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格纳的创作之路

2013-04-29欧南

歌剧 2013年8期
关键词:荷兰人瓦格纳歌剧

欧南

和威尔第一样,瓦格纳早期的歌剧创作并非一帆风顺。1834年,瓦格纳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仙女》(其实瓦格纳在1832年写过一部歌剧《结婚》但被他毁弃),这部歌剧受到韦伯的影响,一直没有机会上演,直到1888年才获得演出的机会。随后瓦格纳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报还一报》创作了歌剧《爱情禁令》并于1836年首演,但这部歌剧显然也是失败的,在瓦格纳的晚年,他曾说自己的这部歌剧是年轻时代的狂野之作,并无多大价值。事实上,瓦格纳在早期的歌剧实践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道路,一方面他清醒地认识到德国歌剧缺乏歌唱性的不足,另一方面,此时的瓦格纳还沉浸在贝利尼歌剧的美妙旋律中,未曾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黎恩济》——瓦格纳的成名作

《黎恩济》(又名《罗马最后一个护民官》)是瓦格纳早期第一部堪称成功的歌剧,这部作品上演于1842年,这是瓦格纳1837年在里加读到英国诗人、小说家布尔沃·里顿的小说《黎恩济》所受的启发,在里加的瓦格纳债台高筑,只能携带妻子明娜狼狈地逃到英国辗转来到了法国,这是瓦格纳在巴黎时期的作品。当时,瓦格纳一贫如洗,债务缠身。据说他是在债主的催逼下,写成的这部歌剧。由于受梅耶贝尔的影响,这是部讲究排场的、具有法国人欣赏口味的大歌剧,并被人称作不是梅耶贝尔写的最好的梅耶贝尔的歌剧。可见这种评论在高傲的瓦格纳看来是一种怎样的屈辱。后来瓦格纳对曾经帮助过他的梅耶贝尔表示出轻视和不屑,多少是对早年默默无闻境遇的激愤。这部歌剧还不曾形成瓦格纳自己的风格,后来瓦格纳自己也不喜欢这部歌剧,虽然观众很喜欢它,但歌剧在上演后不久瓦格纳就称它为“怪物”。瓦格纳素来不喜欢场面巨大、内容空洞的法国大歌剧,但此时他的羽翼还未丰满,而债务缠身也使他不得不考虑大众的审美趣味。法国虽然是歌剧重镇,但他们这种追求奢华肤浅的艺术趣味,显然不符合瓦格纳的胃口。《黎恩济》在德累斯顿首演的时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对有着崇高艺术精神的瓦格纳来说,难免不是一个讽刺,《黎恩济》在瓦格纳有生之年一直受到欢迎,这在瓦格纳的歌剧中是颇为罕见的。

瓦格纳“乐剧”风格的逐步确立

真正确立瓦格纳歌剧风格的是和《黎恩济》同时创作的《漂泊的荷兰人》,歌剧的题材来自于诗人海涅的作品《施纳贝勒沃普斯基的回忆录》中关于中世纪幽灵船的传说。这部歌剧在瓦格纳的创作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是迈向瓦格纳风格的第一部杰作。剧中“主导动机”的运用,以及灰暗的舞台造型等都是瓦格纳喜欢的,具有哲学意味的命题。《漂泊的荷兰人》中的部分场景来自于瓦格纳和明娜在逃离里加,前往英国的一首船上遭遇风暴时的真实感受,在《瓦格纳回忆录》中,他说:“当水手在抛锚和升帆时喊的号子从花岗岩壁上发出巨大的回声时,一种莫可言喻的愉悦感攫住了我。这种号子的短促节奏像似一种强烈的慰籍感占据着我的内心,不久它就形成了我的《漂泊的荷兰人》中水手之歌的主题。”《漂泊的荷兰人》描写了一个被诅咒的荷兰人因爱情得到拯救的故事,剧中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悦耳的咏叹调,他的“主导动机则贯穿着剧情的发展。剧中翻腾的海浪声和阴沉的北欧风景展现出一种瓦格纳式的哲学观。音乐的基调是灰暗的,它反映了瓦格纳内心的潜藏的阴郁和对人类境遇的思考。“荷兰人”的被诅咒似乎是一种超自然的神明的力量,而他的因爱获救又反映了瓦格纳在对现实世界的怀疑中仅存的一丝信念。从瓦格纳对爱的极度渴望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阴郁的艺术家内心的脆弱。《漂泊的荷兰人》是瓦格纳自身精神的投影,它是哲学化的歌剧,它不是给观众带来愉悦,而是带给他们思考。

