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斜簪小鸦髻
2013-04-29朱笛
朱笛
钗是古时女子最常用的首饰之一,根据钗脚长短不同,可将其分成长钗和短钗两大类。长钗通常在20厘米左右,亦有长达30厘米以上者;短钗则约略其半,甚至更短,“”即是一类形制小巧的短钗。
,亦作“镊”,《玉篇》释其为“小钗”,《增字汇》释曰:“,小钗承鬓者。”恰说明形制短小之特点,以及拢承鬓发之功用。1965年至1966年贵州平坝马场南朝墓群出土了一批发钗,其中包括各式通长不足6厘米的金、银、铜质短钗。如M45出土的金短钗,通长约4.8厘米,钗首呈半环状(图1·1)。M50出土的银短钗,通长约5.8厘米,宽约3厘米(图1·3)。这些表面光素无纹的短钗,大多出土于墓葬中位于头部的位置,且与长钗伴出,可见其为当时女子盘发绾髻所使用的发饰,其作用大约类似现代女子用于拢发的小发夹。从形制和功能两方面分析,这些短钗即为“”。
古时女子发式或繁或简,故用于承鬓拢发之其数量亦随之增减。1973年,广东曲江南华寺南朝墓曾出土的一对银钗,整体呈“U”型,素面无纹,通长仅有5.2厘米,是为短钗之属,故亦可称之为“”(图1·2)。其插戴方法或可以参考武汉岳家嘴隋墓出土的女俑。1982年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出土的女俑,其发梳双鬟髻,垂鬟至耳,双髻对称斜插一对小钗,U型钗首微露(图2)。双鬟髻属于较为简单的发式,故仅需一对小钗()即可;然倘若是造型复杂的发式则需更多,故有“头上短金钗,轻重还相压”之谓。所谓“短金钗”即金,因使用数量很多,故造成发髻沉重。前述贵州马场南朝墓中亦常见长短钗大量并出,足见南朝女子发式繁复。
考古出土之,大多光素无纹,盖因其用以拢发承鬓,故仅求实用而不求装饰。然据文献所载,除素面外亦不乏装饰华丽者,曹魏·王粲《七释》曰:“杂华之葳蕤。”先唐·孔炜《七引》又曰:“紫承鬓而骋辉。”“华”与“紫”或是精雕细琢或是用料考究,皆是上乘精品。宋人苏汉臣绘《秋庭婴戏图》、《冬日婴戏图》这两幅题材内容相近的作品,其中皆有描绘发簪华的女童形象(图3)。《秋庭婴戏图》中的白衣女童,左右耳后各梳一鬟髻,双髻间各插一枚小钗。钗首作“U”型,表面錾刻花纹,钗脚细短,此亦为“华”(图4)。而《冬日婴戏图》中的女童头梳三角髻——即于额间、双耳后各梳一髻,作三角状排列。三髻间皆插戴短钗,形制与前述白衣女童之华相仿(图5)。清人周星誉《东鸥草堂词》中有“华斜簪小鸦髻”之语,恰可用以形容苏汉臣笔下的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