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
2013-04-29杨延芳
杨延芳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只有在反思中发现不足,在反思中寻找合适的方法,在反思中总结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转变教学观念。
一、领会高中化学必修课的基础性,反思基础性的含义
必修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基础性,选修模块体现的是多样性、选择性。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为主,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化学必修1、必修2不仅对“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制法和用途”作了详细的规定,同时对“化学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内容也有很具体的要求,为教师全面落实“四基”指明了方向。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看是否把握了课标要求,是否落实了“四基”。
二、重视挖掘课程的隐性知识,反思课程的深广度
化学教材中的知识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比较容易把握;有的是隐藏着的,是隐形知识,必须深入挖掘,这些知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绝不能忽视。例如:教材中有好多关于实验操作的插图,这些插图形象直观,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实验流程。我们不仅要看懂插图,还要会分析插图的含义,挖掘出其中的隐形知识。如选修四《有机化学基础》第51页插图3—4“乙醇的消去反应”,虽然教材中没有强调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但我们要知道温度计控温170℃是指反应物的温度,所以水银球应当插入液面以下。再对照第17页图1—18“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其温度计水银球所在的位置与图3—4不同,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不能插入液面以下。这就隐藏着这两个实验虽然都需要控温,但控温的对象不同这一隐性知识。所以经常反思课程的深广度,有助于挖掘课程的隐性知识。只要善于挖掘,就能准确把握课程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三、反思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矛盾
新课标教学中老师总感觉课时紧、内容多。在规定的课时内很难完成教学目标。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单凭以往固有的教学经验和知识体系进行教学,没有深入了解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及教材深广度,总以老眼光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补充自以为重点的知识。补充的越多,课时就越紧张,越难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教材上看不到老师补充的知识,听的与看的不一致,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矛盾更加剧烈,课堂教学效果差。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矛盾,是有效进行新课标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吃透教材,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及深广度,提高驾驭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又要时常反思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矛盾的原因。例如:在必修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教学中,教材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教师用两个课时完成。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认识某些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至于化学平衡内容则只要学生通过实验和交流了解其概念即可。如果教师仍将化学平衡视为教学的重点,把选修模块中化学平衡的重点知识加入到这一节中,结果课时肯定不够,且给学生增加了负担。因此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要勤于反思课时紧张的原因。
四、要注重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过程
新课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要时时反思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抛弃原先那种满堂灌的单一教法,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实验探究法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让学生做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原理,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会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喜爱多媒体教学,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虽然制作课件比较麻烦,花的时间较多,但是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共价键和原电池原理的教学中,若采用动漫课件则效果惊人。新课标教学更应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和提高,这要比让学生建“空中楼阁”容易得多。
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学思想是否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是否与新课标教学目标要求一致;反思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矛盾;反思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否让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益。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