《漂泊的荷兰人》于1843年首演于德累斯顿,但歌剧的演出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观众只喜欢《黎恩济》那种好看的歌剧,而对《漂泊的荷兰人》,则表现出那种不解的茫然。当然,歌剧的沉闷也是人们不喜欢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漂泊的荷兰人》开始形成他歌剧的风格的话,那么《汤豪舍》已经开始接近瓦格纳对于“乐剧”的理想。所谓的“乐剧”是瓦格纳歌剧的独创,也是他对歌剧的个人理解。瓦格纳一直试图将歌剧戏剧化,使它成为综合着音乐、诗歌、戏剧和舞台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瓦格纳甚至摒弃了咏叹调和宣叙凋的明确分野,突出了歌剧中音乐的整体感,并以“主导动机”贯穿全剧,这使得瓦格纳的歌剧如果脱离了演唱,同样是一部出色的管弦乐作品。

《汤豪舍》全称为《汤豪舍以及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这时瓦格纳担任了德累斯顿萨克森宫廷的乐长,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能够集中精力写他理想中的歌剧。汤豪舍源自于中世纪的传说,海涅曾经以此为题写过著名的长诗。汤豪舍迷恋维纳斯的美色,最后省悟从而得到救赎。这部歌剧所反映的内容和《漂泊的荷兰人》有些类似,它反映了瓦格纳内心的某种潜藏的动机和对人类境遇的思考。“荷兰人”被诅咒似乎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汤豪舍”则是“被诱惑的情欲”的最深刻的写照,而他的获救需要经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克制和远离诱惑。歌剧的脚本于1843年完成,而写完总谱已经是1845年春天。该剧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德累斯顿版,这是原始的歌剧,后来在1861年在巴黎上演时,瓦格纳为满足巴黎人的嗜好,在剧中加了芭蕾舞。《汤豪舍》是瓦格纳试图将音乐走向戏剧化道路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敏感的舒曼也为此发现了这部歌剧独特的价值,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希望你能观赏瓦格纳的《汤豪舍》。这部歌剧具有强烈的原创性,绝对比他以往的歌剧要强上百倍。”这部歌剧的序曲非常著名,有一股持续向上的推动力,格调崇高,瓦格纳的大师风范在此可见端倪。

1848年的欧洲革命是新思想和旧有体制的又一次交锋,作为激进分子的瓦格纳由于受到当局的通缉流亡到瑞士的苏黎世,他在瑞士居住了整整10年,错过了他的浪漫主义歌剧《罗恩格林》的首演,这是瓦格纳在德累斯顿期间写作的最好的一部歌剧。

瓦格纳在《汤豪舍》中,已经显示了他对歌剧的一种全新的理解,而在这部浪漫主义大歌剧中,瓦格纳的羽翼已经丰满。这部歌剧标志着瓦格纳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乐剧”的形式已经创立,宣叙调和咏叹调已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用音乐来表现和推动戏剧的发展。另外,乐队的规模也相应地扩大。在瓦格纳以前的歌剧中,乐队仅仅是起着伴奏的作用,是瓦格纳使得音乐和演唱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而这种“整体性”的歌剧思想日后也影响了威尔第的创作。

《罗恩格林》写于1 846年,等这部歌剧完成后,时值欧洲革命爆发,瓦格纳由于激进的政治态度而被当局通缉,流亡瑞士。歌剧来源于民间传说,于1850年在德国的魏玛首演,指挥是李斯特。

《罗恩格林》达到了音乐与戏剧空前的统一,这是一部真正称得上改革的歌剧,因为它的个人风格如此明显,以至于人们一看便知道这是独一无二的瓦格纳的作品。李斯特曾经评论这部歌剧时说:“这部歌剧的音乐,主要特征是构思和风格的统一,因而离开整体性去理解一段旋律,一段合奏曲或其他某一乐段是不可能的。一切都相互联系,相互嵌合,交替上升,并与对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不可能与之分开。”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歌剧的音乐特色。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创作于1859年,但首演却是在6年之后,由汉斯·冯·彪罗指挥于1865年首演于慕尼黑宫廷剧院。《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一出关于爱情与死亡的悲剧,这是瓦格纳最出色的歌剧之一,可以用伟大来形容它。

