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青花 风貌独特
2013-04-29施泳峰
施泳峰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励精图治,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推向极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制瓷业亦盛极于世,集历代之大成者于一身。所以,近代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称赞道,瓷器“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乎鬼斧神工,而古朴浑厚之致,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
乾隆皇帝与其祖父康熙皇帝和其父亲雍正皇帝一样,对瓷器有着特殊的偏好。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如果烧造得不好,就要受到严惩。比如,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奏报“乾隆元年、二年烧造瓷器,釉水、花纹远逊从前,又破损过多,责令赔补……现将前项银两陆续资交养心殿造办处。”又比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下旨“唐英呈进瓷器仍系旧样,为何不照所发新样烧造进呈,将这次呈进瓷器钱粮不准报销,着伊赔偿。”在这样严厉的监督下,景德镇官窑得以连续保持超一流的制作水准,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超然境界。
在乾隆朝丰富多彩的瓷器百花园中,珐琅彩瓷或者粉彩瓷是无数人趋之若鹜的,而青花瓷的表现一直是出奇得平淡,并不是特别引人注目。比如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上海文物商店,收藏的乾隆瓷器中粉彩瓷的数量占据了绝大多数,而青花瓷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虽然在雍正年间烧制成熟的粉彩瓷早已取代了青花瓷,成为乾隆朝瓷器生产的主流,但乾隆青花确有可圈可点之处。总体来看,乾隆朝青花瓷无论是官窑器物还是民窑器物,青花的发色都比较鲜艳,有清雅静谧之姿,色调纯正明快,呈色浑厚沉着。它以明代永乐、宣德青花为摹本,但在制作工艺上继续发展和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每一道工序,如胎体的成型、青料的调配、纹饰的描绘等,均精工细琢、精益求精。其运用点、染、皴等多种技法,把永乐、宣德青花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可以乱真,艺术效果不俗,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本文选取上海文物商店所藏5件乾隆朝青花瓷,与同好共赏,从中亦可窥乾隆青花的独特风貌。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花八宝纹瓶
高52厘米,腹径39厘米,器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造型呈敞口,粗颈,丰肩,鼓腹渐敛。青花发色明快,色泽稳定,呈纯蓝色,色调浓重艳丽,有浑厚感。器身满绘纹饰,主题纹饰为缠枝莲花托八宝纹,画面上的莲花纹枝繁叶茂,八宝纹位于器腹,整器造型优美多姿。民间常以八宝组成的吉祥图案来寓意“八宝生辉”,这件器物形体硕大,造型规整,是乾隆官窑的典范之作。
清乾隆 青花如意耳蒜头口瓶
高23.2厘米,腹径18.5厘米,器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造型呈蒜头口,束颈,斜肩,球形腹,圈足。青花发色明快纯正,呈正蓝色,显得稳定、浑厚、沉着。器身满绘纹饰,主题纹饰为缠枝番莲纹,画面中的番莲含苞怒放,花开数瓣,正中饰有图案形的“寿”字。
链接 乾隆青花四大特点
第一,乾隆青花瓷所使用的青花料,是国产上等的“浙料”。“浙料”的发色纯正明快,色泽青亮鲜艳,呈色稳定,浑厚沉着,无飘浮感。
第二,乾隆青花瓷的造型端庄规整,器物种类呈多样化趋向,达到了无物不备的高超境地。制作品种之齐全、制作水准之高超、制作工艺之精致,堪为历代所罕见。
比如本文所列举的5件作为陈设器的花瓶,造型古朴典雅,庄重稳健。在已知的乾隆青花瓷中就有胆瓶、净瓶、赏瓶、交泰瓶、联体瓶、天球瓶、藏草瓶、觯式瓶、转心瓶、活环葫芦瓶、绶带葫芦瓶、花觚、玉壶春瓶、观音尊等几十种不同的造型。这些器物的造型气势磅礴,壮观华贵,突显出盛世之巅的豪迈气魄。
第三,乾隆青花瓷的纹饰华丽繁缛,绘画内容包罗万象,人物、动物、植物、花鸟、山水几乎无所不有。图案都已规范化和普遍化,完全融于各种寓意之中,做到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从本文所列举的5件器物的装饰纹样来看,当时流行在花卉纹的叶瓣和果实处采用“点青法”设色,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使画面具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感,看上去栩栩如生。
