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相关问题
2013-04-29王发聪
王发聪
一、史料的内涵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留存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无论是有形的实物材料、文献资料、历史遗存物,还是无形的音乐舞蹈或风俗习惯,只要它能够反映或者还原历史原貌并针对特定历史事实,都可称为史料。准确地说,史料是指那些能够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来使用的全部事实材料,或者可以说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原貌的材料。由上述可知,历史史料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是必须具备针对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性质特点;二是必须能够反映历史事件的原貌特点。
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史料可分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类型;按照史料的来源划分,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强调的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史料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历史教育界兴起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研究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么样去获取知识。目前,在我国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积极性、课堂效率低下,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灌输式教育。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对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讲解、灌输下获得的,在一定程度上,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几乎都是零散、不成体系的。
2.现行历史教材分模块的编排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必修1、必修2、必修3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所有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梳理这三个模块的知识体系是有一定难度的。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好历史教学任务,并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也是一件相对困难的工作。再加上历史教师对历史知识的分析通常采用的是马克思所提出的阶级分析法,而一项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通常是多方面、多主体的。比如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还应该从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革命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教师增强史料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史料研习能力
1,注重史料运用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不同年级的学生,其群体的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都会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史料教学中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①层次性: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教师在史料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用一些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史料;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运用理论性较强的原始资料,并采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论进行学习、论证。②渐进性: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接受的渐进性特点,有针对地设置一些有层次、有梯度的史料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
2.开展探究式史料教学。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开展探究式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历史课本不可能在描述每一个历史事实时,都配有具体而生动的历史史料,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补充一些课外史料,并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来论证教材中的结论。例如,有位学生在阅读云梦秦简中的《田律》时,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水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兽或掏鸟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罗和陷阱。这位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充分体现了大胆、独立的探究精神,我及时对他提出了表扬。
总之,史料教学不仅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无限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研究、运用史料教学,仍将是值得所有一线教师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