在《汤豪舍》和《罗恩格林》中,瓦格纳都在上面标明了“由三幕构成的浪漫歌剧”,而在这部描写情欲和爱与死的歌剧中,瓦格纳称它为“由三幕构成的戏剧”。瓦格纳在每一部歌剧中都有新的构思和突破,在这部歌剧中,“主导动机”的运用更为充分,而在歌剧的旋律上,瓦格纳更是创造性地运用了“无终旋律”的手法,使得音乐像起伏的山峦一样,绵绵不断。

这部歌剧的产生是由于瓦格纳和妻子明娜的感情产生了危机,并对他的恩主,女诗人马蒂尔德·威森东克产生了爱情。在他给李斯特的信中,曾经说过这部歌剧的由来:“虽然我一生从未品尝过爱的甘美,我却要为这个所有梦中最美的梦树立一座纪念碑。在这个梦中,爱得到了永恒的满足。我的头脑中已经构思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最简单,但又是最热情的音乐设想。我要用在剧终时飘扬的那面‘黑旗把自己裹起来——从容赴死。”歌剧的故事来源于中世纪德国诗人施特拉斯布洛的同名叙事诗,这是一部描写爱与死的激情的悲剧,它体现了瓦格纳对于极限情感的迷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歌剧中,瓦格纳大量地使用了半音阶、变化音和同音转调,这在以前以功能性和声为主的古典音乐中是禁忌的,所以在音乐发展史上,这部歌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它的前奏曲、第二幕中的爱情二重唱,第三幕中特里斯坦悲情绝望的“爱之死”的更是著名。

《纽伦堡的名歌手》——瓦格纳唯一的喜剧作品

1868年,瓦格纳唯一的喜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仍由彪罗指挥上演于慕尼黑宫廷剧院。相比于瓦格纳的其他几部歌剧的首演来说,《纽伦堡的名歌手》可以说是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这是一部以中世纪行会中的歌咏比赛为题材的歌剧,颇有喜剧色彩。和瓦格纳之前严肃及沉闷的作品不同,这是一部庆典性的歌剧。故事来源于瓦格纳在纽伦堡考察过一些名歌手,以及德国小说家霍夫曼的小说《木桶铺马尔丁老板和他的徒弟们》及相关作品后受到的启发。瓦格纳试图通过歌剧来表示对16世纪名歌手的赞美和对现今社会的批判。有意思的是,在剧中,瓦格纳用小官吏贝克梅塞尔来讽刺奥地利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以刻薄出名的汉斯力克。

这是瓦格纳唯一的喜剧作品,由于剧情轻松幽默,因而成为庆典性场面中经常上演的歌剧。在《纽伦堡的名歌手》一剧中,瓦格纳试图以这种健康向上的艺术来反对日益颓靡的19世纪的艺术。歌剧的前奏曲非常著名,常作为音乐会序曲独立演出。

从瓦格纳的创作来看,他更像是一个孤立的、绝不屈服世俗的趣味的开拓者。值得庆幸的是,他的一生虽然有过穷困潦倒的时候,但始终能找到欣赏他的金主,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欧洲深厚的人文环境。瓦格纳的创作思想并不针对大众,他所面对的是具有相当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因此,瓦格纳的歌剧虽然不卖座,但他能够激起欧洲知识界精英的关注,甚至崇拜,从而形成一个令人着迷的文化现象。他使我想起英国诗人布莱克,曾经有朋友问布莱克,说他的诗歌很多人看不懂,布莱克冷冷地回答:“我的诗歌不是给白痴看的。”我想,正是因为对文化的自信、决不妥协的精神,才造就了欧洲灿烂的文化景观,而瓦格纳正是如此。

猜你喜欢

荷兰人瓦格纳歌剧
“小气”的荷兰人
当代文化视域中的瓦格纳及其超越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走进歌剧厅
荷兰人这样惯孩子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浑然天成的《荷兰人》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名人相册 歌剧巨匠:瓦格纳
一辈子只看一个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