第四,乾隆青花瓷的胎釉结合紧致,胎体洁白细腻,釉面匀净光润。釉色深浅不一,有浆白色、粉白色、青白色等多种,但以青白色为主。青白色釉的色泽比较细白,白中微闪青色,是乾隆青花瓷的基本釉色。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花纹虎耳尊
高35.5厘米,腹径23厘米。造型呈撇口,粗颈,斜溜肩,鼓腹,圈足。青花发色浓重艳丽,呈色凝重,用重笔点染的斑点比较密集,显得规整而呆板。器身满绘纹饰,主题纹饰为缠枝莲花纹,其中莲花的花朵以釉里红绘出,在红色中露出绿色的苔点。
这件器物的青花发色模仿永乐、宣德青花的特点,色泽浓艳并有黑疵斑点。永乐、宣德青花所用的“苏麻离青料”在乾隆朝已经失传,为了模仿永乐、宣德青花的黑疵斑点,不得不以“点青法”设色,以重笔点染人为地制造出黑色斑点,这与永乐、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疵斑点有着天壤之别。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花纹赏瓶
高36.9厘米,腹径23.8厘米,器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造型呈撇口,长颈,球形腹,圈足。青花发色浓翠,色泽深沉,用重笔点染的斑点比较密集。
赏瓶,因《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八年(1730年)十月奉命再将赏用瓷瓶烧造些来”,故而称赏瓶,作赏赐之用。赏瓶出现于雍正朝,在乾隆朝大量烧造,以后历代均有烧制。青花赏瓶的纹饰是固定不变的,在口部绘有海浪纹和莲瓣纹,在颈部绘有蕉叶纹和回纹,在肩部绘有缠枝花和如意云纹,在腹部绘有缠枝莲花纹,在足部绘有莲瓣纹和缠枝纹。其中,在颈部绘蕉叶纹,在腹部绘缠枝莲花纹,取其“青”花和“莲”花,合为“清廉”,寓意“为官廉洁、格高品正”。
清乾隆 青花竹石芭蕉图玉壶春瓶
高28.5厘米,腹径18厘米,器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造型呈撇口,细颈,鼓腹,圈足。青花发色清新淡雅,色泽呈正蓝色,显得沉稳静谧。主题纹饰为竹石芭蕉图,画面中一座假山立于庭院之中,怪石重叠,形态奇异。一株芭蕉掩映于假山之后,挺拔茂盛。不远之处有几株翠竹,在清风中摇曳,姿态优美。
宋代的林景熙在《霁山集》中说:“即其居梁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此为“岁寒三友”之说的来历。把“岁寒三友”图案移植到瓷器画面上,最早出现在元代,明清两代继续沿用此类题材。除松树、竹子、梅花以外,还有以柏树、石块、竹子等任意组合成为“岁寒三友”图。这件玉壶春瓶上的“岁寒三友”图,就是以竹子、怪石、芭蕉组成。
链接 乾隆瓷器与佛教文化
在乾隆青花瓷中出现了大量与佛教文化相关的装饰图案,比如莲花纹、八宝纹、西番莲纹等,尤其是八宝纹和缠枝莲花纹的大量出现,格外引人注目。
八宝纹是佛教传说中的八种宝物,分别为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被视作吉祥之兆。其中,法螺表示佛音吉祥,是好运的象征;法轮表示佛法圆转,是生命不息的象征;宝伞,表示张弛自如,是保护芸芸众生的象征;白盖表示大千世界,是解脱疾病的象征;莲花表示出污泥而不染,是圣洁的象征;宝瓶表示福智圆满,是成功和名利的象征;金鱼表示坚固活泼,是幸福和辟邪的象征;盘长表示回贯一切,是长寿和无穷尽的象征。八宝纹从西藏的喇嘛教流行而来,始于元代,流行于明清,常与莲花组合在一起,组成“莲托八宝纹”。
莲花纹的流行与佛教在我国的盛行密切相关,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坐在莲花宝座上向世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所以从南北朝起,莲花、莲瓣、莲实就成为瓷器装饰的主要题材。在宋、金时期,莲花纹多以一花一叶的形式出现。在元、明、清时期,则盛行缠枝莲花纹。
西番莲并不产于我国,原产于欧洲,是蔓生植物,夏季开花,花朵硕大,专供观赏。因它的花蕾能转动,故人们又称之为“转心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叶片上有五道裂纹,如同人的手掌一样,有佛手之相。西番莲纹是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吉祥纹饰。
根据清代的文献记载,乾隆皇帝不仅崇佛而且信佛,乾隆朝是佛教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不仅建成了全国佛教事务的中心庙宇雍和宫,而且故宫内的佛殿及佛像供器基本上都是乾隆朝的产物。养心殿原本有三处供佛仙楼,乾隆年间又在养心殿西暖阁无倦斋增设了第四处仙楼建佛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宫廷内几乎殿殿有佛堂,处处闻佛声,朝朝暮暮焚香礼佛。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瓷器的装饰图案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有大量与佛教文化相关的题材。