价格承诺的具体金额,所以暂时难以核算价格承诺对企业的具体影响。不过,据华泰证券测算,如果价格承诺下限为此前传闻的0.55欧元/瓦,中国的组件在欧洲的竞争优势仍在,但优势会被削弱。而由于产品的性价比下降,市场份额势必会下滑。
除价格外,对欧出口配额的谈判结果以及分配方式对企业影响也很大。配额越高,越有利于国内企业消化产能;而配额如何在不同企业之间分配也将对企业未来营收产生重要影响。
虽然声明中并未提及光伏出口价格和数量的承诺水平,但记者从多位被采访者处获悉,这个出口价格最低限度可能锁定在0.57欧元/瓦。这一价格猜想同样可以从海外新闻媒体的表述中得到证实。另外,出口数量方面,业界猜想应该是7GW左右。这一份额是按照“中国还能保住在欧盟60%的市场份额”来推算的。据统计,2012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的光伏产品约为12GW。
“如果按照0.57欧元/瓦的价格出口,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利润率都是可以接受的。”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志东表示,经过这些年技术更新以及原材料成本下降,国内太阳能电池片组件的成本价格已经可以降到0.4~0.45欧元/瓦之间。“但过去为了抢份额,很多企业也就是按照这个价格出口的,虽然有毛利,但太低,直接导致了全行业性亏损。”
不过,价格虽然可以接受,并不代表国内光伏企业都能将这份市场大餐“吃”到嘴中。“0.57欧元这个价格出口,意味着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同行竞争力是大幅度缩小的。”正泰太阳能副总裁陆川表示,眼下欧洲本土以及韩国等地的太阳能产品制造成本也大多已经降到0.6欧元/瓦左右。“另外,虽然大部分海外采购商都已经习惯于向国内采购,但在最低限价的情况下,采购商肯定是会优先选择品牌大、质量好、实力强的企业。而这也意味着一些小的光伏企业可能要让出大部分份额。”
配额制的启动或许也会令一些品牌弱、规模小、没有技术研发实力的企业加速淘汰。浙江省商务厅机电处处长韩峻表示,虽然现在配额制如何分配还没有具体标准,但除了企业过去出口情况等基础性因素外,“扶优助新”的理念也一定会成为配额给予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对于那些品牌大、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给予配额时会有加分。”韩峻说。
行业回暖需苦练内功
对于光伏企业来说,7月利好消息不断。本月中旬,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2013年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同时,提高多晶硅等原材料自给能力和光伏电池制造技术水平,显著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高光伏产业竞争力。
中信建投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分析师徐超认为,国务院下发的是纲领性文件,光伏新政细则预计将出台,主要包括分区域上网标杆电价、分布式补贴电价等。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欧就光伏案达成价格承诺安排,欧盟“双反”的政策风险将逐渐释放完毕,加之近期国内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内外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推动光伏产业回暖。目前,国内多家太阳能上市公司披露今年上半年业绩预盈,这种回暖势头有望持续。
加之从国家层面上讲,对于光伏行业的整合早已下定了决心。该意见同时还强调,要“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淘汰产品质量差、技术落后的生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就此,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预测,未来的市场格局会是,上游多晶硅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形成5~6个多晶硅集团,中小企业被淘汰;中游形成4~5个电池组件集团;而下游将有数量相对较多的光伏电站建设、设计和运营企业。
事实上,国内的光伏企业面对收缩的欧洲光伏市场,早已采取了应对措施。据王志新介绍,英利正在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而这一点从近来的几组数据就可以看出,去年欧洲市场的出口量占到英利产能的62%,今年一季度下降至53%,预计二季度下降到30%-35%,全年平均将下降到40%。
与此同时,英利正在向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发力。据了解,为了规避高额“双反”税,该公司已经谋划在东南亚等地区建设新厂,而且现在已经选好了厂址。另外,未来,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中南美洲国家都将成为英利出口的重点地区。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企业而言,35GW的国内市场规模更有诱惑力。为了赢得市场,英利提出了向下游电站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该公司董事长苗连生表示,2013年至2017年,大力推进电站建设,重点在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河北、河南等地开发地面电站,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
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也有同样想法,该公司目前也在积极投资开拓光伏下游市场,并立足制造本业,计划将公司转型为全方位的电力解决方案供应的能源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