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初探
2013-04-29周达峰
周达峰
教学方法是作为该学科的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及特点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所采取的方式。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来说,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下面,针对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大家探讨一二。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意义所在。端正其学习态度
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身体以及品德方面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中学生而言,首要条件就得明确思想品德课的目的和意义,端正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发自内心地来对这门学科产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投入到本学科的学习中去。
比如在学习《我是中学生了》这一节的内容时,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提问或考试,会努力背诵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他们对其中的所谓的班风代表的是什么、如何营造,爱心的力量有哪些之类的基本上一无所知,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不正确的。要对课本知识先理解再掌握,就可以要求大家一块来讨论如何创造良好的班风、良好班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要怎么付诸行动等,要学会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
二、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大多源于生活,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从而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门学科的内容,富有时代的气息,实践性又比较强,所以要想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教材相关内容,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与相关知识点的契合点,同时又可以增强相关内容的实践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实现课内外知识的有效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融入到相关的情境中,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然后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点来解释生活中相关的某一现象、某一事件。这样,他们不但理解了课堂上学习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可以把相关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得到好的学习效果。在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在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激发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2.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外,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过程中,在课外时间,可以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某些事件的细节,有机会的话,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体验社会,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某些社会现象,从而领会其中蕴含的常识和道理,亲身感受思想品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然后,针对自己的所见所感,同大家相互讨论、交换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积极地投入到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中去,从而兴趣盎然,不但学习了相关知识,理解了相关知识,同时又了解了社会,体验了生活,领会了课堂内容,接受了思想教育,从而激发起自己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做到师生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这样学生会从内心里得到满足,从而身心愉悦,更积极地自主学习。另外,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都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不能一味地持批评态度,对于正确的做法给予鼓励,错误的做法先加以肯定,再指出要改正的地方。这样的态度可以为思想品德课的顺利进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的平等地位,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而自主地投入到该学科的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高涨的学习热情,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实现初中思想品德的高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